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親子快樂,交流教育知識,歡迎關注陸北老師
「想毀掉一個人,給他一部手機就夠了!」很多父母越來越不相信這句話的真實性了。以往我們認為手機僅僅會對成年人產生影響,實際上,隨著網際網路的普及,孩子成為了使用手機的一個不可忽視的群體。有些孩子課上課下都在玩手機,甚至為了手機不惜與父母爭吵,這一幕讓無數父母都感到心酸不已。
孩子明明下定決心好好學習,可剛剛準備翻開書本,手機就像有睡覺魔力一般,又會不由自主地刷起手機,幾個小時的黃金時間一晃而過。
父母們不理解,就是手機而已,幾個娛樂的app,幾個幼稚的遊戲,怎麼就比自己的前途還重要呢?
01 孩子們為何遲遲不願放下手機?
害怕錯過重要消息
有一名15歲學生,因為疫情上網課需要用手機。於是,他得到了人生第一部智慧型手機。從此,他就迷上了這個可以及時通訊的工具,每天不停地刷手機,和同學聊天,有的時間,一天的睡眠時間甚至不足3小時。等家長發現的時候,小斌已經因為腦部缺氧而中風了。
父母們一直以為,害怕錯過重要消息是成年人才會有的顧慮。可是,隨著對孩子的觀察,卻發現孩子也有這樣的想法。孩子甚至比成年人更擔心會「失聯」。因為如果別人的信息,自己總也不能及時回復,就會不再願意與自己交朋友,自己就會被孤立。
這對於成長中的孩子而言,是絕對接受不了的。這種潛意識的行為就會使孩子對手機產生依賴,即使在學習的時候,也總是會想:朋友會不會聯繫我?仿佛沒有了手機,自己就真的與世隔絕了一樣。
手機不重要,重要的是玩遊戲
很多學生沉迷打遊戲,如果一段時間不玩遊戲,就會出現心神不寧、焦慮煩躁等症狀。
我認識一個初中生,為了打遊戲不被父母發現,天天晚上躲在被窩裡玩手機。誰知道,沒多久,視力就嚴重下降。但是,這也並沒有影響他玩手機,每天還是抓緊一切時間玩兒,用他媽媽的話來說,「手機就是他的命根子」。
其實,孩子自己心裡清楚這是「玩物喪志」,但是他就是控制不住自己,寧可放棄其他團體活動和愛好,也無法減少遊戲時間。
孩子竟然還開玩笑地說,「如果這是一種病,那我早已病入膏肓」。
當然,孩子放不下遊戲也是有原因的。心理學家斯金納曾做過一個白鼠實驗:他在一個槓桿裝置旁邊放了一隻白鼠。白鼠只要按壓槓桿,就會得到食物。在大腦愉悅感的刺激之下,白鼠竟然在一個小時之內瘋狂按壓槓桿7000餘次。
積極的反饋促使著孩子不斷地重複著之前的動作。孩子在遊戲中一關又一關地往前闖,會讓他獲得成就感,他也會因此不斷地想繼續闖下去,不斷的行動、反饋、愉悅、再行動、再得到反饋……這就是孩子遊戲成癮的重要原因之一。
當然,這兩個原因只是孩子不願放下手機的眾多原因中的兩個而已,還有很多原因都會導致孩子離不開手機。不過,對於父母而言,其實最擔心的就是孩子會因為玩手機而影響學習。所以,很多父母都在試圖尋找孩子一學習就想玩手機的原因。
02為什麼只要一提到學習,孩子就想玩手機呢?
父母會覺得,「怎麼一說到學習,孩子就想玩手機呢?」「明明平時也不怎麼玩兒啊」「是因為孩子的自控力與自律性太差嗎?」
孩子玩手機並非是因為不自律
其實,孩子對手機的依賴其實並不是不自律的體現,而是大腦的多巴胺在「作怪」。在操縱手機的過程中,大腦會分泌多巴胺物質對完成目標的行為進行獎勵,孩子會因此感到愉悅。
所以,有些孩子玩手機並不是因為手機的魔力有多大,僅僅是因為不想學習。他們在學習中無法獲得樂趣,覺得枯燥乏味,所以只能將注意力轉回到手機上,在手機里獲得快感與成就感。
刷不完的微博、看不完的小視頻、讀不完的微信消息……所有的一切似乎都吸引著孩子,僅僅是因為這些內容遠遠比學習有意思得多,而且能獲得更多的快樂。
看書需要消耗大量腦力能量
還有父母有這樣的困惑,為什麼孩子玩手機就不困呢,但是一看書就困得不行?父母覺得就是因為孩子不想學習,和手機本身並沒有什麼關係。
父母這樣的想法也對也不對,孩子玩手機就不困,看書就困,其實主要的差別不在於載體上,而是因為內容的問題。這是什麼意思呢?
