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貧攻堅奔小康——產業富民》專欄||景泰縣漫水灘鄉紅溪村:小作坊為群眾帶來的是便利和收益

2019-07-27   景泰融媒

景泰的紅枸杞今年是個豐收年,各鄉鎮採摘枸杞已經進入第四茬,再有兩茬今年的採摘就結束了。杞農們一年的收穫究竟是掙了,還是賠了,就在這兩三個月了。

漫水灘鄉紅溪村地處景泰縣前沿風沙區,全村有近一半的耕地都種植枸杞,地里的紅枸杞經過人工採摘下來後,還有個很重要的環節,就是晾曬,晾曬效果好的,干枸杞的色澤紅潤、美觀,收購的價格就好。

紅溪村村主任 周福梧:我們紅溪村有四千七百畝地,其中枸杞就達到一千八百畝,新品種占到八九百畝,一半以上,原來的晾曬就是靠塑料棚啊、彩鋼棚。

塑料棚、彩鋼棚的晾曬效果比自然晾曬的速度快、效果好,不容易受潮。

紅溪村村主任 周福梧:這種棚他能提高速度,像原來放在外面晾曬的話,可能就要四到五天,這個兩天半到三天,天氣好的話有兩天半到三天就晾曬成功。這個東西濕氣太大了,稍微一見濕氣,馬上就返潮了,你們曬下就全是黑蛋蛋子。

村民顧煥亮種了七畝多的紅枸杞,這幾天地里的採摘忙得不可開交。

村民 顧煥亮:這兩天是最忙的時候,人們全部起早摘果子著呢,沒有閒的功夫,今年的枸杞價格又好,預計可能能賣幾個錢,今年還不一定,主要是以後的天陰,天陰果子不好就不成,今年可以,大著呢,這是蒙杞一號。掙得多少還說不上,今年是掙錢了。

因為擔心天氣變化,顧煥亮就把地里採摘來的枸杞送到村裡新建的烘乾房裡進行烘乾,據說,這裡的烘乾效果要好很多。

紅溪村種植專業合作社 張寶軍:我們這個烘乾房是五月份建造的,因為最近這幾年,咱們這個天氣雨水比較多,枸杞採摘期間晾曬也比較困難,我們合作社就考慮建造一個烘乾房。

張寶軍是本村的村民,他在枸杞晾曬過程中,發現了新的商機,建個烘乾房,既能解決村民們枸杞晾曬的困難,也有了新的收入來源。

紅溪村種植專業合作社 張寶軍:枸杞採摘來最重要的一個環節就是晾曬,晾曬不好你就賣不上錢,去年我們有的枸杞一斤才一塊多錢,採摘費是八塊多錢,九塊錢,賣才賣八九塊錢,賠錢著呢。

新建成的這個烘乾房是直接用電加熱,操作也比較簡單。

紅溪村種植專業合作社 張寶軍:一直不停的運行,農戶的需求量也很大,很高,直接一個晝夜涼曬出來就能賣錢,減少了群眾晾曬難的這個環節,我們曬熟的枸杞質量上、色度上特別好。

烘乾房一個晝夜可以烘乾枸杞一噸左右,烘乾後的枸杞無任何添加劑,健康環保,直接就可以出售了,解決了村裡枸杞晾曬的大問題。

紅溪村種植專業合作社 張寶軍:這是一個一噸烘乾房,它是按鮮果計算的,大概是兩千斤左右,烘出來乾果是四百斤到五百斤左右。今年的價格是可觀的,大枸杞是烘乾以後六十到七十,七號就是三十到三十五左右,小枸杞一號就是二十五到二十八之間,今年的價格是最近這幾年最好的。

枸杞賣了錢,村民們的生活才會有大的改觀。經過幾個月的運行,張寶軍覺得,自己建的烘乾房小了。

紅溪村種植專業合作社 張寶軍:我想農戶也非常認可、也非常高興、也非常滿意,就是我們這個機子相對來說太小了,一天農戶排隊排不上。每天七八戶、十多戶給我打電話,就是排不上隊。我們想的是把這個規模稍微往大發展一下,往大發展帶動更多的枸杞種植戶種植枸杞,增加效益,我們這個枸杞現在已經有農戶十幾萬塊錢(收入),我們村的閆國棟,貧困戶,他現在一茬子賣七八萬,十來萬塊錢,我們這個賈根平這個貧困戶,大枸杞他一茬子一斤七十烘乾出來賣三萬五,一爐子賣三萬五,這就把問題已經解決了。

枸杞給村民們帶來的是豐收、是效益,村主任想的是如何讓村民們在枸杞種植上走得更好,走得更遠。

紅溪村村主任 周福梧:現在還是有這個想法,就是發展新品種,我們現在主要就是七號,就是咱們現在看到的這種果子,這種果子今年是搶手貨,非常搶手,七號和蒙杞一號非常搶手。它是品質好,品質好價錢就上去了。(融媒體記者謝志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