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平:每日一文:《感知論解讀與補充》(25)
《生命不存在,人是什麼?》
生命觀念講不通道理,但人離開生命怎麼存在?人們從未設想過離開生命的存在,除了在現實世界以外幻想的天界。讓人不以生命邏輯生活在現實世界中,這好像不可想像,其實極為簡單,也切實可行。
感知論提出,不以生命理念為行為邏輯,人才可以回歸到本來的存在狀態,即感知生活中。所有生物與人都還原到感知體的概念上,行為執行的是感知邏輯,這就是不同於生命形式的感知生活。所有感知體進行著感知活動,對人來說,就是日常生活。只不過,目的和意義與原來不同,原來人活著為了存在,現在人活著為了感知,活著是形式,感知是內容。原來活著為了活著,現在活著為了感知。如果還不清楚感知是什麼,現在就清楚了,一切的生活行為都是在感知,你找不出一件脫離感知的行為。而現在的一切行為被生命觀念干擾,我們不知道行為的目的是什麼,是為了保持生存,還是為了獲得感知?保持生存與獲得感知會有分歧與衝突,就好比吃飯是為了好吃,還是為了健康?人生是為了快樂,還是為了長壽?
如果沒有生命觀念,人就不會再產生目的、意義的分歧與衝突。人的一切行為只為獲得愉悅的感知,在這個確定的目的下,人們會理性地實現良好感知的目的。人的行為由於沒有歧義而很容易形成有效的秩序,每個人不再為各自的生命活著,都在為感知愉悅而活著。而感知愉悅不能僅靠個人去實現,感知愉悅需要他人一同參與實現,即大家一起行動才能構成愉悅的存在狀態。生命是個人的,感知是共同的,這是兩者的根本區別。生命不存在了,由自私自利引起的問題全部消解。因為生命邏輯下的自私行為不能實現愉悅的感知,這樣的行為因為失去意義就再也不會出現和存在了。
沒有生命觀念,人就再也不會競爭了,感知的愉悅不是靠競爭獲得的,是靠人與人相親相愛、相濡以沫形成的,是靠人與人相互給予的,是在人與人的互動中產生的。現在的生存活動是各為自己的目的,以後的感知活動是為共同的感知目的;現在各自的目的產生重重矛盾,以後的感知為共同目的沒有任何利害衝突。現在的生命觀是一個空洞的概念,其結果就是各人自顧不暇,人與人產生利益糾葛。在感知社會中,人與人相互成為感知對象,彼此成為利益對象,人間的矛盾衝突從此絕跡。
生命不存在,人就是感知體,這不僅僅是換一個名稱的問題,是換了一種存在原理和存在模式。人不再用生命原理來看自己,不是不能存在,反而更注重身體的健康問題,因為沒有良好的身體機能,就不能獲取良好的感知信息,這就如同人要到達目的地,沒有一匹好馬不行的原理一樣。人的身體如同運行的設備,它們必須良好運轉才能才能提供給人良好的感知信息。人的身體定位非常準確了,它不再是生命的軀體,它就是人的感知設備和感知信息綜合處理機構。每個人的身體都是社會共同的財富,是感知共同體的組成部分和顯示終端,維持每個人身體的正常運轉是全社會的責任。這與個人生命的意義完全不同,也就是說,身體健康不再是個人的事情,而是感知共同社會的利益和責任,因為任何人身體的不正常運行都會破壞整個感知體系的連鎖性運轉。
這種觀念的改變使人從本質上發生改變,因為感知只有開始和停止,所以,人的出生和死去的意義全然改變。人感知就是為了最大限度地獲得愉悅,而停止感知和再次啟動感知並不矛盾。愉悅存在在每個人身上發生,人與人再無本質的區別。一個人停止感知而別人繼續著愉悅的感知,人沒有再分彼此的必要。只要人在,愉悅的感知就在,人再也不會為死去而痛苦和恐懼,因為停止感知就如同機器停運一樣正常,人再也沒有死亡的痛苦感和毀滅感。為了感知的愉悅,人再也不會有任何痛苦與恐懼。
生命不存在,人才獲得了徹底的解放和自由,獲得了最大的幸福和愉悅。(接下)
註:本文節選自:京東、淘寶電子書:《感知新世界》、《感知新文明》、《感知新人類》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SlQd-XABrZ4kL1Viljs_.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