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都新陂第一潭
于都縣新陂鄉的水系有「六潭」,自古有名,其中小溪江新陂段有五潭,從上到下分別是移陂潭、大村潭、石角潭、廟角潭、新圩潭,禾豐江新陂段有筏子岩。
以前,就深和險而言,「六潭」的排名大致是這樣的:移陂潭、筏子岩、廟角潭、新圩潭、石角潭、大村潭。前五潭全是因高山或巨岩攔截激流所致,所以深。大村潭雖是河灣所致,但急流被紮根堤壩深入河床中不斷長大的古榕樹緩衝,所以淺。
移陂潭自然是新陂第一潭。它的「兇險」有四:水深水急,雙潭連珠,潭裡凹洞。
本來,在不到一里路的河段里,河床驟降,急流在山腳下「挖」的潭已經很深,還又「深」入山體內部,而且兩潭相距才200多米,所以兇險異常。後來,又在潭下不遠的地方築起了一座水陂,水位上升,自然險情倍增。
「上潭」的東側和「下潭」的西岸都有一條山崖小路,人走崖上很容易發生眩暈,暈高、暈水,一不留神就會栽倒下去。下了潭,水性再好的人也是九死一生,於是移陂潭危名遠播。當地人稱,移陂潭是「冇牙老虎」!
民國時候,曾有一支娶親隊伍經過「下潭」時,花轎撞到山崖,轎夫失去重心,人、轎漸漸沉入河底,沒人敢救。水流往下往裡灌,花轎雖然是木卻是下沉的。紅軍長征時到了塘坑口,不敢經過這裡,除了容易暴露目標,還有就是潭深路小,不便「大搬家」行軍,所以取道旁邊的象山石圾。
人民公社的時候,有兩個人撐排柴到了「上潭」時,因為水流湍急,柴排失控,拐彎不及,人和排一起沒入潭裡洞中,結果一人失蹤,一人半天才出來;而且,柴排都已粉碎。幾天後,水退了,木柴才從洞裡、水裡陸陸續續衝出來。能吞排納柴,足見潭之深、洞之寬了,令多少放排人膽戰後怕啊!
不過,如今的移陂潭兇相大減。一是水陂移了,水位下降;二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上游植被驟減,雨水攜沙帶石,下山入河,奪塅而出,導致沙石入潭,潭深再減;再者崖上小路修成了公路,不再臨淵蜿蜒。
據說,水陂移了,所以這潭現在就叫移陂潭了,移陂潭所在的村子也就叫移陂村。
(作者:丁旭華;供稿:于都縣志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