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不離手不離眼
已經是這個社會的通病了
手機是一把雙刃劍
開拓了我們的視野世界
便利來了生活的方方面面
但同時也給我們的健康
帶來了巨大的危害!
30歲的小吳也是「手機族」的一員
就在他像平常一樣玩手機時
突然,他的右眼瞎了!
好好的小伙子
為什麼突然就瞎了呢?
近日,30歲出頭的小吳,像往常一樣,洗完澡躺床上玩手機。突然,一陣頭暈雙眼發黑,緩了一會發現自己的右眼看不見東西了。慌了神的小吳,馬上趕往深圳大學總醫院。
眼科張醫生接診後,進行一系列檢查後,張醫生初步診斷這是視網膜中央動脈阻塞,即俗稱的「眼球中風」。
很多人都會奇怪
眼球也會中風?
是的,它也會中風!
而且治療「眼球中風」
就跟治療腦中風一樣
需要爭分奪秒
根據研究,視網膜缺血時間超過90分鐘,感光細胞的壞死將不可逆轉;超過2小時,視網膜就會出現萎縮,即使恢復了血供,視力也很難恢復。因此,治療眼球中風就和治療腦中風一樣,需要爭分奪秒。
終於,在緊張治療四個多小時後
小吳的矯正視力
成功恢復,搶救成功!
之後,小吳留在病房
繼續進行降眼壓、擴管、
營養神經、改善微循環等治療
3天後順利出院
「中風」在醫學上被叫做「卒中」,眼卒中就是臨床上所說的視網膜中央動脈阻塞,是指由於流經視網膜中央動脈的血液阻滯所引起的視網膜缺血壞死、視力喪失。這是一種嚴重的急性致盲性眼病,致盲率高達80%。
引起中風的原因
包括血管栓塞、血管痙攣、
血管壁損傷導致的血栓形成
以及一些其他的原因:
比如一些眼部手術使眼壓和眶壓急劇增高導致視網膜動脈阻塞,還有一些俯臥全麻術後的病人,清醒後發現一眼視力下降,也可能是發生了視網膜中央動脈阻塞。另外,目前隨著美容業的蓬勃發展,顏面部注射玻尿酸、矽製劑的人越來越多,如果注射時誤入血管,也可造成視網膜中央動脈阻塞。
那麼,哪些人群
會是「眼球中風」的高發人群?
目前來看,大部分的視網膜中央動脈阻塞的患者是老年人,發病年齡多為60歲到70歲之間,平均發病年齡大約是60歲出頭。
血管栓子的主要來源是頸動脈、主動脈和大血管的動脈粥樣硬化病灶區,心臟瓣膜疾病、感染性心內膜炎,以及下肢長骨骨折需要長期臥床的患者。
但是問題來了
小吳才30齣頭
平時身體挺健康
雖說是最近工作忙
有時候會熬夜
但也不至於會導致
如此嚴重的後果吧?
注意了!
「無緣無故」的中風
可能是身體里有隱患
醫生在小吳住院期間繼續排查
終於發現了問題所在
」發泡實驗陽性"的檢查結果,表明心臟可能存在卵圓孔未閉合,引起右向左的異常分流,而左側大腦中動脈每秒有超過25個微栓子形成。
也就是說,小吳這次是
右眼視網膜動脈堵住了
下次可能會有其它重要血管被堵住的風險
嚴重的話甚至危及生命
醫生還說
小吳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狀況
跟他長期玩手機有關係
張:長期用手機休息不好,會引起很多肌體的問題。年輕人通宵玩手機或者打遊戲,嚴重的會出現心腦血管的問題,最嚴重可能會猝死。眼睛也是一樣,這種梗塞出現在心臟,可能心跳一下就沒有了,出現在眼睛,就會表現為視力的受損,出現在大腦,就我們常說的腦中風。
很多人以為這種「眼中風」發生在50歲以上的老年人群體,但是在臨床中發現,「眼中風」可以發生在任何年齡階段,而且近年也有發病年輕化的現象。
醫生介紹,這種疾病有一些高危因素,例如長期用眼、情緒緊張導致眼睛處於過勞狀態,抽煙對於血管有顯著影響屬於危險因素,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等三高人群是重點防控對象。
「這幾年,每年都遇到兩三例年輕人擅自美容導致自己失明的案例,令人扼腕嘆息。」醫生介紹,這些二三十歲的年輕人前往不正規的美容機構,在注射玻璃酸(又名玻尿酸)或者脂肪時,出現反流情況,這些物質從眼表靜脈反流到眼動脈,導致眼動脈堵塞,最後導致了眼睛失明,年紀輕輕就看不見,十分可惜。
那我們怎麼預防發生「眼球中風」呢?
許多疾病的發生都有先兆
「眼球中風」也是如此
該病的主要症狀表現是突然發生的無痛性視力下降,這種視力下降在經過短暫的休息後是不能緩解的。有一部分「眼球中風」患者在永久性視力下降之前會發生一過性的黑蒙,即突然眼前一片黑,什麼也看不見。這種一過性的視力下降在休息一會兒(可以是幾秒鐘,也可以是十幾分鐘)以後,視力可以逐漸恢復。
所以,如果你最近一段時間
經常會出現一過性視力下降
就應該提高警惕
及時到醫院進行檢查
看看有沒有視網膜
中央動脈阻塞的危險因素
另外,我們平時使用手機時
要注意不能過度用眼
對於長期用眼的人群,如媒體從業者、工程師、IT工作者等,一定要注意勞逸結合,不可使眼睛長期處於緊張高壓狀態;對於三高人群,一定要做好基礎疾病的治療;平時生活作息應規律,飲食不可過於油膩。加強每年的體檢非常重要。「眼底照相就可以看到眼底動脈靜脈血流情況,如果是血管比較狹窄,或者動脈顏色變白(油脂多),很容易觸發堵塞,及時發現這些風險因素,對於預防很重要。」醫生表示。
很多人因為工作等原因必須看手機
掌握一些護眼小技巧特別重要
這樣可以把傷害降到最低
手機雖好
也別盯太久,注意休息!
來源 : 綜合占豪、深圳晚報、健康榜、杭州日報、廣東公共DV現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