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通典雅 下接地氣——訪陳梗橋先生

2019-12-24     無線濟南

陳梗橋,1940年1月生於山東省濟南市。山東博物館研究館員(已退休)。曾先後任中國書協學術委員會委員、創作評審委員會委員及鑑定評估委員會副主任。曾為中央電大《書法藝術》主講之一。現為山東省書畫學會名譽會長,山東省書法家協會顧問。

得知「陳梗橋書法展」即將於2020年元旦在山東博物館舉辦的消息,我感到驚喜。這是因為,陳梗橋先生素來低調,從藝六七十年來,還從未舉辦過個人書法展。

陳梗橋先生1940年1月生於濟南,山東博物館研究館員(已退休),長期從事書畫鑑定與研究工作,兼習書法。幾十年來,在得天獨厚的工作與研究環境中,敏而多思的陳梗橋先生精進不懈,取得了不凡的成績。原本如他所說「在工作之餘寫寫字」的書法創作,因浸潤了濃郁的書卷氣而愈發深沉、蘊藉,字裡行間流露出一種質樸自然之美,尤以行草書為人稱道。他曾先後任中國書協學術委員會委員、創作評審委委員會委員及鑑定評估委員會副主任,是國內為數不多的創作與研究並舉的學者型書法大家。

據介紹,山東博物館主辦此次展覽,並作為2020年的首展重點推出,不僅因為陳梗橋先生是山東文博界的重要老專家,更是在全國殊有分量的書法大家。展出的作品是陳先生不同時期的書法精品,大家從中可以了解他習書的歷程、書風的全貌,了解他「沉著痛快」的書學主張,還能了解到他「以書法服務於社會」的理念及多年來為社會公益事業所做出的貢獻。所以說,對於廣大書法愛好者來說,這是一次難得的學習機會。

不教一日閒過

初冬清冷,落葉繽紛,我前往山東博物館陳梗橋先生的工作室拜訪。幾年未見,陳先生待我這個晚輩學生很是親切溫暖,清癯的面龐上滿含慈祥的笑意。談起自己的展覽,他不像常人那般興奮,語速較緩,言簡意賅,讓人感受到他對書法藝術高標準的要求、嚴謹的作風、恬淡平和的心態。

工作室里,有他書寫的一幅字:不教一日閒過。這是齊白石的話,陳梗橋先生用它來自勉。他說:「我這個年齡了,需要學習和整理的東西太多了,時不我待啊!」

陳梗橋先生成名很早,其書風與他寧靜淡泊的品性、純凈踏實的治學態度和諧一致。他不事張揚,幾十年來從未舉辦個人展覽。有人說他清高,有人稱他是自甘寂寞的現代「隱士」,他說並非如此,只是面對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深感自己的不足,「老來倍感知書少,愧作文人弄筆刀。」在他看來,藝術太「殘酷」了,「藝術怕比,一比立見高下。不說和古人比,就是和上一代的人比,能比得上嗎?欺騙自己很難,作品能夠過自己這一關就已經很不容易了。」陳梗橋先生稱書法為「寫字」。他說,這些年雖然寫了不少字,但是不耐推敲,報廢了很多。偶爾有幾幅自己滿意的作品,不夠多,所以一直沒有展覽的積極性。「如今已是耄耋之年,應該對自己這些年的書法創作進行一個梳理。如果年輕人能通過這個展覽,看到我習書的道路,從中受到一點啟發,我就很欣慰了。」

作品時間跨度長達半個世紀

陳梗橋先生介紹,整個展覽從內容來分,有自作論書詩、古詩詞、對聯、風景名勝題字、近現代詩詞對聯等,共有150餘幅作品,時間跨度長達半個世紀,最早的一幅寫於上世紀70年代初,最新的作品是今年冬天的新作。

書體方面,甲骨文有一件,其他如金文、小篆、隸書、楷書、行書、草書各體都有。從作品的字數來看,字數最少的作品只書寫了一個字,是一榜書小篆「德」字。字數最多的一幅作品,書寫的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文學家曾鞏的《北水門記》,這是曾鞏在濟南做官時寫的一篇文章,記錄了當時大明湖北岸北水門的修建工程。前些年大明湖擴建時,園林部門請陳梗橋先生書丹,這次展覽,展出的是碑刻作品的原稿。

需要特別一提的是此次展覽中將展出一些大尺幅的作品。最大的一件有丈二尺幅,書寫的是毛澤東《水調歌頭·游泳》。另外,還有杜甫詩《望岳》等大幅作品。以不同書體書寫的對聯也是此次展覽的一大特點。

