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里康內十年前來過中國,曾經有幸現場聆聽大師

2020-07-08   北青藝評

原標題:莫里康內十年前來過中國,曾經有幸現場聆聽大師

埃尼奧·莫里康內走得有些突然,畢竟去年他還在為自己的歐洲巡迴演出做準備,可這一切都被今年席捲而來的疫情打斷了,而當羅馬馬納沃納廣場上空傳出的《美國往事》里的「黛博拉主題曲」時,那夕陽中嘹亮的吉他聲,仿佛在告慰身處至暗時刻的人們:幸好,我們還好有莫里康內相伴。可偏偏等到曙光將近時,91歲的莫里康內卻離開了這個世界,骨折引發的併發症,帶走了這個世界上最後一個電影音樂大師。天堂有他,才是真的天堂。

埃尼奧·莫里康內

「我們將永遠抱著無限感激之情,緬懷埃尼奧·莫里康內的藝術天賦。他給我們夢想,激情和反思,書寫下令人永生難忘的樂符,這些樂符也將在音樂和電影史上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記!」7月6日莫里康內去世後,義大利總理孔特第一時間在推特上發出悼詞,可見對於義大利人來說,莫里康內真的值得用「國寶級」來尊稱,而他本人,最喜歡的稱謂是Maestro(大師)。

義大利總理孔特第一時間在推特上發出悼詞

作為歐洲乃至全世界公認的頂級作曲家,莫里康內對音樂的敘事性、描述性做出了開創性的探索,可以說把配樂提升到了等同於劇情和人物的高度,甚至在與塞爾喬·萊昂內的作品中,起到了「引導」拍攝和調度的作用。60多年的作曲生涯,500多部配樂作品,在他面前,漢斯·季默、亞力山大·德斯普拉這些當紅的配樂人都只是晚輩,而那些同他合作過的導演、演員和音樂家們,如果還在世的話,都對他的創作才華欽佩不已。「我永遠忘不了他用『能量、空間和時間』來形容音樂,這是我聽過的最精準、最簡潔的描述!」,同莫里康內合作過《海上鋼琴師》的馬友友,正在線上用《天堂電影院》里的「愛的主題曲」來送別他;而莫里康內生前最青睞的華語電影配樂,正是馬友友和譚盾合作的《臥虎藏龍》,絲毫不介意該片在73屆奧斯卡上擊敗了自己的《西西里的美麗傳說》,摘走了當年的最佳電影配樂獎。

當然,莫里康內的傑出,早已無需用是否奪得過奧斯卡小金人來評判,提名五次卻空手而歸,只能說明美國電影科學與藝術學院的那幫評委的眼界不夠,直到2007年才想起來,用一座終身成就獎來彌補這份遺憾。若不是特意請來了「老鏢客」克林特·伊斯特伍德來擔任頒獎嘉賓,常年不離開歐洲、不說英語的莫里康內,說不定還會像戈達爾一樣婉拒出席。莫里康內並不需要這份遲到的安慰獎,這與其說是奧斯卡頒給他的榮譽,不如說是大師「屈尊」給學院的殿堂添光加彩。2016年的《八惡人》才是實打實奪得了奧斯卡最佳配樂獎,這要感謝「迷弟」昆汀·塔倫蒂諾多年來鍥而不捨的邀請,在《無恥混蛋》《被解救的姜戈》等作品中「偷曲」不過癮後,終於把劇本全部翻譯成義大利文,送到莫里康內面前,獲得老作曲家的信任,重現當年與萊昂內、帕索里尼和托納多雷的精誠合作。

《八惡人》

回溯莫里康內這60年的創作生涯,在「偶遇小學同學」萊昂內,開啟義大利西部片的傳奇之前,聖西西莉亞音樂學院科班出身的他,其實還當了一段時間的「槍手」,給那些已成名的作曲家代寫音樂,卻不曾署名。在給盧奇亞諾·撒爾切的反戰片《法西斯分子》、麗娜·維特繆勒的新現實主義作品《蛇怪》配樂之後,他終於找到了發揮自己原創性的類型——西部片。在萊昂內完全信任的放手下,莫里康內在大西洋彼岸一蹴而就,改變了西部片的版圖,濃烈的風格甚至蓋過了發明這一類型的美國人,導致近兩年好萊塢玩起西部元素懷舊梗時,第一時間出現的卻是義大利人的口哨聲。從「賞金三部曲」到「往事三部曲」,兩人攜手征服美利堅之路跨越20年,期間並非沒有出現過分歧,莫里康內也給諸如《轟天獨行盜》等商業片,《阿爾及爾之戰》這樣偉大的反殖民主義作品譜曲,而與埃尼奧·貝多利(《工人階級上天堂》)和帕索里尼(《定理》《十日談》《索多瑪120天》)的合作,則具有更強烈的社會批判意識,也留下了許多不看劇本先譜曲的軼事。

