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烏鴉一樣思考》(又名:Think Like a Crow)是日本NHK教育頻道專門給孩子製作的科教紀錄片,單集10分鐘,一共20集。旨在教導孩子科學思考的四個步驟:觀察、假設、實驗和評估。
適影範圍:5歲及以上孩子、成人
給大家講一個最近發生在我身上的糗事。
有一天,千尋不知從哪兒找來兩根長短不一的蠟燭,神神秘秘地問我:「媽媽,問你一個問題。這兩根蠟燭同時點燃,再用一個玻璃瓶子罩住它們,你猜哪根蠟燭先熄滅,還是兩根蠟燭同時熄滅?」
我一時沒反應過來,隨口答道:「都會熄滅咯,因為沒氧氣了嘛。」
千尋噗呲一聲笑了出來,「媽媽你錯啦,哈哈。爸爸,媽媽真的錯啦。」
額,什麼鬼?
只見父女倆十分得意地擊掌,然後用搞怪地語調大聲沖我講:「因為你沒看《像烏鴉一樣思考》啊!」
娃打開iPad給我獻寶,原來是日本NHK教育頻道專門為小朋友打造的一部科教紀錄片,其中有一集就是專門講蠟燭小實驗的,因為燃燒產生的二氧化碳溫度高,密度較小,不易沉降到燒杯底部,聚集到燒杯的上部,導致長的蠟燭先熄滅……千尋用來考我的知識就是從這裡面獲取的!
(圖片來源於視頻截圖)
自打千尋打開這部紀錄片後,我竟一發不可收拾,跟著她看得津津有味,一看才發現這部紀錄片真的很有意思!
紀錄片的片名取自伊索寓言,烏鴉巧妙地利用鵝卵石喝到罐子底部的水的故事。
寓意每個小朋友通過思維練習,都可以變得像烏鴉一樣聰明,因此,這部紀錄片在日本,也被大家稱為;
能讓孩子變聰明的神作,完敗80%以上動畫片!
引入國內後,很快就受到了國內家長的熱捧,不過主動思考可比被動吸收知識難很多,習慣了有答案的爸媽忍不住「哭訴」:
「真的是逼死強迫症系列啊,每看完一集都要陪娃網上瘋狂搜資料……」
不過,大家一邊喊著痛苦,一邊卻真誠表達了讚賞,在豆瓣打出了9.4的高分。
(圖片來源於數據截圖)
這部紀錄片到底厲害在哪裡呢?
它最厲害的地方,就是通過有趣的動畫和留有懸念的真人實驗,啟發了孩子主動思考,並且教會了孩子科學思考的四個步驟:觀察、假設、實驗和評估。
愛因斯坦曾說過:獨立思考和獨立判斷能力,應當始終放在首位。
排名前1%的學霸,不是靠天賦,也不是靠智商,往往靠的是思維方式。
不過,我們孩子在學校課堂上接受的大多是傳統的「輸入式教育」,很少有自發思考的機會。
從這個角度看,這部片真是非常好的課外補充資源,強烈推薦爸媽們陪娃一起看(5歲及以上娃觀看毫無壓力),每天十分鐘,做個思維小練習,讓小腦袋主動運轉起來,越練越聰明!
這部紀錄片每一集都由四個部分組成,包括:
在觀察中思考、德德尼翁動畫、蒼井優的思考練習和一個小如芝麻的發現。
接下來,我就挨個給大家簡單介紹一下。
紀錄片的第一部分,是「在觀察中思考」。
利用身邊一些常見的小物件或者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小現象,通過不同的實驗,引導孩子去觀察其中的原因。
今天,我們來觀察一個杯子的影子。
(圖片來源於視頻截圖)
現在,伸出你的手指,讓手的影子去接近杯子的影子。
(圖片來源於視頻截圖)
仔細看哦,你會發現,杯子的影子被手指吸引過來了。
(圖片來源於視頻截圖)
然後我們換一下手的位置,把手放到杯子的另一側。
神奇的事發生了,這次變成了手指的影子被杯子吸了過去!
(圖片來源於視頻截圖)
為什麼呢?為什麼呢???
小朋友屏神靜氣看到最後,腦袋裡被畫上了一個大大的問號。
哈哈,趕緊陪娃去找答案吧!(辛苦搜索很久的我是不會告訴你們現成答案滴,吼吼)
類似的觀察還有很多哦,比如:
為什麼一根線就可以阻止螞蟻前進呢?話說這個小遊戲我小時候玩過好多次啊,怎麼就沒想到這個有趣的問題呢。
為什麼浴缸里的水看起來是有顏色的呢?
從觀察中提出疑問,然後通過假設和實驗,去尋找答案,論證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確。這種思考的方式,很好地教會了孩子「什麼是觀察,觀察能帶給我們什麼」。
紀錄片的第二部分是「德德尼翁動畫」,德德尼翁是幾個可愛小人的名字,它們用孩子喜歡的動畫形式展示了假設的過程,簡單易懂又富有趣味。
有一天,德德尼翁們外出時發現了一個前後腿長短不一致的椅子。
(圖片來源於視頻截圖)
怎樣才能坐上椅子呢?它們開始轉動小腦袋,決定用磚頭墊在比較短的腿下面,這樣就可以平穩地坐在椅子上。
(圖片來源於視頻截圖)
僅僅如此嗎?當然不會。
他們三人開始大開腦洞,假設把前後腿長短不一的椅子放在斜坡上,會有什麼作用呢?還真被它們想到了,請看下圖:
(圖片來源於視頻截圖)
每一集裡,這群可愛的德德尼翁,都會思考很多無厘頭的問題。
比如,樹上的吊環是用來幹嘛的呢?
