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4·24 第五個中國航天日 我們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2020-04-24   華商報

哲學家康德說:「世界上有兩樣東西能深深地震撼我們的心靈:一件是我們心中崇高的道德準則,另一件是我們頭頂上的星空。」

探索浩瀚宇宙,和平利用太空是全人類的共同夢想。

人們對浩瀚星空的嚮往推動著科技的發展,科技也成就著人類夢想。

從嫦娥奔月的神話到踏上了月球背面著陸的茫茫征程,

中國人的飛天夢,

與中華民族的歷史一樣悠遠。

2020年4月24日,是第五個「中國航天日」,

建設空間站、載人探月、火星探測……

星辰大海的征途還在繼續,

祝福,中國航天!

【>>星途·時間線】

1964年

我國中程飛彈再次發射成功,標誌著我國基本上具備了發射人造地球衛星的能力。

1965年一季度

周恩來批示科學院提出具體方案(651後來被定為衛星任務代號)。8月,中央專委批准該規劃方案。

1970年4月24日

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發射成功,「東方紅」音樂在太空響起。

2003年10月15日

楊利偉搭乘「神舟五號」飛船成功往返,從此,中國人叩開了太空的大門。

2007年10月24日

中國首顆月球探測器「嫦娥一號」準確入軌,實現了中華民族千年奔月的夢想。

2007年4月14日

一顆肩負著重要使命的衛星,在西昌發射場搭乘長征三號甲運載火箭飛入太空,從那天起,我國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組網正式揭開序幕,將中國人的衛星導航系統從夢想步步變為現實。

2018年12月8日

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直刺九霄,成功發射嫦娥四號月球探測器,踏上了世界第一次月球背面著陸的茫茫征程。

漲知識

「東方紅一號」為什麼要做成球體?

「東方紅一號"看似是球形,其實是一個近似球形的72面體。採用這種設計外形主要是基於以下考慮:

(1)內部有較大空間。

(2)在這72個面上可以粘貼太陽電池片,可以為衛星供能。

(3)衛星採用自旋穩定,在72面球體上粘貼太陽電池片可便於均勻布設,使任何時刻太陽電池的總輸出變化很小,這對整星能源系統的設計很有利;但是當時中國還沒有太陽能帆板這樣的技術,最終沒有粘貼,而是採用銀鋅電池作為它的電源。

(4)採用球形設計,可使衛星飛行時的彈道截面基本不變,所以不用在星上安裝探測儀器,就能用衛星的測軌跟蹤數據反演推算衛星飛經高度的大氣密度值及其變化,從而多獲得一些科學數據。

至於那些細細的"杆子",其實是天線,每根長度有3米,有4根天線是用來發送東方紅樂曲和遙測數據信號的。

這麼長、這麼細的杆子之所以在發射的時候沒斷,是因為就像傘的開合一樣,衛星發射的時候已經把它收起來了,到天上才再把它打開。 據《中國科普博覽》

近距離

西安有個「東方紅一號」

1970年4月24日,中國成功發射了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衛星,由此開創了中國航天史的新紀元。發展航天事業,建設航天強國,是我們不懈追求的航天夢。這顆在中國航天事業中具有里程碑意義的衛星仍然在茫茫宇宙中遨遊,今天的我們只能通過歷史圖片一睹它的芳容。

但你是否知道,在西安的西北工業大學,有一顆「東方紅一號」衛星備份星。

什麼是備份星?備份星是指在先導星工作失效的情況下,接替先導星工作的衛星。

「東方紅一號」發射升空後,衛星研製單位將其中一顆備份星捐贈給學校,用於航天教學工作。多年來,這顆珍貴的備份星不斷發揮著航天教學、航天科普的作用,目前,它正在西工大太倉長三角研究院展出。 綜合

秦揭秘

東方紅一號「上得去」「抓得住」「聽得到」

都和陝西航天人有關

今天是「東方紅一號」發射50周年,同時也是第五個「中國航天日」。

「東方紅一號」發射,陝西都有哪些單位參加,背後又有哪些感人故事?

「〇六七基地」和「七機部四院」確保衛星「上得去」

1957年10月蘇聯成功發射第一顆衛星,中國科學院副院長竺可楨、力學所所長錢學森、地球物理所所長趙九章等建議開展中國的衛星研究工作。1958年5月17日,毛澤東在八大二次會議上提出「我們也要搞人造衛星。」

1965年8月,中央專委批准該規劃方案。1965年10月20日至11月30日,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總體方案論證會在北京召開,會議確定我國第一顆衛星為科學試驗衛星,主要為發展我國對地觀測、通信、廣播、氣象、預警等各種應用衛星,取得基本經驗和設計數據。中國第一顆衛星在重量、壽命、技術等方面,都要比蘇、美第一顆衛星先進,並要做到「上得去、抓得住、聽得到、看得見」。

當時的新中國經濟和科技基礎非常薄弱,再加上蘇聯撤走全部專家和三年自然災害,研製工作重重困難。〇六七基地(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六院的前身)發動機研製團隊攻堅克難,突破了高頻不穩定燃燒這一世界性難題,攻克了液體火箭發動機高空點火難關,成功研製了專為發射東方紅一號衛星量身定做的「長征一號」火箭發動機。團隊還通過材料選型與一系列技術分析、試驗分解,提升了一二級發動機的性能,為東方紅一號衛星的發射提供了一流的火箭動力。

