食管上多出一個「胃」,醫生微創手術解除揚州小伙6年怪疾

2020-01-03     新華揚州觀察

交匯點訊 吞咽困難,食物反流,肺部反覆感染……1月3日,小王持續6年的怪病在揚州大學附屬醫院得到治癒。據了解,這6年來,患者吃下去的食物都堆積在食管里,撐成了一個巨大的「食管胃」,經過內鏡下的微創治療,醫生成功打通食管和胃之間的「隧道」,解除了困擾患者多年的病痛。

「吃東西會感到胸口比較阻塞,必須要用水才能沖刷下去。」26歲的小王是寶應人,自從19歲那年得上了「怪病」,就經常出現進食梗阻、食物反流的症狀,有時夜裡醒來,鼻子、嘴巴里全是反流的食物。小王在南京、上海多處求醫後,被診斷為普通的胃食管反流,通過一些抑酸藥物來抑制病情。今年6月,小王咳嗽加重,發燒反覆,肺部感染久治不愈,經過檢查後,上海的專家告訴小王,他的肺部感染並不嚴重,真正嚴重的是他胸口處有一個「巨大的、像胃一樣的容物」。

這個「容物」到底是什麼?今年12月,小王來到揚州大學附屬醫院消化內科就診。「這樣的病例比較罕見。」揚大附院消化內科主治醫師姚懷光說,小王患的是賁門失弛緩症。賁門是食管和胃的接口,賁門處的肌肉收縮能控制食物進入胃部,而小王的賁門環形肌過度緊張、不能鬆弛,食物就無法通過賁門口,便在食管裡面儲存下來,慢慢地將食管撐大了,「我們正常吃飯是進入胃裡,他是吃進食管」。正是由於食管內堆積越來越多,食物殘留物嗆進了肺里,才引發了肺部感染。

「正常人的食管相對直線,他是拐了一個彎,賁門長期阻塞使食管發生了變形。」姚懷光介紹,正常人的食管不超過兩公分,而小王的食管扭曲擴張後,是正常人的三倍大,和胃的形狀、大小差不多。而且,患者食管內堆積物較多,此前做過三次胃鏡均沒有成功,這些無疑給手術增加了難度。

為了減小手術創傷,讓病人早日恢復,揚大附院副院長、消化內科主任丁岩冰決定採取POEM術(內鏡下經口肌切開術),開展內鏡下的微創治療。術中,醫生從患者食管處打開一個「隧道」,將內鏡通過「隧道」探入到賁門口。由於患者食管扭曲,內鏡進入「隧道」後很難找到準確方向,經過3個小時的「探索」,內鏡終於將賁門口環形肌切開,此時,痙攣的肌肉也隨之鬆弛下來。

「一般的賁門失弛緩症手術是半個多小時,這次是3個小時。」姚懷光說,揚大附院消化內科一年會收治十多例賁門失弛緩症,但像小王這麼嚴重的病例從沒遇到過。賁門失弛緩症的病因比較複雜,與生長發育期間神經元變性有關係,大多數賁門失弛緩症在早期發現,較多發生在年輕人中間,該病引發的吞咽困難、食物反流等嚴重影響到病人的生活質量。

交匯點記者在病房看到,患者術後恢復良好,已經可以進食牛奶、粥等流食和半流食。據了解,儘管術後「食管胃」會逐漸縮小,但患者食管很難再恢復如常。醫生提醒,賁門失弛緩症較為少見,很容易被忽略,如果發現吞咽困難、食物反流、體重減輕等症狀,應當及時到正規醫療機構就診。

交匯點記者 張晨 實習記者 劉日佳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VEuya28BMH2_cNUgUxu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