(圖片來源於視頻截圖)
樹上有個洞,假設裡面住著松鼠,那麼吊環是松鼠用來盪鞦韆的嗎?
(圖片來源於視頻截圖)
一個小人發現了樹附近的Y型木棍,大家又開始假設,是用來晾衣服的嗎?
(圖片來源於視頻截圖)
噹噹當,秘底揭曉!看到這裡的小朋友,往往都會感嘆:「啊,原來如此!」「好聰明呢!」
(圖片來源於視頻截圖)
可別小看這些假設推理,它們是從思考一層關係到思考兩層關係,難度係數逐漸遞增的,而且思考的過程都分解得明明白白,真是不可多得的思維動畫。
重要的是,德德尼翁們還通過自己的實際行動告訴了孩子們,不管問題大小,是不是無厘頭,思考本身都很有意義哦!
紀錄片的第三部分是「蒼井優的思考練習」,這部分對應了科學思考的最後兩步:實驗和評估。
一個叫蒼井優的美麗小姐姐提出問題,同時用實驗的形式演示給孩子看。下面就是千尋用來考我的蠟燭實驗問題。
(圖片來源於視頻截圖)
同時點燃兩根長短不一的蠟燭,然後用玻璃瓶將蠟燭罩起來,請問:
你會選哪個呢?開動腦筋咯。
(圖片來源於視頻截圖)
正確答案是1。
不過,比較讓懶癌患者們崩潰的是,這位蒼井優姐姐,每次都會留下懸念,只講一半答案背後的原因,剩下一半,得靠家長和孩子自己去尋找。
(圖片來源於視頻截圖)
雖然很多爸媽吐槽,幹嘛講一半留一半,搞得大人和娃都意猶未盡。
我覺得,這正是紀錄片的策略所在呢。
不直接告訴孩子原因,而是用實驗勾起孩子好奇心,再給出一些簡單的提示,讓孩子自己去思考背後原理,把思考的方法教給孩子,而不是告訴他們一個"正確答案",很好地詮釋了教育的精髓: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這是紀錄片的最後一個環節,用生活中微小的,容易被忽略的細節,啟發孩子思考與發現。
比如,下面這個小發現,相信大家日常都有遇到過,只是很少有人會像片中的小男孩那樣,琢磨一下為什麼。
當我們合上簽字筆的筆蓋時,總是會聽到喀嚓一聲,這是為什麼呢?
(圖片來源於視頻截圖)
仔細看看筆蓋,你會發現一些小小的凸起,隱蔽的防脫落設計,這就是喀嚓的原因。
(圖片來源於視頻截圖)
再看看這個。
小男孩吃甜板栗的時候,突然發現,板栗的形狀很有意思,有的板栗一面是扁平的,有的則是圓鼓鼓。
(圖片來源於視頻截圖)
會不會是這樣呢,兩個平面合起來,說不定就是這樣,三顆栗子抱團,生長在栗苞中。
(圖片來源於視頻截圖)
大吃貨和小吃貨們,吃糖炒板栗時,你們會有這樣小小的觀察和發現嗎?反正吃貨我這些年來,累計吃掉的板栗少說也有十多斤啦,卻從沒思考過這樣的問題,真是汗顏啊。
以後一定要陪孩子一起多看多想,原來生活中的小物件,背後藏著那麼多有趣的原理。
相對前三個部分,「小如芝麻的發現」更加短小精簡。
不過,短短兩分鐘的呈現與國外推崇的PBL教學內涵不謀而合,都是把教學內容與實踐經驗所碰到的問題整合起來,這些實踐主要聚焦於日常生活。
我們常說,PBL這樣的概念太宏觀了,都不知道怎麼在家庭教育中實踐,這部紀錄片正好就提供了非常清晰、落地的指導,解決了家長的困惑!
怎麼樣,大家看完介紹後,是不是覺得很有趣呢?
話說日本在教育投入和教育創新方面,還真是有蠻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
他們從幼兒園、小學開始,就非常注重孩子的思維培養。
今天推薦的這部紀錄片強調的是科學思維,去年我還推薦過一部NHK專為孩子製作,培養創意思維的紀錄片也很贊,請了最好的設計師,用孩子聽得懂的語言,把他們看到的創意世界講給孩子聽。有興趣的爸媽可點擊重溫《確保孩子未來不被淘汰,日本做了件大事!》
總的來說,這兩部兒童紀錄片都非常經典,絕對的良心之作。
非常推薦大家暑假帶著小朋友一邊看,一邊就每個版塊里的內容互動討論,比讓孩子守著動畫片強多了!
(圖片來源於視頻截圖)
觀影地址:
私信回復關鍵詞:
像烏鴉一樣思考
希望每個看完紀錄片的孩子
都能做一隻「愛思考的烏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