第三級的固體火箭發動機由第七機械工業部四院(簡稱「七機部四院」,即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四院的前身)承擔。根據「長征一號」火箭總體方案的要求,第三級固體燃料發動機的直徑為770毫米,全長約4米,要在600公里高空點火,在每分鐘180次旋轉條件下工作,旋轉穩定,難度之大前所未有。四院創業者按照周恩來總理「嚴肅認真、周到細緻、穩妥可靠、萬無一失」的指示精神,展開了攻關戰鬥。

1969年2月,該發動機第三台樣機進行臥式旋轉熱試車和第二次高空模擬熱試車多次成功,高空噴管經受住了考驗。根據不同的實驗目的,進行了靜止、旋轉、高模、高模加旋轉,以及全箭串聯繫統地面熱試車共19次,發動機各項技術指標均達到設計要求,產品進入交付使用狀態。同年7月初,四院交付出兩台發動機送往北京總裝。9月,該發動機參加長征一號全箭試車獲得圓滿成功,周總理髮電祝賀。

1970年3月,四院試驗隊前往酒泉基地進行衛星運載火箭技術陣地總裝測試工作。4月24日,當長征一號火箭轟鳴著升上天,在一定的高度上,四院提交的發動機有力一推使東方紅一號衛星按照方案設計進人軌道,一曲《東方紅》樂曲響徹宇宙,宣告中國的太空時代揭幕了。

我國固體火箭從研製啟動到發射成功,只用了3年時間。

「聽得到」「抓得住」靠得是「五〇四所」

五〇四所是航天五院西安分院的前身,在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任務中,承擔了地面樂曲短波接收天線和跟蹤測控設備701-5引導雷達的研製任務。

短波接收天線是在衛星播放《東方紅》電子樂曲時,將接收到的信號交由各級廣播電台向全世界轉播,是保證衛星「聽得到」的重要設備。

701-5引導雷達是發現和準確計算東方紅一號衛星位置的關鍵設備,保證地面對衛星實施有效地跟蹤測控,是保證衛星「抓得住」的關鍵所在。

在1970年4月24日發射中,五〇四所為「東方紅一號」衛星任務的圓滿完成作出了重要貢獻。 華商報記者 馬虎振

守護、測試、監測……

他們和「東方紅一號」的故事

五〇四所付志剛:在西安研製鎖相接收機

參與東方紅一號衛星任務研製人員付志剛講述,1967年4月的一天,他接到領導通知去參加701-5引導雷達總體組的工作,第二天就去參加總體方案會。「那時候,我所在單位是五〇四所的前身——中科院西南電子所,坐落在成都。701-5引導雷達是所里承接的第一個與東方紅一號衛星有關的大工程。為了工作開展需要,引導雷達需要專門安置產品的雷達車。1967年5月初,我和同事一起去西安廠家驗收雷達車。」

1968年,五〇四所劃歸國防科委,整所遷往西安。付志剛和同事們到西安後就在秦嶺山脈北麓的一片院子裡,幾個月後,鎖相接收機研製成功,測試結果:系統聯通,鎖相接收機靈敏度較高。

1969年冬,兩台雷達車改裝全面完成,產品正式交付使用。

五〇四所白延隆:在渭南塬上用繩子拉著操控天線

所謂「聽得到」,就是指東方紅一號衛星能夠用短波重複廣播《東方紅》電子樂曲。地面收音機直接從衛星收聽到樂曲很難實現,只能用專門的設備先把東方紅音樂接收下來,再送廣播電台轉播。為保障星地通信對接,地面一端必須配備大功率發射機、高靈敏度接收機、大尺寸天線等沉重的設備。

五〇四所參與東方紅一號衛星任務研製人員白延隆講述:「臨近衛星發射的4月中旬,我們被分配到渭南的塬上測控部隊的一個站,在那裡完成接收任務。由於衛星在不斷運動,為了使天線最大增益方向指向衛星,天線還必須不斷調整方向。這只是一套試驗用的設備,沒有設計複雜的機械轉動機構,當時是由人用繩子拉著天線的支架操控天線指向,相當麻煩。」

「4月25日一大早,測控基地一個參謀告訴我們,昨天夜裡衛星成功發射了,所有人立即把接收天線拉動指向衛星將要出現的方向等著。當聽到第一聲東方紅樂曲,聲音非常清晰,全體參試人員歡呼鼓掌,有的都跳了起來了。」

〇六七基地張貴田:主動請纓尋找試驗彈殘骸

1970年,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發射在即。為了確保一次成功,事先發射了一枚試驗彈。掌握二級發動機上天工作的情況是試驗的重要內容之一,就要找到天上落下來的東西。現任中國工程院院士、時任〇六七基地高空發動機研製負責人的張貴田主動請纓遠赴大漠尋找試驗彈殘骸。

茫茫大漠戈壁綿延無際,張貴田他們一會兒爬上沙丘,一會又跌進低谷……直到一個熟悉的影子撞進了視野,張貴田撫摸著它,仔細地檢查了又檢查,內心無比喜悅。

四院陳克明、李德春:受到毛主席、周總理接見

1970年的「五一」勞動節,毛澤東主席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在天安門城樓上接見了研製和發射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的相關人員和代表。其中,四院有兩人受到毛主席接見,一位是該項目的設計師陳克明,另一位是四院車間工人李德春。

周總理當時對他們說,他們為國家、為民族立了大功,東方紅一號衛星上天震動了全世界。 華商報記者 馬虎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