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別吳孟超:96歲仍在手術台,一生救了20000多人,這才是醫者仁心

2021-05-23   世界華人周刊

原標題:痛別吳孟超:96歲仍在手術台,一生救了20000多人,這才是醫者仁心

手中一把刀,心中一團火。謹以此文,悼念「中國肝膽之父」吳孟超。

1、精神永存

5月22日,原本是一個平常的日子,卻因為兩位巨星的離世,變成了悲傷的代名詞。

先是「中國肝膽外科之父」吳孟超揮手遠去,5分鐘後「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也離開塵世。一日落兩星,崑崙亦震痛。

袁公大名天下聞,吳公的名字則鮮為人知。當面對重症患者時,曾有人勸他:「這麼大瘤子,人家都不敢做,你做啊,萬一出了事,你的名譽就沒有了。」

他卻淡然笑道:「我名譽算什麼,我不過是一個吳孟超嗎!」為什麼他敢如此冒險呢,只因他把救治病人視為天職。

圖片來源於《朗讀者》

這位對待病人和藹可親的老爺爺,其實脾氣非常大,經常會訓斥弟子。有次他發現病人用的藥物很貴,年輕的醫生對他說,現在好多家屬要求用這個藥。

吳老毫不客氣地講道:「是家屬要求還是你們醫生講的。(另一種藥)三天打六支,六支才100塊錢不到。你這個藥用上去要多少錢?所以說要替病人著想。」

在吳老看來,病人找你看病,是把生命託付給了你,必須對人家的生命負責。醫生的職責是為患者治好病,不能給病人添麻煩,更不能從他們口袋裡掏錢。

如此高風,讓人敬服!根據官方統計:吳孟超從醫70餘年,先後完成16000多台手術,96歲高齡依然堅持每周三台手術,成功救治了近20000多名患者。

他這一生,不僅改變了中國的肝膽外科事業,還深刻影響了世界。被公認為繼屠呦呦之後,有望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內地醫學泰斗。

5月22日13時02分,99歲的他在上海逝世。但他的精神和故事,將永遠飄揚在華夏的上空。

2、認準方向

1922年8月31日,吳孟超出生於福建省閩清縣。5歲的時候媽媽就帶著他漂洋過海,投奔在馬來西亞闖蕩的父親。

少年時期的吳孟超,一邊讀書一邊幫父親割橡膠。他們辛辛苦苦地收集橡膠樹上的汁液,然後再烘乾製成膠片。但英國殖民者壟斷了市場定價權,100斤才賣了4塊錢。

初中畢業時,爸爸想把他送到英國讀書。但他斷然拒絕:「難道我們受英國佬的欺負還少嗎?」

青年時期的吳孟超

這位少年的心中,升起了一個大膽的想法。彼時的中國戰火紛飛,他要返回祖國參加抗日救援。

1940年,18歲的他真就付諸行動,放棄了國外穩定優渥的生活,與幾位華僑同學結伴回到了祖國。

他本想奔赴革命聖地延安,卻因為國民黨的反共行動沒有去成,於是就留在了昆明的同濟大學附屬中學求學,一心想著讀書救國。

三年後他考上了同濟大學醫學院,夢想著成為一名外科醫生。但在畢業實習一年後,卻被學校分到了小兒科。

沮喪的他跑去申訴,醫務部主任解釋道:學校是擇優錄取,你外科成績只有65分,但小兒科成績卻是全班第一。

吳孟超很倔強,依舊想去外科,醫務部主任生氣了:「你才1.62米,能當外科醫生嗎?」

眼看前路不通,吳孟超乾脆放棄了學校分配的工作,跑到了另一家醫院應聘。

雖然他的外科成績不太好,但他身上的衝勁和韌勁,深深打動了外科主任,吳孟超如願成為了一名外科醫生。

1956年,「中國外科之父」裘法祖到他們醫院當兼職教授。吳孟超得遇良師,如影隨形,揣摩技藝,把手術刀法練得出神入化。

裘法祖對這位好學的弟子很欣賞,就向他指點了未來的方向。普通外科很古老,胸外科和腦外科已相對成熟,當今世界肝臟外科還很薄弱,而中國又是肝臟疾病的高發地區。

聽到老師的良言後,吳孟超明確了奮鬥的目標,向肝膽外科領域發起了衝鋒。

3、衝鋒陷陣

1958年,為了快速邁入肝膽外科這個細分的領域,吳孟超幾乎跑遍了上海的圖書館,凡是帶「肝」字的著作都認真翻閱,最終才淘到了一本寶藏:英語版的《肝臟外科入門》。

他火速拉上同事,僅用時一個多月就把這本著作翻譯成了中文。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翻譯出版的第一本肝臟外科方面的專著,填補了國內的空白。

那個年代,國內的外科手術水平遠遠落後於國際,肝膽外科手術更是風險極高。由於肝臟血管密集,稍有不慎就會大出血。

為了解決這個難題,必須製作出肝臟的標本,弄清楚其中複雜的血管脈胳。醫院特意成立了以吳孟超為首的「三人研究小組」,全力攻克這一難題。

由吳孟超(右)、張曉華、胡宏楷組成的「三人研究小組」

吳孟超他們就天天待在簡陋的實驗室里,只有一張桌子和幾把凳子陪著他們。歷經四個多月的研究,他們終於製作出了中國第一具結構完整的肝臟標本。

後來他們又製作了上百個標本,透徹了解了肝臟的結構和血管,創造性地提出了影響深遠的「五葉四段」解剖學理論。

知己知彼,方能百戰不殆。把「敵人」研究透之後,吳孟超在1960年親自主刀,成功完成了中國第一例肝癌切除手術。

後來的他,更是帶領團隊突飛猛進,將國內原本羸弱的肝膽外科手術,提升到了世界水平。根據統計:

「他在國內首創『常溫下間歇肝門阻斷切肝法』和『常溫下無血切肝法』,完成了世界上第一例『中肝葉切除手術』,也切除了迄今為止世界上最大的『肝海綿狀血管瘤』,更完成了世界上第一例在腹腔鏡下直接摘除肝臟腫瘤的手術。」

中國的肝癌手術成功率,一下子從不到50%,狂飆到了90%以上,他因此被譽為「中國肝膽外科之父」。

1979年,他參加了美國舊金山舉辦的第28屆國際外科學術會議。兩個外國專家分享了肝外科的論文,他們加起來共做過18例肝癌手術。

等到吳孟超上台的時候,他謙虛地表示做過181例肝癌手術,全場都用不可思議的眼光看向他。

這個中國人,簡直強到可怕。

4、冰壑玉壺

這個世界上,才智出眾者很多,每個時代也都會出現冠絕天下的豪傑。但即使是冠絕天下的人,也不一定受到尊敬,因為人品同樣重要。

吳孟超之所以讓人高山仰止,除了他對肝膽外科領域的貢獻外,更在於他高出塵寰的品格。

為了給病人省錢,他總是安排科室醫生,開同等效果的低價藥品,去除一切不必要的檢查,少用價格高昂的器械,多用腦和手去診斷治療。

「器械用一次,咔嚓一聲1000多塊,我吳孟超用手縫線,分文不要。」

每當冬天的時候,他都會把聽診器放在胸口捂熱,然後再給病人檢查。當需要用手去觸碰患者的身體時,他又會把雙手搓熱。

而且每次檢查完,他都會幫患者放好鞋子、掖好被角。這些微小的細節,徹底暴露了一個人的修養。

至於像開頭所講的難以救治的重症患者,他從來不在乎失敗的各種風險。

他曾經連續站立12小時,切除了男子體內63厘米的巨大腫瘤,硬生生把患者從死神的名單上抹除。

也曾經為了一個4個月大的女嬰,奮戰5個小時,從稚嫩的身體中摘除了肝母細胞瘤。如今這名女嬰,已經成長為優秀的護士。

2005年,吳孟超獲得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這是中國頒發給公民的最高等級獎項。上級派人來考核,按理說當天的手術應該取消。

但吳孟超卻如期走進了手術室,因為患者來自農村、家境貧窮。多住一天院,對他的家庭來說就是巨大的負擔。

正像他對晚輩的教導,他用行動一次次地踐行。

「孩子們,這世界上不缺乏專家,不缺乏權威,缺乏的是一個『人』——一個肯把自己給出去的人。當你們幫助別人時,請記得醫藥是有時窮盡的,唯有不竭的愛能照亮一個受苦的靈魂。」

5、白雲化雨

在《朗讀者》節目中,吳老展示了自己略微變形的右手食指,指尖微微地向內側彎曲,這是長期手術導致的後果。

而鮮為人知的是,吳老的腳趾變形更嚴重。他的右腳二腳趾竟然搭在大腳趾上,呈現出詭異的「X」形,很難掰開。

原因同樣是經年累月的手術,每次手術站幾個小時,甚至十幾小時。久而久之,抓地的腳趾不堪重負,發生了變形。

圖片來源於《朗讀者》

由於他重大的貢獻,2010年7月26日,國際小行星中心將第17606號小行星,永久命名為「吳孟超星」。

2012年,他又被評為年度感動中國人物,頒獎詞非常動人:

60年前,吳孟超搭建了第一張手術台

到今天也沒有離開

手中一把刀,遊刃肝膽,依然精準

心中一團火,守著誓言,從未熄滅

他是不知疲倦的老馬

要把病人一個一個馱過河

獲得那麼多獎項,但吳老心中仍有遺憾,那就是沒有攻克肝癌。

「我現在90多歲了,攻克肝癌,在我這輩子大概還實現不了,所以我需要培養更多人才,把這個平台鋪好,讓以後的人繼續往前走。」

2020年全球腫瘤報告顯示:「全球 2020 年新發肝癌91萬例,其中中國新發肝癌 41 萬例,占全球 45%還要多。」

中國是肝癌的核心區域,從這個數據,可以看出吳孟超的貢獻是何等意義。

阿多尼斯在《我的孤獨是一座花園》中寫道:「只有通過一種方式才能征服死亡:搶在死亡之前改變世界。」

有些人雖然遠去,但早就變成了天上的白雲,化為細雨滋潤了山野與平原,悠悠地守護著熱愛的土地。

從這個角度來看,無論是吳孟超還是袁隆平,他們都並未離開。每次看到天上的雲,必定有無數人在想念他們。

死亡不是真正的逝去,遺忘才是永恆的消亡。這些護民佑邦的國士,怎麼會被人遺忘呢?

我們的心頭,我們的眼睛,我們的腦海,肯定會永遠把他們記憶。文/令狐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