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股市狂熱者夢寐以求的時刻到來了

2019-11-07   亞時中文網

東京證券交易所內景(圖源:新華網)

2012年,日本首相安倍晉三上台時提出了大膽的計劃,即重塑日本這個亞洲第二大經濟體。雖然人們期待的大變革還沒有完全實現,但安倍的團隊至少在公司治理方面取得了顯著的成功。

現在,日本股市狂熱者夢寐以求的時刻到來了。執行長們所承受的捍衛股東價值和提高股本回報率的壓力,正通過股息的牛市得到回報,而這可能還只是個開始。

儘管全球貿易戰抑制了經濟增長,經濟學家也表示,2020年的經濟形勢將很不穩定,但這筆意外之財仍將滾滾而來。

那麼這筆意外之財能否持續?答案是肯定的。日本公司的關鍵吸引力在於,即使股息落後於美國,但它們的表現始1終如一。由於利潤周期的變化無常,美國公司對客戶支付的薪酬常常飄忽不定,日本則相對穩定。

與此同時,日本的股息復興正從一個較低的起點開始。研究公司CEIC Data的數據顯示,東京證交所上市公司的平均股息收益率約為2.10%。相比之下,中國、韓國等亞洲國家都比它高。

但是,「安倍經濟學」給日本帶來發展的同時,也存在著幾個「陷阱」。

其一,安倍未能實施大膽的結構性升級,使日本特別容易受到貿易戰的影響。到目前為止,安倍刺激經濟的主要策略還是寬鬆的貨幣政策,但是增加競爭力的改革卻遲遲沒有出現,因此錯過了實現勞動力市場國際化、促進創業熱潮和減少官僚主義的機會。

其次,安倍未能重振經濟,而且使日本陷入了「良性」通貨再膨脹周期。該計劃一直是日本式的滴入式經濟,員工通過分紅增加收入,從而增加支出帶動消費,使日本恢復到上世紀80年代的鼎盛時期。然而評級上調從未出現,這讓高管們更傾向於囤積現金而不是進行分紅。

這種情況表明安倍不僅未能讓企業樹立更大的信心,而且在真正改變企業行為方面也存在局限。與此同時,還有一系列醜聞提醒我們,過去的日本公司依然存在太多的問題,企業欺詐行為比比皆是。

即便如此,企業通過「安倍經濟學」仍獲得不少「戰利品」。美聯儲今年三次降息為歐洲和日本等貨幣當局增加流動性創造了空間。隨著債券收益率進一步下滑,投資者肯定會更青睞股票,而非固定收益工具,且從平均市盈率來看,日本也更有吸引力。

但是風險仍然存在,雖然日本躲過了經濟衰退,但美國總統特朗普威脅要對進口汽車和汽車零部件徵稅。從長遠來看,日本的人口結構也威脅著以消費者為基礎的日本公司。

不過現在,只要政客和高管們繼續致力於重塑日本,增加企業競爭力,這股股息熱潮就能繼續取悅投資者。

文章來源:Asia Times

實習編譯:王雨芹

編輯:SH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