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技術分析應當對提高現實生活中的認知能力有所幫助,當然也不排除有邯鄲學步的情形出現。沒學利落技術分析反而使日常的思維、判斷鈍化了。
一、學習技術分析不應使我們的日常判斷退化
有一個朋友學習技術分析五六年,接觸期貨時間要更長。據他所言他平時參加一些期貨行業組織的研討會,來往接觸的都是交易所級別的老總。
他有幾次向我談到有一個北京營業部的老總和他講:他們有一個神秘的四千多人的高端人士專家QQ群,都是海龜的華爾街大公司的分析師和高管、期貨行業的頂級專家。他興致勃勃地提出想加入,這個營業部的老總正顏厲色的和他說:「我可以介紹你加入,可是入群儀式上我怎麼介紹您的身份呀?普通交易者某某某?」弄得這位只能算做普通交易者的期民碰了一個軟釘子,他一直對此事耿耿於懷,和我就談及數次。
我唯一不明白的:這個普通的期市交易者學了五六年技術分析,怎麼分析能力反而退化的不如普通大眾的日常認知能力了?
他要是有一點分析能力,也不會讓這個所謂營業部老總給忽悠了。我們這裡代他粗略的做一分析:首先、騰訊的QQ群從來沒有4000人的,最多是兩千人的付費型QQ群。其次、不可能有4000多頂級專業人士窮極無聊的泡在QQ群里,這本身就是一個天方夜譚。我們大家知道,不要說專家級別的專業人士,就是1000多散戶的QQ群也是很難組建、管理的,一般情況下這樣的QQ群組建都是為了老師帶盤、喊單,除此而外無法組建起這麼大的QQ群。而且,群內的成員都是禁言的,只有管理員可以發信息。再者、QQ群內十個人探討發言就會產生刷屏的問題,4000多人中有多少要發言?多少專家要闡述自己的不同見解?他們的高談闊論小小的QQ螢幕怎麼容得下?最多能容下一兩人闡述、表達就了不起了,這樣還有4000多專家參與不進來,不把他們憋壞了。
這也不奇怪了,為什麼六七年過去了他還滿口的黃金分割和安全邊際呢,看來他快被技術分析分割了。期貨行業幾乎人人都或多或少的會忽悠,店小二都會忽悠,掌柜的忽悠也就不足為奇了。
二、市場的鑑別力比分析能力還重要
在期貨市場營業部這個級別層次越是怪誕越是風行。2007年我去金融街(000402,股吧)的一家期貨公司北京營業部,我和老總是老熟人。我問他有沒有新出的期貨方面的書籍。他隨手從抽屜里拿出了一本《貨幣戰爭》,繪聲繪色的和我講:「這本書出來之後,作者把書籍寄到了央行,央行的核心領導看了呆如木雞、驚恐萬狀、啞口無言、四散而逃」。我啞然失笑了,其實就憑我這一點點、微不足道的經濟、金融知識也知道:《貨幣戰爭》不過是金融武俠小說,是金融的江湖演義,屬於走的金融野路子。沒有任何經濟學、金融學的學術含量和實務參考價值;只能是給不懂經濟學、金融學的讀者做茶餘飯後、閒來無事的消遣讀物。
黃甦:那你說營業部老總怎麼了?其實就是不懂經濟學和金融學而已。所謂不知者不為過。
三、擲地有聲是為了掩蓋邏輯的匱乏
前面那個學習技術分析五六年的朋友有一次問我一個問題:為什麼這個圈子的人說話總是擲地有聲、語不驚人死不休的格外聲高大嗓門。我告訴他:是因為他們的邏輯分析能力太匱乏了,如果他們的邏輯思維發達他們很自然的就會娓娓道來,你叫他們高聲吶喊他們都做不到。
四、你在市場尋找高人,就等於尋找忽悠
在北京東四環的一家期貨營業部,老總很認真地和我講:「我從前就是一個非常優秀的盤手」。他告訴我,他在論壇上認識一個二十歲的盤手,網名叫短炒小將,一個月由5萬炒到100萬。我聽後暗自發笑。短炒小將倒不值得質疑,但是這個老總的優秀操盤手的前身昭然若揭了。
許多朋友在來到期貨市場之前,明辨是非,分析能力很正常。不知道怎麼,學習了技術分析反而雲山霧繞的走不出來了。這也許同樣是槓桿放大的眩暈效應的一部分吧。
我們做了期貨,這個圈子裡的朋友的聲音也要分析分析,進行技術處理,許多聲音已經融合到市場中來了,甚至是市場噪音的一部分,我們學習了技術分析就應當能夠篩選出來、分辨清晰。
其實做期貨的朋友一定要避免盲從,自身還處於眩暈狀態極易被忽悠。期貨市場是一個小眾市場,不過就是一百萬多的期民,比起股民、基民要少之又少。要學會平實的、腳踏實地的去做交易,而不是在市場中尋找高人,其實是沒有高人的。尋找高人就等於去尋找忽悠。在市場中,唯一值得信任的是自身通過不斷交易、在循序漸進提高的交易策略、資金管理和交易理念。對於交易者而言這是一個求人不如求己的市場
技術分析的學習並不一定會提高日常的認知能力。如果一個迂腐的、自以為是的、自詡的人,很可能會使其日常的判斷力鈍化。我們的期貨市場還處於初步的發展階段,雖然發展有二十年了。初級階段決定了我們這些參與進來的人必是低端、膚淺的,我們只不過是市場的匆匆過客,只要你不是一個淺薄到忘乎所以的人,就不會認為自己是市場的生力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