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草地貪夜蛾或將全面爆發,國家多部門已聯動抗災

2019-12-14     北方新農村

2019年1月,我國雲南首次發現草地貪夜蛾入侵,從5月份開始,蟲災快速傳播蔓延。數據顯示,2019年草地貪夜蛾發生面積1500多萬畝,實際危害面積246萬畝。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副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吳孔明表示,即將到來的2020年,很有可能是草地貪夜蛾全面爆發的一年,防控形勢十分嚴峻。

2020年,草地貪夜蛾的發生情況可能要比2019年更複雜。據專家分析預測,2020年,境外蟲源的持續遷入和本地蟲源的生長,會導致貪夜蛾種群數量遠遠超過2019年北遷蟲源。


此外,2020年,蟲源春季向長江流域遷飛的時間,會比2019年提前一個月左右。相應來說,它蔓延到黃淮海地區、東北地區的時間也會提前。而此時,正是黃淮海夏玉米的苗期、北方春玉米的新葉期。因此,其造成的危害,可能會比2019年更大。

2019年,入侵我國的草地貪夜蛾危害的主要作物是玉米,所以有觀點認為,貪夜蛾主要以高稈作物為食,對矮株作物的影響不大。

然而近日,在山東省滕州市麥田,植保站技術人員發現了草地貪夜蛾的身影。據當地植保站負責人介紹,發現的貪夜蛾幼蟲蟲齡多為4-6齡,是危害最大的時期。

同時,今年秋冬季節,在廣西、雲南、河南、安徽、陝西等地,也出現了草地貪夜蛾危害小麥的現象,而且危害較重。

以此推斷,在2020年,草地貪夜蛾北遷的過程中,會經過西南、長江流域的小麥種植區,而那個時期恰好是小麥返青的時候,如果控制不好,很可能會對小麥的產量造成一定的影響。

為了更有效地開展防控,此前,我國多個機構聯合發布了高質量草地貪夜蛾基因組序列,首次從基因組層面揭示入侵我國的草地貪夜蛾群體的生物型遺傳背景和抗藥性特徵。

基因測序發現,入侵的草地貪夜蛾不攜帶對Bt基因和新農藥的抗性基因,這意味著醯胺類農藥、Bt(蘇雲金芽孢桿菌)毒素和Bt作物可以有效防治草地貪夜蛾。目前,這一發現已經用於草地貪夜蛾的應急化學防控中。

同時,農業農村部也先後兩次召開全國草地貪夜蛾防控布置工作等會議,將陸續印發草地貪夜蛾防治技術挂圖和防治指導手冊到各縣、鄉、村當中,並實時更新草地貪夜蛾防控藥劑。


遼寧黑土地編輯整理

文章內容及圖片版權屬於原作者

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TIrbA28BMH2_cNUgiEv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