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現代考古學家要想找到先秦墓葬,如同大海撈針?

2019-09-15     謀士說

近日看了《中國考古史》,從該書當中得知,目前很少考古出先秦時期的帝王墓葬。雖然說,在我國考古史上發現了先秦時期最大的古墓「秦公一號大墓」,但是考古隊也用了近10年的時間,從一個村民哪裡才找到,可見要發現先秦古墓的難度有多大。在我國考古史當中,先秦墓葬屈指可數,尤其是先秦時期的帝王墓葬卻很少發現,為什麼先秦墓葬這麼少呢?我覺得,有必要從先秦古籍當中了解一下先秦時期的喪葬特點,我們才能得到答案。

春秋地圖

古人對於「死亡」不同的用詞

生老病死是一個很沉重的問題,但是又是每個人無法迴避的一個問題!在古代人們對於死亡非常忌諱,所以在古代書籍當中就出現了駕崩、大薨、山陵崩、大行、登遐、晏駕、千秋等詞彙來代替「死」字。當然,這些詞彙都是古代貴族在死亡時的官方用語,然而在民間普通人去世以後還是稱「死」。所以,在《越絕書》當中就有:「天子稱崩,諸侯稱薨,大夫稱卒,士稱不祿。」而庶人去世以後,才稱之為「死」。

當然,「死」字,也不一定是庶人的專屬用詞彙。比如,孔子屬於士大夫階級,按理說該使用「卒」。但是,他在《論語》里談到「死」的時候說:「予將死於道路乎?」用的是「死」字,而沒有用「卒」字。還有「顏淵死,子哭之慟」,也沒有用「顏淵卒」。莊子對於老子去世使用的是:「老聃死」,沒有用謙辭。「死」字在春秋後期頻繁的用到,估計是百家爭鳴的原因,很多人來自於民間,而春秋戰國時期有學問的人,為了親民,大概會用到「死」字。不過後世對於皇帝之死的記載,還是稱之為「崩」,王侯稱之為「薨」,凡是做官的基本採用的是「卒」。

「屬纊」後的喪禮

根據《禮記·喪大記》的記載:「屬纊以俟絕氣。」人將死的時候叫做「屬纊(zhǔ kuàng)」。「屬」是放置的意思,「纊」是絲絮(絲綿)。古人在臨終之前,要用新的絲絮(纊)放在口鼻上,試探是否還有氣息。

周天子

當然,這種判斷死亡的方式,只是先秦時期個別地方的風俗,並非每個地方的風俗都這樣。總之,古人在將要臨終的時候,「屬纊」已經成為將死之人的代名詞。

根據《禮記》的說法,先秦時期,病人「屬纊」氣絕以後,死者家屬還會慟哭。死者去世,家屬還要為死者穿上官服,為其招魂,稱之為「復」。如果,招魂後,死者沒有甦醒,就開始準備後事。

喪禮的步驟是,死者去世先將屍體放置於窗戶下,然後為其沐浴。沐浴以後,為死者穿上衣衾,稱之為「小斂(殮)」。據說,官位等級不同的死者在去世以後,放置衣衾的數量不同,官越大衣衾越多。按照先秦時期的規格:「士三十套,大夫五十套,君百套。」在「小斂」的次日,家屬把死者裝入棺材,稱之為「大斂(殮)」。

先秦諸侯

「大斂」入棺之前,死者的口中還要「飯含」。關於飯含,先秦時期也很講究,不同等級的人在去世以後,嘴裡面所含的物品也不同。根據《周禮·地官·舍人》記載:「天子含實以珠,諸侯以玉,大夫以璣,士以貝,庶人以谷實!」所以,飯含不僅僅是嘴巴裡面含米飯。到了先秦以後,盜墓的猖獗,很多人在死者去世以後,都用銅錢,普通家庭還是用米飯含在死者嘴裡,所以稱之為「飯含」。

