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歲後的寶寶會出現三種表現,是因為「咀嚼力不足」,你留意了嗎

2020-09-10     群美育兒

原標題:1歲後的寶寶會出現三種表現,是因為「咀嚼力不足」,你留意了嗎

給寶寶添加輔食,是很多寶媽養娃路上的一道難題:把握不好時機不說,寶寶們也顯得特別不配合:挑食只喝奶,就是慣性嘔吐,食物怎麼都咽不下去。

媽媽們普遍會認為是因為自己做的飯菜不合寶寶胃口,更加努力的鍛鍊自己的廚藝,但是完全沒用!

其實是找錯了方向,出現這些問題多半是寶寶「咀嚼力不足」引起的!你不是你做菜不好吃。

什麼是咀嚼力不足?

咀嚼力是啥不用細說了,不少家長朋友都認為,咀嚼力應該是孩子的本能,哪裡需要鍛鍊,時間一長自然就學會了嘛!

但是事實卻跟大家想像的不太一樣。

雖然寶寶自然發育中確實會逐漸擁有咀嚼能力,但是如果爸爸媽媽們沒有抓住黃金時期,讓寶寶充分鍛鍊,很可能會導致他們的咀嚼能力退化,往小了說就是寶寶挑食嘔吐影響營養攝入,往大了說對寶寶的身體健康和語言能力發育有很大危害。

那麼就比如咱們開篇說的這幾個問題,還能怎麼去判斷寶寶咀嚼力不足呢?

首先我們要明確一點:寶寶基本在一歲左右就可以開始正常食用輔食了,那麼如果在這個時間段寶寶還出現以下問題,就說明他的咀嚼力出現了問題。

只喝奶水,糊狀輔食都很少碰。

經常性乾嘔、嘔吐、嘴巴里的食物無法下咽。

遇到比較硬的食物直接吐出來,不願嘗試咀嚼。

出現這種咀嚼力不足,不僅僅是因為爸爸媽媽沒有有意識的幫助孩子鍛鍊咀嚼力,還是因為喂養方式出現了問題。

輔食添加太晚

我們的建議是:在四到六個月的階段,嘗試性給寶寶增添輔食,開始讓寶寶適應正常的食物。

但是不少媽媽覺得沒什麼食物比得上母乳,錯過了孩子練習咀嚼的最佳時期。

飲食過於精細了

要注意,不是越細膩(字面意思)的食物對寶寶越好的,單純的糊狀食物只會阻礙寶寶練習咀嚼。可以適當的添加一些菜葉、菜梗或者肉類讓寶寶適應。

如何提高寶寶的咀嚼能力呢?

預防性措施,從輔食添加做準備

把握添加輔食的時間:四到六個月適當添加,不要早於四個月,當然也不能晚於八個月。

掌握這些信號:

寶寶體重超過出生時兩倍(大致是在四個月之後);

寶寶已經能夠控制自己上半身的活動(有吞咽輔食的能力);

寶寶有吃東西的興趣;

寶寶可以獨立把食物放進嘴裡。

不同輔食適應不同階段:

四到六個月,糊狀輔食為主,訓練寶寶的口腔動作;

七到九個月,逐漸添加顆粒狀輔食,增加食物種類;

十到十二個月,可以給寶寶嘗試塊狀輔食,比如蔬菜和水果的塊、條狀食物。

干預性措施,糾正咀嚼力不足

訓練寶寶的下顎骨閉合能力,準備食物以條狀食物為主,讓寶寶自己進行咬合吞咽訓練。

咀嚼能力是影響寶寶攝入營養的關鍵,如果在練習咀嚼能力的黃金時期,寶寶沒能得到充足的訓練,會對他們造成很大的影響,所以希望爸爸媽媽們在寶寶可以攝入輔食的時間段,為寶寶練習咀嚼能力做好準備。

你們家寶寶的胃口怎麼樣呢?歡迎在評論區留言和我們分享你的育兒經驗。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VAVxeHQBd8y1i3sJjZ_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