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多年前,一名沙特友人就跟我說過:「中東的寵物獅子都是從非洲買來的,價格還不如一頭駱駝」。說實話,我並沒有把他略帶吹牛的顯擺放在心上,直到從南非約翰內斯堡坐上去茨瓦內的車,司機突然問我:「您準備買什麼動物?獅子還是大象?」
茨瓦內原名叫比勒陀利亞,是南非三大首都之一的政治中心,也是實際意義上的行政首都,面積約600平方公里、人口已接近300萬,與約翰內斯堡只有60公里的距離。
要說茨瓦內有什麼值得旅行的地方,除了白人較多、治安較好外,也是非洲學術氣氛比較濃郁的文化型城市之一,南非大學、比勒陀利亞大學、工學院等知名學府都是非洲頂級研究型大學。
茨瓦內是座歐化特別明顯的新興城市
1855年,布爾人為隔離南非黑人而發起創建,也就是後期「德蘭士瓦共和國」的首都所在地。雖說南非早已宣布「消除歧視」,但茨瓦內仍然處於黑白兩種格局,簡單說就是「老闆白人,黑人打工」的意思。所以,茨瓦內給人的感覺並不像非洲城市,反而處處草木繁花,街頭乾淨有序,是非洲有名的「花園城市」之一。
茨瓦內黑人並不多(多數都在工廠等室內工作),街頭絕大部分都是三五成群的白人、阿拉伯人和亞洲人,其中相當大的一部分人並不是為了來茨瓦內旅行,而是衝著比勒陀利亞動物園來的,裡面共有3500種非洲動物,總量達50多萬。
比勒陀利亞動物園原是一名布爾人富商的花園,被南非政府收購後於1916年列為國家公園對外開放,占地面積約85公頃,其中一半位於市郊的山坡上,主要圈養鳥類、靈長目、羊、馬以及獅虎等貓科動物,需乘坐大型偽裝過的專用觀光車才能入內。
另一部分較為平坦,主要飼養小型無攻擊性動物,不想步行的遊客可以租賃電動車,或選擇自上而下的纜車俯瞰全景,也可以單獨購買水族館和爬蟲館的門票。
作為全球八大動物園之一,比勒陀利亞動物園在動物保護方面的評價很高。1975年增設動物繁育中心後,被聯合國和歐洲動物保護協會授予諸多榮譽,以表彰其在動物保護、科研以及繁殖方面做出的貢獻。
對外開放的園區也就0.85平方公里,但幾十公里外的科研和繁育中心卻有750平方公裡面積,比茨瓦內整座城市還大,公園簡介上寫的動物數量有50多萬,絕大部分都在中心裡。換個說法,這座動物園用對外參觀收取的門票來支付科研中心的費用,再培育各種可作為寵物和藥用價值的動物,最終出售換取高額利潤。
從繁育中心出來的寵物會被送到動物園展區,先區分成年和未成年兩大類,後細分成各種科目,再以表格形式讓意向客戶挑選。然後是實地查看、體檢、出園直至送抵客戶家中。
沙特友人所說的中東貓科寵物,幾乎全部出自這座動物園,從工作人員和的士司機形容中,也可以估測一年的銷售量在150-200單之間,大概是每兩天成交一單的頻率。
實際上,比勒陀利亞動物園早已今非昔比,從2010年至今不斷有動物被虐待、久病不醫致死等醜聞爆出,不僅變成一個沒有動物保護意義的動物園,還淪為以繁育動物為贏利點的商業區。
根據歐洲NPR網和每日新聞的不完全統計,在過去30年里至少有3000頭獅子、5000頭老虎、2萬頭犀牛和數百非洲象被出售,其他動物的數量加起來至少在5萬以上。買家來自世界各地,五花八門什麼人都有,有寵物店的,也有動物中間商(俗稱寵物經紀人)、私人收藏家、農場主、生物實驗室、馬戲團等等,甚至還有專門提取動物肉皮出售的。
買家名單中唯獨沒有動物園,因為動物園嫌棄繁育中心圈養的動物過於溫順,且極易因環境、氣候變化等因素出現排斥導致死亡。實際上,歐美、日韓等動物園也曾經是比勒陀利亞動物園的買家,比如日本2010年高價買的兩頭獅子,3個月後病死在橫濱動物園內;韓國首爾動物園買了兩隻老虎,也都沒活過一年。
既然貓科動物不好賣,那就得換個動物作為「主打產品」。
非洲雙角黑犀牛就是近期最熱賣的「主打產品」,因為象牙生長的周期太長,但最新品種的黑犀牛就不同了,只要5-8年就能長出足夠售賣尺寸的犀牛角,並且價格絲毫不亞於象牙,每磅出售價基本都在3000美元以上,再轉售到亞洲後可達1.5-3萬美元。看這一群都沒有角的犀牛,可想而知一年的利潤有多少。
比勒陀利亞動物園也因此被各大保護協會諷刺為「全球最窮的動物園」,「窮」到只要肯給錢,連南非國寶動物都能賣(南非五大國寶動物:獅子、水牛、豹子、非洲象和黑白犀牛)。
在這裡,沒有所謂的售後、回訪和買家調查,所有動物都被明碼標價用在商業交易中,獅子2萬南非蘭特(約1萬人民幣)、老虎4萬蘭特(約2萬人民幣),或者每磅犀牛角4.5萬蘭特,整隻也能賣,據說售價高達70-80萬蘭特。實在買不起的還可以選擇擺放在紀念品區的,因「意外」死亡的動物或局部標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