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衛一:直徑400公里,是一顆布滿了撞擊坑的冰質小衛星。其中最大的赫歇爾撞擊坑寬度約140公里,幾乎達到土衛一直徑的三分之一,也因此使得這顆小衛星的外觀看起來有些兇惡,尤其是看過星際大戰電影的科幻迷,大概忘不了其中的"死星"。事實上,只要造成此一撞擊坑的撞擊規模再大上一些,這顆小衛星真的就會完全毀滅。在這幅卡西尼號衛星拍攝的影像里,這顆同步自轉的衛星遠離土星的半球沐浴在陽光中,大撞擊坑則位於右側的臨邊附近。此外,在坑底投射出長長暗影的赫歇爾坑中央山峰幾乎和地球上的珠峰等高。
土衛二:被命名為「虎紋」的這個長條狀特徵正在從土衛二的內部向空間噴射冰狀物,從而在土衛二的南極上空產生細小的冰顆粒雲,並為土星神秘的E環提供了原料。圖中土衛二的高解析度影像由卡西尼號飛船在密近飛掠時拍攝。被命名為虎紋的異常表面特徵用藍色表示。為什麼土衛二是活動的?這一直是個謎,因為它的鄰居、近似相同大小的土衛一是死寂的。科學家近來對噴出的冰顆粒的分析,已經獲取證據,證明在土衛二內部存在有復合有機分子。
土衛三:許多衛星都難以承受激烈的碰撞,而直徑約為1000公里的土衛三,密度和水冰相當,卻在一次猛烈碰撞後倖存了下來,留下了一個寬廣的奧德賽撞擊坑。奧德賽隕石坑出現在土衛三的前半球,也被稱為大盆地,其高聳坑壁內部相當多的小隕石坑體現出土衛三的年齡十分古老。
土衛四:在卡西尼號探測器最後一次近距離接近小型冰封的衛星——土衛四期間,在拍攝的照片中,一個傷痕累累的冰封地表浮現了出來。這張卡西尼號探測器拍攝的照片視角朝向了冰封的土衛四,背景則是龐大的土星及其光環。當時卡西尼號正從距離土衛四地表474千米的地方掠過。這是卡西尼號在長時間的土星之旅期間第5次近距離遭遇土衛四。
土衛五:在這張照片中,土衛五位於正中央。同時在背景上還能看到土星的光環以及另外的三顆衛星 。土衛四位於土衛五正上方,土衛三出現在左上方,是較大的那顆;左上方的小白點則是土衛十一。土衛五是土星第二大衛星 ,主要由冰組成。拍攝這張照片時,卡西尼號探測器在距離其表面僅約69公里處飛過。土衛五直徑約1528公里,並且處於潮汐鎖定狀態,也就是說當它圍繞土星 公轉時,永遠以相同的一面朝向土星。雖然它是土星的第二大衛星 ,但和土星最大的衛星土衛六比起來還是差了一大截,土衛六的直徑超過5000公里,差不多是土衛五的三倍不止。
土衛六:籠罩在厚厚的大氣中,土衛六的真身確實難以看到。懸浮在上層大氣中的小顆粒造成幾乎不可穿透的濃霧,強烈地散射可見波段的光,並把土衛六的表面特徵隱藏起來。然而土衛六的表面在紅外波段卻可以被窺視到,紅外波段散射較為微弱,大氣吸收減少。此圖的中間是可見光波段的土衛六形象,周圍則排列著這顆衛星的最清晰紅外全球影像,這是卡西尼飛船上搭載的紅外測繪譜儀(VIMS)得到的紅外影像數據的處理結果。
土衛七:拍攝這張照片時,卡西尼號當時正從距離衛星505千米的地方掠過。土衛七是土星最大的一顆不規則(土豆狀)衛星,它可能是一次猛烈撞擊事件的殘留。科學家認為,土衛七奇怪的海綿狀外觀表示這個天體的密度低得極不尋常,密度僅約為水的一半。低密度造成土衛七表面多孔、重力很低。這些特性意味著來襲的撞擊天體揚起的物質再也不會落回土衛七表面,而成為土星環的一部分。
土衛八:土衛八發生了什麼?這個奇怪世界的大部分和煤一樣黑,而其它部分和冰一樣亮。黑暗物質的成分是未知的,但紅外光譜表明,它可能包含某些碳的形式。土衛八具有異常的赤道脊,使得它看似一顆核桃。在南面可以看到一個巨大的撞擊隕石坑,覆蓋約450公里範圍,它疊加在一個大小相似的更老的隕石坑上面。黑暗物質不斷覆蓋土衛八的最東面的區域,把隕石坑和高地變暗。
土衛九:這幅高清照片是卡西尼號在飛掠土衛九時拍攝的,圖上能顯示出土衛九地表小至74米的細節信息。在土星的天然衛星族群里,土衛九看上去並不起眼,相對更不為人們熟知。它的直徑為213公里,略低於土衛八和土衛一。但是,它有一點卻不同尋常:其它與土衛九個頭差不多的衛星因為自身引力不夠大,外形通常並不規則,而土衛九卻與眾不同,這顆特立獨行的衛星竟然呈圓球形。科學家懷疑它在形成早期,受到內部加熱而軟化,長成了如今這般圓頭圓腦的模樣。除此之外,土衛九的密度也高於其它環繞土星的冰狀衛星,內部可能形成為緻密的岩石核心,因此它和土星的其它衛星截然不同。
土衛十:這是卡西尼探測器拍攝到的土衛十的近照,圖片中可清晰地呈現其「沙質面孔」。 土衛十直徑只有177公里,與姊妹衛星土衛十一共享運行軌道,它們都是體積較小的 岩石衛星 ,遠古隕坑在其表面形成不規則外形的礫石簇,還有大量的刮痕和溝槽暗示著曾有較大的天體進行過側擊碰撞。令人稱奇的是,土衛十和土衛十一在軌道上會周期性地彼此交換位置,這在土星所有衛星中是個特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