其實從上世紀60年代末開始,莫里康內就開始與義大利本土外的導演合作了,像蘇聯大師米哈依爾·卡拉托佐夫(《紅帳篷》)、法國犯罪片名導亨利·韋利納(《神機妙算》《蛇》),在和歐洲同行的合作中,莫里康內的風格更加多樣化,甚至嘗試了些許先鋒的音樂元素,畢竟其巔峰時期的產量是如此可觀,達到了平均每年5-7部作品,其中還包括與布萊恩·德·帕爾瑪合作的好萊塢經典恐怖片《魔女嘉莉》。

《天堂電影院》

相比那些奪得金棕櫚、金獅的大師作品,真正讓莫里康內成為DVD時代影迷最愛的,還是當時義大利影壇的「小字輩」朱塞佩·托納多雷,作為義大利法國合拍片的《天堂電影院》描繪了一個最浪漫的電影天堂,當人到中年的雅克·貝漢在電影院裡獨自重溫「愛之吻合集」時,全世界的影迷都陪他一同流淚。

在萊昂納去世、帕索里尼死於非命後,托納多雷大概是最懂莫里康內的導演了,他幾乎所有的作品都是他來配音,包括《海上鋼琴師》、2000年之後的《西西里的美麗傳說》《巴阿利亞》和最後的那部煽情的《愛情天文學》。托納多雷去年還導演了一部關於莫里康內的紀錄片《埃尼奧:大師》,其中採訪了莫里康內本人、塔倫蒂諾、伊斯特伍德等合作者,以及約翰·威廉士和漢斯·季默等同行,原本要在今年上映,卻因為疫情不得不推遲,卻沒曾想一錯過,就趕不上生命的終章。就在莫里康內去世前不久,他還親自寫下了給妻子瑪利亞和家人的告別信:「挨尼奧•莫里康內死了!我向所有親密或遙遠的朋友道別,用這樣有點保密的方式離去,只是因為我不想打擾大家。」冥冥之中,似有天意。

《埃尼奧:大師》

能親眼見到大師的風采,親耳聽到莫里康內那些如痴如醉的旋律,大概是許多影迷和樂迷的夙願。十年前,年過八旬的莫里康內來到中國,親自為上海世博會義大利國家館之夜帶來一場原汁原味的「盛宴」。現場2000個位置座無虛席,很多人一大早就趕到世博園,在滬的義大利人更是傾巢而出,包括領事在內都不想錯過這難得的機會。現場兩個多小時的演出,82歲的莫里康內全程精神矍鑠,在羅馬小交響樂團和中央歌劇院合唱團的珠聯璧合之下,用音樂完成了一場跨越國界和文化交流。雖然現場沒有大銀幕,但熟悉的旋律依然激起了影迷們對十幾部經典影片的美好回憶,包括最具辨識度的成名作「往事」系列和「賞金」系列,伴隨著熟悉的口哨旋律和《西部往事》里高昂的女聲,把整場音樂會的氣氛推向了高潮。在最後一首《教會》配樂組曲之後,現場觀眾依然無法平息激動的心情,長達十餘分鐘的熱烈掌聲也感染了莫里康內,大師兩次返場,用最膾炙人口的《海上鋼琴師》和《天堂電影院》作為這次義大利之夜的終曲。

演出正式開始前一分鐘,我還有幸經歷了一個小插曲——在路過後台一個化妝間時,門突然打開,一身燕尾服的莫里康內就站在眼前,正尋思如何用義大利語打招呼時,大師沖我們微微一笑,就健步上台去了…得知莫里康內去世的消息後,再翻出十年前拍的照片和視頻,恍如昨日。

文 | 董銘 編輯 | 陳凱一

本文系獨家原創內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