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了又不能賣,九江野生動物養殖戶愁容滿面......

2020-04-10     九江視聽網

受疫情影響,我市全面禁止野生動物上市、交易,在相關政策細則未出台之前,無論是持有野生動物人工繁育許可證還是馴養繁殖許可證的養殖戶,都面臨進退兩難的尷尬——不能賣到市場上去,又不能讓它們活活餓死,到底該怎麼辦?記者採訪永修縣和湖口縣兩位野生動物養殖戶時,他們個個愁眉苦臉,不曉得該怎麼辦。 A 發愁:轉產又轉不了 我們又等不起

永修縣吳城鎮河溪村的葉久怡是當地小有名氣的雁鴨(屬於雜交品種)養殖戶,近年來,隨著公眾環保意識的提高,社會上對於候鳥保護的呼聲逐年高漲,林業主管部門對非法盜獵的打擊力度得到加強,瞄準商機的一部分人開始辦起雁鴨養殖場,為改善猖獗的盜獵現象林業部門也在積極探索「以養促保護」的形式。

葉久怡從小生活在鄱陽湖邊,也是一位普通的農民護鳥員,而他在鄱陽湖保護區大汊湖內有個雁鴨養殖場,除了散養大雁、野鴨,還放養山羊。11年前就取得了江西省野生動物馴養繁殖許可證:贛林野訓繁字2009第005號。葉久怡養殖場養的雁鴨,已經是人工繁殖的第N代了,現在養的這些雁鴨,外形與野生大雁差別較大,生活習性也完全與野生大雁大相逕庭,說它是大雁,又不是純種的野生大雁,說它是鵝又不像普通的家鵝。本來正常情況下,這些養殖的雁鴨年後就要銷售出去一批,今年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接到野生動物保護部門的通知,不准養,也不能將雁鴨賣到市場上去。葉久怡說:「國家的政策,我們養殖戶無條件支持,不允許賣,幾千隻雁鴨怎麼處理,是政府回收還是把它們『埋』掉,雁鴨下的蛋又怎麼辦?叫我們倒掉,真的有點捨不得。」據悉,在大雁鴨沒處理掉的情況下,又有一批小的雁鴨孵化出殼,不能眼睜睜地看著這些呱呱叫的大小雁鴨活活餓死,每天都要喂稻穀等給它們吃。

不能賣,每天又要不停地投資。看著這些養殖的雁鴨,葉久怡全家一籌莫展。他說:「現在進退兩難,巴不得政府早一天出台政策,不准養殖,又該怎樣把雁鴨收購處理掉,我們也希望儘快轉產謀別的生活,這樣耗下去,我們心急如焚。」

B 觀望:時間往後越拖 我們損失越大

和葉久怡相比,湖口縣武山鎮五星村的梅花鹿養殖戶沈建勇更是愁得吃不下飯,今年1月20日,他剛拿到野生動物人工繁殖許可證,註冊了梅花鹿繁殖基地,一場疫情,一紙禁令,讓他的養殖夢化為了泡影。

養了又不能賣,九江野生動物養殖戶愁容滿面......

沈建勇在東北學習了梅花鹿養殖技術,花錢購買人工繁殖的10頭梅花鹿,在老家為它們修建了棚舍,修了通往養殖場的路,先後投入了幾十萬元,讓他萬萬沒想到的是,不准養殖的禁令來得如此之快。沈建勇說:「別人養得早的還賺了一點錢,我是剛投入,一分錢沒賺到就面臨禁養,現在我也是在觀望,既然不准養殖、不能私下交易,不能自己處理,我希望相關政策儘快出台,把鹿收走按規定給點補償,我好養牛或養山羊。」據了解,沈建勇本來計劃二月將鹿場旁邊的山林圍住,把鹿放到樹林裡放養,這樣能解決了夏天炎熱的問題,可是現在這種情況他表示不敢再投資,鹿仍然在用鐵皮圍的院子裡圈養,溫度一高,鹿就生病,目前已經有兩隻鹿生病了。沈建勇說:「往後拖得越久,我的損失越大,現在每天都在觀望,期盼早日有政策出台。」

記者從市野保站了解到,野生動物養殖戶轉產是一件較為複雜的工作,目前各地對野生動物養殖戶的情況進行了調查摸底,相關政策文件尚未出台。

(延伸閱讀)

為了幫助養殖戶,江西明確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有關部門對受影響的個人和企業,根據實際情況給予一定補償,扶助個人和企業調整、轉變生產經營活動,並在就業培訓、社會保障、信貸、稅收等方面依法按照有關規定予以支持。

贛州市近日印發《關於支持陸生野生動物養殖戶轉產的若干措施》,派出工作組對轄區內野生動物人工養殖現狀進行摸底,對以食用為目的從事陸生野生動物養殖、經營利用的,撤回並註銷所核發的人工繁育、經營利用許可證書或文書;結合實際情況,對各類養殖企業、養殖大戶和建檔立卡貧困戶養殖戶,分類制定轉產方案,落實「一企一策」「一戶一法」的有效幫扶措施。

養殖戶轉產種植水稻、花生等作物的,除享受市、縣既有產業獎補政策外,由縣財政給予每畝300元補助;對養殖戶轉產領種拋荒地種植水稻的,當年由縣財政給予100%租金補助……

來源:九江報業

技術編輯:葉瀟逸

責任編輯:熊煥唐

審核:付必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SCOLYnEBfwtFQPkdRRkU.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