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學所有精華都濃縮在這四句話里

2019-10-15     良知修行



王陽明是明代著名思想家、哲學家,在學術思想方面繼承宋代陸九淵,以自己的體悟加以完善,形成了獨具一格的「心學」體系。王陽明的思想一出世,便產生了巨大的反響,為當時萎靡消沉的社會灌輸了生機與活力。曾國藩曾評價說:「王陽明矯正舊風氣,開出新風氣,功不在禹下。」幾百年來,王陽明的思想影響了海內外無數人,哈佛大學教授杜維明曾斷言,21世紀是王陽明的世紀。

「四句教」,是陽明先生總結的關於心學最核心的精華,只要懂了這四句話,心學的核心內容就算掌握了。




整體來看,「無善無噁心之體」是陽明心學的世界觀。心是萬物的尺度;心即世界;善惡只是一物。「有善有惡意之動」是陽明心學的人生觀。人人皆可為堯舜;意志獨立方有自尊;內聖外王;不過度,不執著;有善有惡是習氣所染。「知善知惡是良知」是陽明心學的價值觀。良知是道德與智慧的直覺;知行合一是提高效率的法寶;王陽明的普世價值觀是人人平等的思想。「為善去惡是格物」是陽明心學的方法論。四事規:陽明心學的四誡;靜坐:獨處時的自我管理;事上練就是練心。




具體來看,「無善無噁心之體」是說人的心是一個中立的概念,它本身並沒有善惡之分,就像水一樣,必須時刻保持純凈,才能對顏色做出最正確的反應。王陽明經常說,每個人的心中都有良知,良知就像一面鏡子,在你決定要做某件事情時,這個鏡子就會告訴你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有的人心靈被蒙蔽了,就像鏡子上面染了灰塵,良知的映照功能自然也就失效了,所以,只有保持內心清明,不要有分辨善惡的執念,才是心的本體。

「有善有惡意之動」,這句話接上一句說做事時應該憑良知的反應,也就是你心中的第一個反應。一旦開始對某件事在腦海中用道德、利益等進行加工,那就是意念的作用,已經不是憑良知在做事了。這樣說或許有點抽象,舉個例子,你欠了別人一百塊錢,說好一個月後歸還,你一個月的工資是二百,過了一個月後債主並沒有催你,這時候你會不會選擇還錢呢?如果不還,你會覺得內心有愧,這就是良知起了作用。

良知並不是道德,而是你內心反饋出來的第一反應,這就是第三句「知善知惡是良知」的意思,良知雖然本身沒有善惡,卻能夠對善惡在第一時間做出反應,讓你知道什麼事情能做,什麼事情不能做。

「為善去惡是格物」,格物是古代非常重要的一個概念,很多大儒都對這個概念做出過解釋,格的意思就是窮盡,窮盡物理,就可以達到聖人的境界,這也是王陽明一生追求的。陽明先生對格物的解釋就是為善去惡,按照良知的指引去做事,良知認為能做的,就叫為善,良知認為不能去做的,就堅決不做,這叫去惡,只要按照良知的指引,每個人都能做到」格物致知「,最後成為聖人。




這四句話,是王陽明哲學的核心表述,關係陽明思想的終極關懷和基本宗旨。陽明哲學以「心學」而在中國哲學和文化史上獨樹一幟,「心學」彌補了中國傳統哲學只研究客觀世界而忽視人的主觀能動作用這一空白,對後世中國人文思想的發展產生了影響。王陽明「心學」不是簡單地強調人的意識的作用,不是單就精神的方面強調人對周圍事物的關係,而是強調人與客觀事物、精神與物質的相互關係及作用,強調精神對物質、精神現象轉化為物質變化的完整的過程和統一,是從精神到物質、主觀到客觀、主觀和客觀相統一運動的完整體系。



圖文源於網絡,轉載請註明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V464zW0BMH2_cNUg2N5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