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消息網2月21日報道 俄羅斯高等經濟學院教授費奧多爾·盧基揚諾夫19日在《俄羅斯報》發表文章認為,維護國際和平需要的是參與者,而不是調停者。文章編譯如下:
國際關係的新現實迫使人們重新審視很多已習以為常的認知。在近期舉行的兩大國際論壇上——慕尼黑安全會議和瓦爾代俱樂部的中東對話——與會者時常談到調停者這一話題。當然,這首先是因為中東一系列錯綜複雜的衝突集中爆發。
任何對抗遲早都會因為一方獲勝或達成某種可接受的平衡而走向終結。在地區衝突中更常見的是第二種情況,一國獲得軍事完勝的這種可能非常少有。阿富汗就是鮮明的例子。2001年國際聯盟不僅推翻了塔利班政權,還消滅了塔利班運動。但20年過去了,與塔利班劃分權力的談判仍在議事日程上,更確切地說,是要把政權還給他們。
因此,外交調停、推動停火及穩定這一話題永遠具有現實意義。調停者最初給人的印象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外交家,或已卸任的政治家,來自一個中立但享有威望的國家。
如果說的是傳統外交,這是適用的。當然,調停者並不總能推動和平的建立,誰也不會寄希望於他們創造奇蹟,但慣常的調停模式仍保留了下來。但現在變化之大,原先的行為模式已完全失效。歐盟就是一個鮮明的例證,歐盟對自身的「軟實力」引以為傲,但卻已完全喪失影響中東的手段。沒有能力或不願意使用武力的玩家已失去說服力。另一方面,與之相反的那種模式也已失效,例如,上世紀90年代為終止波赫戰爭而採用的那種模式。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在戰區使用武力,迫使衝突各方坐下談判並按其所願達成和平協議。之前外交努力在長達數年的時間裡沒有帶來任何效果,最終全憑武力才使局勢得以改觀。
時至今日還能把什麼強加於誰嗎?中東一系列衝突的經驗已證明,已無這種可能。而且,這不僅是因為通常施以這種強迫手段的外部大玩家現在大都受自身問題所累,無暇他顧,更不願冒險。而且,對抗性質本身也讓人難以明確界定所應強加的東西。這不僅關係到一個地區的局勢,還關係到其所包含的國家的存在。所以說,對強迫行為的抵制只會愈演愈烈,因為這不完全符合地區玩家對其自身在變化的無序世界中生存方式的認識。地區玩家會不惜以任何手段,其中包括武力,捍衛自己的這些認識。
還有一種情況也令現今形勢和幾年前有所不同。近幾十年來衝突的調停一直受到一種強大的意識形態的擠壓:外部玩家和調停者固守一貫的「對錯」教條,也就是說,衝突各方事先已被貼上誰對誰錯的標籤,這自然會在調停的實際操作中存在強迫,只是孰多孰少之別。但現在,即便是最為自信的戰略家也感到絕望了,他們無法按照自由主義的等級思想把一切分得清清楚楚,尤其是在最強大的外部玩家美國改變了其政策之後。意識形態干涉主義已失去用武之地。
現在,誰是那個總讓人下意識想起的「誠實中間人」?顯然不會是為自身利益考慮同衝突保持最大距離的「潔身自好者」,這樣的角色缺乏手段,也沒有必要的分量。只有參與事態、明確界定且不隱瞞自身的利益,但同時又展現出願意承認他國利益姿態的國家才能發揮影響力。必須擁有軍事和外交實力,這可以使其立場具有說服力,同時又能對靈活的解決辦法持開放的態度。
套用一個經典的說法,即維護和平是一種可能性的藝術。用武力來圈定可能性的界限,再用政治靈活性對其精雕細琢。但為此必須是參與者,而不是調停者。
來源:參考消息網
歡迎關注中國社會科學網微信公眾號 cssn_cn,獲取更多學術資訊。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SdyPcnAB3uTiws8KCn2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