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如何「接地氣」?毛澤東三訪才溪,言傳身教

2019-10-05     清朗天空

FM1036福建新聞廣播

1933年 2月,毛澤東回到瑞金蘇區臨時中央政府主席工作崗位。此後的一段歲月,毛澤東雖然仍受王明「左」傾錯誤的排斥與壓制,但在領導中央蘇區查田運動和經濟建設工作中,他極力糾正「左」傾錯誤偏向,保障各級蘇維埃政府的鞏固和蘇區人民群眾經濟生活不受影響。為了準備全國第二次蘇維埃代表大會,鞏固和發展中央蘇區,應對國民黨反動派的更大軍事「圍剿」,毛澤東決定第三次前往上杭才溪鄉調查。

向群眾求師調查

1933年11月下旬,毛澤東輕裝簡從,從江西瑞金出發,到才溪進行社會調查。十多天的時間裡,為了制定更多符合群眾利益的政策,毛澤東頻繁下到基層,深入群眾調查研究。除了事先列好詳細的調查提綱,在調查會上,毛澤東與群眾有交流、有討論,他還不時起身,給與會的群眾髮捲煙、倒茶水。

(油畫 才溪鄉調查)

毛澤東才溪鄉調查紀念館館長 陳春蓮:

那群眾就很不好意思,知道他是大官,很不好意思。主席他就說,不要不好意思,我請你們來開調查會,你們就是我的先生,學生對先生理應恭敬。

毛澤東一再告誡說,「向群眾求師調查,要有眼睛向下的決心,還要有放下臭架子,甘當小學生的精神。」

(才溪鄉調查會址)

毛澤東才溪鄉調查紀念館館長 陳春蓮:

隨行的警衛員,看到主席實在是辛苦啊,就說不要這樣子下去走村串戶,能不能開個名單請他們上來,在這裡搞調查。主席就批評了他,他說,我們搞調查就要深入到基層,深入到群眾,主席就是用這種身體力行的這種方法走了8個村,調查了46個人。

《才溪鄉調查》誕生

連續十多天的調查、走訪,蘇區建設的火熱圖景歷歷在目,毛澤東心潮激盪。1933年11月底,《鄉蘇工作的模範―――才溪鄉》誕生了,這便是之後收入《毛澤東選集》第一卷的著名的《才溪鄉調查》。文章包含了「行政區劃」「代表會議」「擴大紅軍」「經濟生活」「文化教育」等多方面的內容,全面總結了才溪鄉蘇維埃建設的經驗。毛澤東用鐵的事實回答了在國內革命戰爭的環境下,「根據地的建設不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這一重要問題。

福建省文物局局長傅柒生:

毛澤東在調查研究中,把這種面上的跟點上的有機結合,時間很短,你說把每件事都要事無巨細,他做不到,但是一定要選一些典型,針對什麼主題召集不同的人來調查。《才溪鄉調查》可以說是毛澤東一生中調查研究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典範

1934年1月,全國第二次蘇維埃代表大會在江西瑞金召開,毛澤東將《鄉蘇工作的模範--才溪鄉》印成會議材料,並在會議報告中大量使用了調查的素材。他再次諄諄告誡與會代表,革命戰爭是群眾的戰爭,我們的力量在哪裡?在人民群眾。真正的銅牆鐵壁是什麼?是人民群眾。

作為毛澤東思想的主要組成部分,《才溪鄉調查》中所倡導的調查研究、實事求是的作風,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的工作方法,經過不斷地豐富發展和提煉,最終也成為了共產黨人寶貴的思想財富。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TzeTm20BMH2_cNUgB2Y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