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保險,總保費卻相差10.32萬,信息不對稱該如何打破?

2019-10-16     保險觀察

30歲男性、保額50萬元、20年交費、保終身、身故賠付保額,投保光大永明人壽某款重疾險,年交保費10765元;而投保平安人壽某款重疾險,年交保費15926元。20年下來,總保費相差10.32萬元。

這個現象,在保險業並不少見。

在市場條件下,想要實現公平交易,交易雙方掌握的信息必須對稱。倘若一方掌握的信息多,另一方掌握的信息少,二者信息不"對稱",你這交易就做不成,或者即使做成了,也很可能是不公平交易。

在保險業,我們會經常聽到一個詞"信息不對稱"。主要就是說客戶所掌握的信息,與保險公司的信息嚴重不對稱,這也是造成大家對保險行業褒貶不一的原因之一。

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各行各業,都有自己領域內的專家、學者。國家對於重要的行業都制定了從業標準,比如醫生、律師,需要學習大量的相關專業知識,通過層層考試才能拿到執業資格證。有了執業資格證,也僅僅是一個開始而已,想要在行業內精進,未來還有各種職稱考試,總之,學海無涯。

雖然像醫學、法律這樣的行業,同樣存在著嚴重的信息不對稱,但因為這類行業的從業門檻要求很高,自然而然也就消除了一些不必要的成見

比如,我們可以很快地判斷一個醫生的專業程度,大城市三甲醫院的主治醫師一般比縣城醫生的醫術高,通常做了主任醫師,肯定會比主治醫師的醫術高。這也是為什麼生病了都要去大醫院的原因。

可是,保險行業與醫生、律師這類職業大不一樣,無法從就職的公司來判斷從業人員水平,想要做到信息對稱,客戶是需要費一翻功夫的。

一、從業資格門檻低

雖然提到"保險"二字,很多人不自覺的聯想到"話術"、"忽悠"、"騙人"等等一些不好的詞彙,但是不可否認的是,保險其實也是和醫生、律師一樣,是一個對專業性要求及高的行業

《保險法》是國家對於保險行業規範管理的法律條文,這是學習的基礎;

保險的本質是合同,你得懂點《合同法》吧,對於基本的合同條款要有一定的了解;

保單架構設計可以幫客戶做到資產保險、合理節稅、有效傳承,你得懂點《婚姻法》《繼承法》《稅法》吧,知道離婚保險怎麼分、身故後受益金如何處理;

投保前期,要對被保人的基本情況、健康情況進行詢問。健康險中的重疾險,都保多少種疾病,什麼時候能理賠等等,這又要求從業人員要有一些基本的醫學知識。

至於其他金融、稅務等等,也應作為輔助知識了解。

做保險,需要這麼多的知識儲備。然而與之相矛盾的是,保險人員的從業門檻極低

保險公司為了發展壯大,保費收入等,只要是個人,想來干保險,就可以去保險公司培訓幾天,出個工號就可以賣保險了,對外宣稱保險理財規劃師。

這樣簡單粗暴的發展模式,造成了行業內的信息嚴重不對稱。

二、和誰的信息不對稱?

1、公司與業務員之間的信息不對稱

業務員進入保險公司以後,所有的知識都來源於公司的培訓。但是保險公司現有的培訓體系卻有很大缺陷,不少保險公司只講壽險的意義與功用,會告訴你,有一份保險多麼好,是愛與責任的體現;會鼓勵業務員上自保件,或者培訓用什麼話術,客戶容易簽單。

"要想富,背話術",這句話在保險界流傳。可是,涉及健康告知、合規、法律條文、稅務籌劃等方面的知識卻鮮有涉及,仍然還是側重以銷售為導向的培訓

從事保險行業的人,來源於各行各業,文化水平高低不一。加上行業內淘汰率太高,造成了一個部門之內幾乎月月進新人,如此一來,絕大多數的培訓還是停留在初級階段。

鐵打的保險公司,流水的業務員,即使有些業務員從業一兩年了,對於自家合同不了解的大有人在。

2、業務員與客戶之間信息不對稱

公司與業務員之間的信息本來就不對稱了,到了業務員與客戶那,更是加劇這種狀況。

業務員隊伍的整體專業性有限,到了客戶那,也只能按照公司教的話術說。對於一款產品,沒有自己去看合同條款,而是按照培訓ppt來解讀,對於某一優點突出誇大,對於缺點卻輕輕略過。甚至有些業務員會認為自己家的產品,全是優點,沒有缺點。

其實,我們細心觀察一下就可以看出業務員是否專業。

比如你和TA講產品,TA只提優點,不提缺點,可事實上並沒有完美的保險產品;

比如你和TA說其他保險公司的情況,他說小公司理賠差,事實上他對其他公司全無了解;

比如你要了解產品詳細保障,TA卻忽略產品本身,直接說簽單以後的返傭、禮品等,更是偏離了買保險的本質。

3、不對稱的後果

信息不對稱的後果很嚴重。而這種後果,又多由客戶來承擔。所以值得我們投保人重視。

最嚴重的後果,就是拒賠了

每個投保人買保險的初衷,是想在不幸發生風險的時候,有一筆錢可以彌補損失風險。可是,如果因為投保時業務員沒有提醒到位,不符合健康告知投保了,以後到理賠時發生拒賠,對於投保人來說無異於雙重打擊。

風險什麼時候來,不知道!發生風險的時候,還能找到當初的業務員嗎?更不知道!這樣的交易,本身就埋下了隱患。

除了拒賠,信息不對稱還會造成客戶的保費支出增多。比如文章開頭說的那個例子。

每位客戶的錢都是一分分掙來的,誰也不想多花10萬塊錢,可是,因為掌握信息有限,又需要一份保障,結果只能多花錢買一份保險了。

三、如何做到信息對稱呢?

保障是必須的,錢是自己的錢,誰也不想信息不對稱啊。我們生病了,不會自己學成醫生再看病;打官司,也不會先去考個律師證;買保險也不用自己學成保險規劃師了再去買保險。

不過,由於保險業信息不對稱嚴重,建議自己可以先學一些基礎知識,把握關鍵點,再去找專業的人士諮詢

關鍵點是什麼呢?

1、認清自己的需求,知道自己要解決什麼風險,計劃用多少錢來解決。這點,可以通過網際網路來學一些保險的基本知識。比如公眾號、知乎等,會有很相關信息適合學習。

2、找到專業人士諮詢。可以約見保險代理人與保險經紀人,多方面聽取意見,然後選擇適合自己的投保方案。

3、關注買保險的初衷。不忘初心,方得始終。買保險的初衷是為了要一份保障,轉移風險,我們需要關注的就是這份保障是否可以很好的解決這個問題?在能解決的自己方案之中,是否最優?千萬不要被人情、返傭、禮品等這些與保障無關的事情迷惑。

80後、90後已逐漸成為買保險的主體人群。這兩代人相對來說學歷較高,是網際網路的原住民,獲取信息渠道豐富。如果你真的需要一份適合自己的保障,那麼學習,將是非常必要的!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TJoJ1G0BMH2_cNUgkJE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