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輕搖晃你那榆木搖籃,
安詳地睡吧,太陽為你露笑臉,
輕輕搖晃你那柳木搖籃,
安詳地睡吧,媽媽守在你身邊, ……
這是達斡爾人傳唱已久的一首搖籃曲。
達斡爾族在養育嬰兒時,需用「達日德」(即搖籃),過去多數人家都有。搖籃的使用雖然普遍,但在製作上卻是很慎重的。要請心地善良、為人正派、手藝精良的木匠製作,認為這樣的人製作的搖籃用起來才心裡踏實、安然。而且搖籃製作者最好兄弟姐妹多或兒女多。搖籃的周幫材料,講究從茂密的稠李子叢林中,選其樹幹彎向升太陽方向的稠李子樹,單獨的稠李子樹或被雷擊、風刮而倒下的稠李子樹不能選用。認為獨樹難避風雨,用此種樹木做材料,搖籃里的孩子會愛哭鬧,而從樹叢中選樹木做材料,搖籃里的孩子才會健康,才會兄弟姐妹多,能互相照應。
「達日德」有約1米長,它的周幫高6厘米多,分「U」形狀的頭部分和肢體部分,兩部分周幫用鹿筋或皮條固定,頭部分周幫翹成一定角度,便於孩子躺著舒適。頭部周幫下邊縫釘有「達日德·賀科」,即搖籃頭襯。它是把半圓形的數層厚布和剪摳出半圓洞的黑色鹿皮(或黑絨布),縫釘在搖籃周幫上,然後在上面貼縫、刺繡出花草或者升騰式雲卷紋,或者有蝙蝠的對稱圓形圖案、圓形對稱的「福」、「喜」等漢字圖案等。頭襯的下沿橫掛有3厘米寬的軟鹿皮穗,稱為「沙阿勒」。肢體部分周幫下面用木楔子釘上較輕的楊木板作為底版。搖籃成形後,在搖籃周幫外側繪各種圖案,其中頭部周幫中間位置,是酷似耳朵形狀的雲卷紋圖案,稱為「齊克·依勒嘎」,在周幫上下邊沿繪上略像「弓」形的連續紋樣,稱為「霍路烏·依勒嘎」。周幫上還繪幾個菱形、圓形連續的單獨紋樣。在上面刷一層桐油,起到保持圖案不退色和木質防腐的作用。
搖籃頭部分周幫中部架弧形柳條,在上罩紗布,防止蚊蠅叮落到孩子的臉上,兩邊掛有三到五個串有十來個玉珠、小貝殼、銅錢的皮條,在底部橫掛串有二十多個鹿腿小骨或野雞腿骨的響墜兒,稱為「卡撇勒金庫」。隨著搖籃的拉動,響墜兒有節奏地敲打底板,聲聲清脆,催促孩子進入甜蜜的夢鄉。使用搖籃時,把它用鹿頸皮帶掛在屋內中央的橫樑上。拉動搖籃尾部的皮帶,搖籃便像一葉小舟,在空中來迴蕩漾。
達斡爾人使用搖籃時,墊裹孩子的東西也很講究。在最下層,頭部放裝蕎麥皮的枕頭,肢體部分放薄棉褥子。薄棉褥子上放用薄樺皮做的類似簸箕的尿墊,稱為「綽闊其」。在上面放裝蕎麥皮的布袋褥子。在它的上面是包裹孩子的大方布,稱為「訥日刻」。再放約20厘米寬的雙層長布,包裹孩子的手。放約60厘米長寬的方布呈菱形,包裹孩子的腿腳。上面再放兩層很薄的桃形樺皮膜,用於墊接孩子的大小便。把孩子包裹起來後,蓋上繡有花鳥圖案的長條小棉被。最後,用一根幾尺長的鹿皮條穿搖籃底板上的五個皮條套,把孩子捆在搖籃里。孩子的鋪蓋可根據季節適當增減。
達斡爾人一般在孩子出生十來天就放在搖籃里,認為早用搖籃孩子的手腳會長得直。白天也要適時把孩子取下換尿墊,讓孩子得到放鬆。晚上把孩子取下來,睡在母親身旁。孩子會走路以後,就不再使用搖籃了。
有的人家一時沒有搖籃,可借親友家的使用。人們願意借子女多人家的搖籃。在使用之前,需先把搖籃放在炭火上經過煙燻一下,稱為「霍特貝」。用完借來的搖籃,還給主人時,搖籃里要放些蕎面蘇子餅、糖塊或二三尺布、一些煙葉等,以表謝意。達斡爾人對搖籃非常愛護,講究世代相傳,一個搖籃可使用六十年。
來源:中國達斡爾族網、莫力達瓦講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