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要放棄公眾號,在頭條號上寫作?

2019-09-18     高廣銀

自己開始在《今日頭條》上創作,大概是4年前,源於頭條的理念:不讓人找知識,而讓知識找人。在那個公眾號大行其道的年代,無論是當時的搜狐還是網易,面對公眾號,都感覺如臨大敵,但是我懵懂的感覺到《今日頭條》這種理念絕對是未來的趨勢。

公眾號強關係如何害你

當時行業數據顯示,每天我們看微信的次數大概在10到15次,微信依靠個人的社交圈,把自己的家人、朋友、同學、同事以及你所熟悉,信任的人都拉了進來。周圍人的興趣愛好,行為習慣都會時時刻刻影響到你。也許你和親人相隔萬里,但是朋友圈依然能讓你看到家鄉的變化,親人的日常。甚至新上映的電影你不知道該看哪一部,身邊的朋友都會告訴你。

在這個社會網絡里,沒有某個專家,也沒有明星大咖,有的是你朋友幫助你篩選的信息,每個人都是社會性動物,公眾號利用的是人性的從眾心理,讓你在巨大社會網絡中迷失自己。

這個小範圍的社會網絡,很容易讓人陷入死亡循環,而不是螺旋上升。你所關注公司內部的同事,親人等,大家知識結構很相似,興趣愛好也差不多,整日面對的事務幾乎相同。也許今日馬斯克要在上海建電動汽車工廠,都沒有你朋友圈今天小區漏水影響力大。

職場當中也是,也許你所處的行業正面臨嚴峻的挑戰,而都不如前台換了一個小姐姐給你影響力大。這樣你的人際關係會自我空轉,而不能給你逐漸的提升。

拿求職來還說,很多人對找關係又愛又恨,一方面自己找工作的過程中喜歡動用關係,而自己又害怕別人托關係,破壞了公平原則。但是你有沒有發現,在你的人際關係當中,真正能夠給你提升的不是那些朋友、同事「強關係」,而是和你相差比較大的「弱關係」。

「強關係」就是你的親朋好友,他們整天和你混在一起,乾的事跟你差不多,想法也很接近。你不知道的工作機會,他們又怎麼會知道?只有「弱關係」,才能告訴你一些你不知道的事情。他們和你的朋友圈子重疊度小,能從別的圈子帶給你有用的信息。所以,通過「弱關係」找到的工作,與通過「強關係」找到的工作相比,不僅薪水更多,職位更好,工作滿意度也更高。

未來是算法的世界

今天我們面對算法的APP非常多,不僅僅有《今日頭條》給你推薦信息,還有打敗柯潔的 AlphaGo,以及滴滴叫車服務等,這些都是利用計算機運算的方式,來重新分析和理解我們這個世界的規則。

人類自己天生就能捕捉別人的情緒是高興還是悲傷,但是機器不懂高興悲傷,那麼它們就需要一條明確的規則來分析什麼是高興、什麼是悲傷。算法能處理的,是嘴角上揚是什麼意思,瞳孔放大可能代表什麼。算法會把我們所有信息拆開揉碎了,變成無數碎片,最後計算出一個結果來:「畫面上他開心」或者「他覺得很尷尬」。

算法做的事情,實際上是把我們當作理所當然的東西完全打碎解構,然後重新一項項去分析這些東西的含義。我們都知道,很多東西掰開揉碎了進行解構,就沒有那麼神秘了,這就是算法的威力。

我們平日裡的感情都是很難量化的,比如你形象氣質多少分,你高興程度多少分,這份菜品好吃程度多少分等等。但是如果這些行為揉碎了去分析,是能夠去量化的。比如餐飲行業,肯德基能夠保證每一家餐廳、每個時間段所烹飪的食物口味都是一樣的,他們是如何做到的呢?就是把每個工藝給揉碎了,細分量化,薯條長度多少毫米,油的溫度多少度,炸多長時間等等,過程越細,就越精確。

現在人們很難接受,計算機替我們做決策,就像早些年當自行車出現的時候,也引起了人們的恐慌,認為自行車讓個人行駛距離更遠,容易受到異族思想的干擾。這些新的技術幫助社會更好的運轉,同時科技本身進步以後,會改變社會規則。技術的變革就是底層生產力,而道德倫理就是上層的生產關係,當倫理道德開始批判科技變革所帶來不良影響的時候,往往就是這些倫理道德再次改變的前兆,這種過程在歷史上已經發生過很多次。

我和頭條不得不說的一些事

人是感情動物,而算法卻是無情的,不管以前你如何感覺自我良好,算法世界裡會用數據告訴你,哪些地方做得還不夠。這些數據會馴化你,如何才能成為一個合格的寫作者。

最早的時候,我把自己在EMBA上課時候的課堂筆記,發表到頭條上,我固執的以為,花費這麼多錢購買的課程,免費分享給大家,肯定能受到歡迎。但現實卻無情打臉了,長段的議論文字,陌生的概念,以及一環扣一環的邏輯推理,讓很多讀者都望而卻步。

之後又做了巨大調整,寫一些迎合讀者的文章,評論時下最熱門的事件,很不幸進入了標題黨的行列。之後我便回到自己的初衷,如何寫出一篇好的文章上來。

自己曾經和很多夥伴共讀過非常多的書,有管理的,也有育兒的,我更喜歡歷史類的。於是我整理這幾年讀過書籍的筆記,發表在《今日頭條》上,這個很偶然的行為,卻讓我無意之中找到在頭條上寫作的方法,那就是發自初心,寫自己喜歡的。

雖然理工科出身,但是我非常喜歡歷史類的內容,從魏晉隱士,到清朝同治中興。就這樣把自己對歷史的看法與態度發表到頭條號上,卻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一個月獲得21條青雲,獲得當月最佳歷史類作者。

這是我完全沒有想到的,歷史這個浩瀚大海,我只取其中一勺,便能夠得到平台的認可。從此便鼓勵我堅持在頭條上的寫作,哪怕工作再忙,深夜裡我也會拿出筆記本,敲擊清脆的鍵盤。

和公眾號不同,只要有好的文章,系統算法自動會推薦給想要的讀者。因此我在平台上找到了更多的歷史愛好者,粉絲量由幾百增長到幾萬。而且頭條不斷給我精神上的鼓勵,也讓我欲罷不能。

今年5月份,家庭發生了一些變故,親人的離去,讓我覺得陪伴家人的時間太少了。於是毅然辭掉了收入還不錯的工作,把更多時間用來寫頭條,用來陪家人。當然頭條給我的獎金的鼓勵,讓我能夠保證正常的生活問題。

當然頭條也是可以創富的平台,專欄、頭條商圈等,運營好都能夠給你帶來財富的增長,但是要想實現財富自由,還要下一些功夫的。

持續的創作也讓自己的知識不斷累積,輸出更多讓自己滿意的文字。寫作,眾生平等,是這個時代最好的表達方式。無論是寫嚴肅小說還是暢銷書,無論是寫學術論文還是寫科普讀物,無論是寫政府工作報告還是寫自媒體文章,其實都離不開文字表達。但是選擇平台也真的非常重要,是選擇強關係的公眾號,還是算法推薦的頭條號對於個人寫作的成長都非常關鍵。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UMcZRG0BJleJMoPMVZ3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