「飯含」的寓意是指,死者去世以後,在另一個世界中還能繼續享受生前的食祿。所以,等級越高,死者嘴裡面的飯含也不同。如果,先秦考古的時候要判斷死者的身份,其實嘴巴裡面所含的物品,就能辨別其等級的高低。

先秦時期的殯葬特點

將死者入殮以後,要將靈柩運往埋葬地點,稱之為「殯(bìn)」。根據《禮記·王制 》的記載:「天子七日而殯,七月而葬。諸侯五日而殯,五月而葬。大夫,士,庶人,三日而殯,三月而葬。」意思是,周天子要停喪七天,七天以後將靈柩運往埋葬地,等到七個月後,才下葬。諸侯去世以後,要停喪五天才運往埋葬地,五個月過後下葬。大夫,士,庶人,停屍三天運往埋葬地,三個月後下葬。

晉文公

比如《左傳·僖公三十二年》記載:「冬,晉文公卒。庚辰,將殯於曲沃。」公元前628年,冬天(十二月)晉文公姬重耳去世,靈柩被運往曲沃(今山西省臨汾市)停放。按照《禮記·王制 》的說法:「諸侯五日而殯,五月而葬。」那麼,晉文公要五個月後下葬。根據《左傳》的記載,晉文公於次年(公元前627年)四月下葬,這也符合《禮記·王制 》的規定。

其實,「天子七日而殯,七月而葬。諸侯五日而殯,五月而葬。」在西周時期才如此的嚴格,到了春秋戰國禮崩樂壞,喪禮已經沒有這麼嚴格的規定了。當然,一些諸侯為了表示對周天子的尊敬,還是按照這種喪禮來執行,但是到了戰國已經完全喪失了。

先秦時期墓葬有何講究

在先秦時期,貴族下葬也還有很多講究。在送葬的時候,白衣執紼(fú)。「紼」是拉柩車的繩子,「執紼」的原意是親友們幫助拉車。此外,扶靈柩的人最開始還要唱輓歌,表示哀悼。我們都知道,貴族下葬的時候,還有陪葬。

秦穆公

先秦時期採用活人殉葬非常頻繁,比如秦穆公去世後,讓很多人為其殉葬。導致秦穆公以後,很多中原人才不敢到秦國,直到秦獻公廢除殉葬制度,改用陶俑殉葬,用活人殉葬才得以在秦國瓦解。秦獻公廢除殉葬制度,不僅僅改變了殉葬方式,也改變了秦國的政治格局。秦國廢除殉葬制度以後,秦國加速了人才的引進,也加速了秦國統一六國的步伐,不得不說秦獻公做了一件很偉大的事。

說到先秦的殉葬,我們不得不說,先秦時期墓葬的特點。根據《禮記·檀弓上》的記載:「古也墓而不墳。」王力在《古代文化常識》中說:「現代田野考古工作報告,殷代和西周的墓都還沒有墳堆,後來在墓上築起墳堆,主要是作為墓的標誌,其次是為了增加盜墓的困難。」

考古

根據《禮經》的記載:「古之葬者,不封不樹,後代封墓,而又樹之。」大概在春秋之前的墓葬,沒有墳墓,後代封墓,在墳上種上了樹。所以《春秋緯》云:「天子墳高三仞(周朝八尺為一仞),樹以松;諸侯半之,樹以柏;大夫八尺,樹以欒;士四尺,樹以槐;庶人無墳,樹以楊柳。」《說文》云:「天子樹松,諸侯柏,大夫榆,士楊。」無論是那種說法,在先秦時期,墳墓上面都種上了樹,這是先秦時期墳墓的唯一標誌。

其中這種墓葬方式,增加了先秦墳墓的隱蔽性,幾千年以後,讓人很難讓人發現其埋葬地點。現在要想找到周天子的墳墓,大概找到有松樹的地方才行。而諸侯的墳墓,也都種上了柏樹。現在,中原地區隨處可見大片大片的松樹林和柏樹林。所以,現代考古學家們,要想找到先秦時期周天子和各諸侯的墳墓,如同大海撈針。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S7RfOW0BJleJMoPMeFf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