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要控要限,也要補

2019-08-30     中國數字科技館

【原創】鹽:要控要限,也要補

王大媽在跳廣場舞的時候突然暈倒了,經過檢查,醫生診斷為低鈉血症,立即進行救治,並靜脈輸液補充了適量鹽分。

家裡人向醫生反映:王大媽前幾個月被查出有高血壓,聽醫生的建議「清淡飲食、少吃鹽」,有時候還單獨給自己「開小灶」,做飯只放很少的鹽,或者乾脆不放鹽。

這就「破案」了:王大媽是因為吃鹽太少,導致低鈉血症,發生暈倒的。

可能很多人納悶了:鹽吃多了不是對身體不好嗎?尤其是高血壓更要低鹽飲食,怎麼還額外補鹽呢?

我們且往下看——

控鹽限鹽VS吃鹽補鹽

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鹽,一直是人們生活的必需品。

在古代,由於鹽井和製鹽技術有限,食鹽可是稀罕物,屬於非常緊俏的戰略物資。如今,「缺鹽少鹽」已成為過去,「鹽多必失」「控鹽限鹽」倒成為共識。

其中最為大眾所熟知的就是,鹽攝入過多會導致血壓升高。有流行病學數據顯示:每日鈉鹽攝入量增加5~6 克,收縮壓就會升高3.1~6.0 毫米汞柱。

除此之外,長期高鹽飲食還會損傷胃黏膜,導致胃潰瘍、胃炎;還會造成皮膚水腫,帶來骨質疏鬆,增加腎臟負擔,加速糖尿病及其併發症發展等等。

總結起來就一句話:要想身體好,飯菜少點咸。

但大家注意,控鹽限鹽也要有度,低鹽更不等於0鹽,否則也會給身體帶來傷害,王大媽的情況就是一個典型例子。

因為食鹽對於我們來說,不僅僅是不可或缺的調味品,還是一種人體必需的營養物質,要從膳食中獲取。

食用鹽中幾乎99% 都是氯化鈉,剩下的1%是雜質。吃鹽太少甚至不吃鹽,最直接的影響就是鈉缺乏、氯缺乏,進而給身體帶來傷害。

鈉是細胞外液中帶正電的主要離子,是晶體滲透壓的主要成分之一,在調節體內水分與滲透壓、穩定內環境等方面有重要作用,還參與能量代謝、糖代謝、肌肉運動等。

血清鈉低於135mmol/L時,稱為低鈉血症,會導致血壓下降、昏迷,伴有疲乏、頭暈、頭痛、煩躁、嗜睡等,甚至危及生命。所以老人們常說「鹽吃不夠,就沒力氣」。

高溫作業者、運動量大的人或老年人如果限鹽過度,更容易發生低鈉血症。

氯是生物化學性質非常穩定的陰離子,和鈉一起維持細胞外液容量與滲透壓,調節體液酸鹼平衡,而且氯參與了胃酸的形成,還能促進維生素B12和鐵的吸收,穩定神經細胞膜電位等。

人體從膳食中獲取氯主要就是通過氯化鈉,一般大量出汗、腹瀉、嘔吐、脫水者,都會出現不同程度的氯缺乏,並經常和鈉缺乏相伴而來,導致消化障礙、肌肉痙攣、心律不齊等。

所以說,控鹽限鹽與吃鹽補鹽並不矛盾,關鍵在於合理。

合理控鹽,6為基礎

那吃多少鹽才算合適呢?

《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16年新版)推薦,成人鹽攝入量每人每天6克以下。這樣的量就可以滿足健康成人機體對鈉的需求。

註:6克鹽,相當於一個普通的啤酒瓶蓋,去掉膠墊,裝滿、抹平的量。

但統計數據顯示,中國人的鹽平均日攝入量高達9~20克,遠高於人體需要的量。所以在「重口味」的大環境下,「控鹽限鹽」是適合大多數人的,也是很有必要的。

對於高血壓或糖尿病患者,國內心血管專家建議:每天鹽的總攝入量不宜超過3克;同時患有高血壓、糖尿病者,以及腎臟疾病患者,每天鹽的攝入量不宜超過2克。

還要特別注意避開高鹽的食物,比如各種醬料、腌制食物、甜品、零食等。

普通人、血壓偏高的人一般建議選擇低鈉鹽。

註:低鈉鹽,顧名思義,就是含氯化鈉較低的鹽,是用氯化鉀代替了一部分氯化鈉,所以也叫低鈉高鉀鹽。由於氯化鉀也是鹹味的,所以口感不受影響,對減少鈉的攝入很有幫助。

但腎功能不全者、高鉀血症者、高溫作業者、從事劇烈運動者,不宜食用低鈉(高鉀)鹽。如果正在服用降壓藥,建議定期監測血壓,並諮詢醫生是否需要食用低鈉鹽。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Rxci7GwBJleJMoPMbc_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