人類的大腦重量雖然很輕,但是運轉起來仍舊是需要消耗能量的。書里的詞彙和邏輯相對是有一定的難度的,所以,想要理解書里的內容,就需要消耗更大的能量。
曾經有一位史丹福大學的學者做過這樣一個實驗。他寫下這樣兩句話,一句是通俗易懂的「我們將啤酒從車廂里拿出來,竟然還溫的」,另一句則是缺乏邏輯關聯的,「野餐盒有溫啤酒」。結果表明,被試在閱讀後一句時,閱讀的時間會比閱讀前一句多出0.2秒。這個實驗結果說明,越是高深的知識,就越是會消耗我們更多的能量。
因此,當孩子用心讀書的時候,大腦就會因為耗能而產生疲勞感,所以就會暗示身體需要休息來恢復體能。而當父母不了解這個原理的時候,看到的表面現象就是孩子只要一開始看書,就會犯困。
在諮詢的時候,曾經遇到過一位高三學生。在高考前三個月,他每天都拚命學習,結果他的身體就出現了一些症狀。先是感到眩暈噁心,後來,只要他一認真看書,就會想要腹瀉,頭髮也跟著大把大把地掉。後來,醫生在檢查後給出結論,他並不是患上了嚴重的疾病,而是因為長時間在高強度的腦力活動下,沒有按時吃飯、睡覺,無法保證大腦能量的補給,所以才出現了這些症狀。
由此我們不難發現,學習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人都是趨利避害的,我們都想選擇安逸的方式來生活,相比起耗能巨大的讀書來說,刷手機對於腦部能量的需求就沒有這麼強烈。
《當代生物學》中有這樣一篇文章闡述了手機與大腦之間的協作關係。頻繁地用指尖碰觸手機螢幕,大腦的活躍度會陡然升高;而兩次觸屏的間隔時間越短,這種愉悅感就會來得更猛烈。
當我們看書時,需要思考動腦,偶爾還需要背誦、記錄,這種「費時費力」的體驗,遠沒有碰碰手指就可以讓大腦產生愉悅感來得輕鬆。而這也就解釋了孩子為什麼孩子玩手機的時候就不累,一看書就堅持不住了。
三、如何避免手機占據學習時間
難道因為這樣孩子以後就不學習了嗎?當然不是,只不過作為父母,我們需要一些合適的方式方法來幫助孩子更好地進行學習,而不是因為手機占據學習時間。
第一種方法,幫助孩子建立積極的心理暗示
「連手機都戒不掉,和廢物有什麼區別?」
「還玩手機?再不學習,一輩子就完蛋了」
「未來就要毀在手機上了」
生活中,我不僅聽到過父母這樣對孩子說,我還聽到過孩子自己對自己也這樣說。他們會認為,這是激勵自己的一種方式,可以讓自己放下手機,好好學習。
其實,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這些話都是一種心理暗示。心理暗示有兩種,一種是積極的,一種是消極的。很多學生利用前面提到的消息的方式去鞭策和激勵自己。這樣的暗示聽起來,似乎很「炸裂」。但是,時間長了,這種偏激的方式卻並不能起到好效果。長此以往,孩子還會因此喪失信心,對這種「惡語相向」變得麻木無感。
所以,如果想要激勵自己,正確的方法是,給自己一個合理的時間規劃,將學習和休閒的時間都提前安排好。比如,每學習40分鐘,可以休息20分鐘。這20分鐘不論是刷微博,還是打遊戲都可以。這樣一方面孩子的心裡不會產生負罪感,另一方面還可以毫無顧忌得放鬆身心。而且,孩子還可以坦然地給自己進行心理暗示:「手機並不是魔鬼,而是我們學習後的一種消遣。」
第二種方法,教會孩子轉移注意力
情緒是一種力量,需要疏導,而不是消除,更不是壓制。父母要教會孩子與自己的情緒和平相處,不能一味對抗。如果只是對抗,產生的效果有可能適得其反。
當我們想讓孩子克服過度玩手機的惡習時,可以嘗試著幫助孩子轉移自己的注意力,而不僅僅是將手機「妖魔化」。比如,父母可以讓孩子玩手機。父母先幫助孩子從手機上找到有趣味性的學習類APP,等孩子進入到學習狀態之後,再引導孩子回到生活中的學習中來。
有一點父母需要注意,那就是最好不要從鞏固知識這種枯燥的學習內容入手,而是從趣味性的內容開始,這樣也有助於培養孩子對學習的興趣。
第三種方法,讓孩子懂得向父母和同學尋求幫助
當孩子覺得自己無法控制手機帶來的誘惑時,其實還可以向身邊的父母或是同學求助。比如,讓父母將手機設置成青少年模式,或者設定每次固定使用時長。除此之外,還可以摒棄智慧型手機,換成僅具備接打電話功能的老人機等等。
父母要是覺得這樣的方式會讓孩子感覺到強制,還可以讓孩子的同學來幫助做這件事情。比如,讓孩子與同學組隊,一起打卡學習,彼此監督。不僅可以增加學習的動力,還可以促進孩子之間建立友誼。
陸北老師,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高級育兒師,大學心理教師,寶媽一枚;多平台簽約作者,致力於用最直白的語言講述,讓父母了解最深奧的育兒知識,陪孩子一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