碑帖結合的學書道路

「我得到老師的恩惠很多。」談起自己的習書之路,陳梗橋先生謙遜地說。早在少兒時期,陳梗橋先生就開始了學書生涯,曾先後得到濟南書法名家陳左黃、金棻先生的教誨。17歲時,開始得到書法大師沈尹默先生的指導,當面請益或書函討教。沈先生對書法見解之精與用功之勤,對他影響至深。

陳梗橋先生精研筆法,在總結把握提按、頓挫、使轉等筆法方面,下過相當大的功夫。但對於書法這件事,他又以平常之心處之,常把書法說成「寫字」,因為他把握了書法藝術在實用中發展的規律,以及有法無法的正確書寫習慣,以高超的功力駕馭筆法,以淡泊的心態去書寫,所以氣息暢達、格調清雅,具有生動感人的藝術魅力。

「率真」這一書學主張,在陳梗橋先生書法中體現的非常充分,其書法作品沉穩與飄逸二者有機結合,和諧自然,就是很好的說明。有評論家認為,這得益於陳先生很好地處理了碑與帖的關係。縱觀其書,他以二王行草書為宗,兼收並蓄,廣采博取漢碑魏碑的藝術營養,善於取捨增損,融會貫通。陳先生則表示,自己正是繼承了沈尹默先生所主張的碑帖結合的書學道路。

以書法服務於社會

儘管陳先生不喜歡拋頭露面,但在省內外組織的各種社會公益活動中,他的作品從未缺席。以書法服務於社會,是他一貫的理念與堅持。

在濟南大明湖、趵突泉、五龍潭等許多風景名勝區,都有陳梗橋先生的書作,深得行家和普通觀眾的讚賞,他為機關單位、報刊雜誌的題簽就更多了。陳梗橋先生表示,無論為哪裡題字,心裡都要有「服務」觀念。要根據字的用途,選擇不同的書體,書寫不同的內容,有的嚴肅些,有的輕鬆些,不能俗氣,同時也要讓大家看得懂。

從上世紀70年代末開始,陳梗橋先生陸續走進少年宮、軍區、老年大學以及部分高校授課,還經常舉辦公益講座,為山東的書法普及做出了很多貢獻。他說:「書法普及工作是我一生都要去做的。我這也是向老師們學習。沈尹默先生那麼大的名氣,他也在青少年宮義務輔導,講課也都是淺顯易懂的。」

書法理論沒有「理論味兒」

陳梗橋先生在書法理論方面的探索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曾出版《書法源流概談》、《古代書法欣賞》、《書法自修》等書,發表了《書法的審美特徵》《鄭碑初探》、《高鳳翰述評》、《創新末議》等論文,言之有物而頗具力度。尤其是《肯定東方》,曾產生很大影響。

對於書法理論,陳梗橋先生認為要講究實用,把「複雜理論」簡單化。他常這樣說,「咱們都用筷子,但用筷子可沒有那麼繁瑣的理論,寫字也一樣,只要基本功正確,就不要有太多的規則束縛。」「古代書法就是寫字,現在見到的竹簡、帛書其實都是古人抄寫的文章。今天毛筆字實用性越來越小了,但並不是個很神秘的東西,它其實就是寫字,千萬別混淆了書法本質。」

陳梗橋先生的書法理論是建立在自己的書法實踐和藝術感悟之上的,沒有讓人費解的詞兒,沒有唬人的「理論味兒」。他說,書法是個多元化藝術,是「寫字」的升級。對於普通人欣賞以及書寫來說,可以從「微觀」和「宏觀」兩方面努力。「微觀」是指書法技巧,歸納起來有三點,第一個是線,也就是線條;第二個是結體,指的是字的結構;第三就是章法,說的是整幅作品的章法。「宏觀」方面則是指作者自身修養。書法怎麼叫最好?「神採為上,形質次之」,內在神采是最重要的,字面上能看得到的具體筆畫等形式是次要的。「要成為一個書法家,必須提高自身修養,字如其人,人是什麼氣質,字就是什麼氣質。只有『微觀』和『宏觀』結合起來,字才能算好字。」

個人簡介

草書政者正也

金文論語句

王昌齡詩

不教一日閒過

杜甫詩望岳

毛澤東詩句對聯(上聯:風起綠洲吹浪去 下聯:雨從青野上山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T_jCPm8BMH2_cNUgrcF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