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行政區劃的演變(上)

2019-07-25     在長安

一座城市的區域變遷,受政治、經濟等多種因素影響,作為13朝古都的西安更是如此。作為都城時,其管轄區域往往比較大,尤其是在秦代、漢代、隋代、唐代時期;後來隨著中國政治中心和經濟中心的東遷和南移,其管轄區域隨之縮小;到了元、明、清時期,西安作為西部重鎮,其管轄範圍又逐步擴大;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西安的行政區劃同樣幾經變遷。

一、秦代

秦始皇帝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統一全國,實行郡縣兩級行政建制,設內史轄京畿各縣。內史政區與官職同名,為郡級建制,治所駐咸陽(今咸陽市東二十里),轄境相當於今關中和商洛地區(約7.5萬平方公里),北至旬邑、銅川,南至柞水、寧陝,東至河南靈寶,西至甘肅隴西,東西八百里,南北四百里。秦內史轄42縣,在今西安市境內8縣,分別是高陵(縣治在今高陵區城西千春村附近,轄區約今高陵區東部)、杜縣(縣治在今雁塔區杜城村,轄區約今長安區和柞水縣西北部、寧陝縣東北部及西安市區南部)、藍田(縣治在今藍田縣城西15公里,轄區約今藍田縣地域)、櫟陽(縣治在今閻良區武屯鄉古城村南,轄區約今閻良區和臨潼區渭河以北地區)、麗邑(縣治在今臨潼區新豐鎮南,轄區約今臨潼區渭河以南東部)、芷陽(縣治在今臨潼區韓峪鄉油王村附近,轄區約今西安市區東部及臨潼區西南部)、弋陽(縣治在今漢陽陵故城遺址處,轄區約今高陵區西部和咸陽市區東北部)、鄠縣(縣治在今鄠邑區城北西韓村附近,轄區約今鄠邑區地域)。

二、西漢時期

漢承秦制,在京畿地區設置內史,治所在長安城內。漢景帝二年(公元前155年),分內史為左、右內史,轄境相當於今天關中平原全境(約5萬平方公里)。漢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改左、右內史為京兆尹、左馮翊、右扶風,均為郡級建制,同治長安城中,合稱「三輔」,直屬朝廷。征和四年(公元前89年),置司隸校尉部,三輔屬之。

京兆尹(「京」字即大的意思,「兆」字即眾的意思,首都大眾所聚,人煙稠密,故稱「京兆」。「尹」為古官職名,意為「治」,在此既為官職名,又為行政區劃名)管轄長安城郊,治所駐長安城內,轄區約今西安市區以及東至河南靈寶的秦嶺以北、渭水以南地區(約1萬平方公里)。下轄12縣,在今西安市境內有長安[縣治在長安城橫門內(今未央區六村堡北部),轄區約今西安城區、長安區西北部和未央區西部、雁塔區北部]、新豐(縣治在今臨潼區新豐鎮西南,轄區約今臨潼區渭河以南東部)、霸陵(縣治在今灞橋區灞橋鎮以北,轄區約今西安市區東部及臨潼區西南部)、南陵(縣治在今灞橋區狄寨大康村附近,轄區約今白鹿原荊峪溝以北地區)、杜陵(縣治在今雁塔區三兆村西北,轄區約今長安區和柞水縣西北部、寧陝縣東北部及西安市區南部)、奉明(縣治在漢長安城東今張家堡一帶,轄區約今未央區東部)、藍田(治所、轄區同秦)7縣。

左馮翊(「馮」字音「憑」,即輔助、屏障的意思,「翊」即輔佐、保衛的意思),其地在京師長安之左(東),取屏障輔衛京師之意,治所設在長安城內,轄境約相當於今陝西渭河以北、涇河以東的洛河中下游地區(約2萬平方公里),下轄24縣。在今西安市境內有高陵(治所、轄區同秦)、櫟陽(治所、轄區同秦)、萬年(縣治與櫟陽縣同城共治,轄區約今閻良區西部和臨潼區西北部)、陽陵(秦時的弋陽)4縣。

右扶風,治所也設在長安城內,轄區相當於今陝西秦嶺以北、涇河以西、西安以西的關中西部地區(約2萬平方公里),下轄21縣,因其地在京師長安之右(西),又是西周禮儀文明的發源地,取「扶助京師,以行風化」之意。在今西安市境內有盩厔(縣治在今周至縣終南鎮一帶,轄區約今周至縣中東部和鄠邑區西北部)、鄠縣(治所、轄區同秦)。

後世政區雖時有變更,但直至唐代仍習稱今陝西關中為三輔。王莽新朝天鳳元年(公元14年)分三輔為師尉、翊尉、光尉、京尉、扶尉、列尉六尉郡,取代原來的京兆尹、左馮翊、右扶風。

三、東漢魏晉南北朝時期

東漢遷都洛陽,以長安為西都,復設京兆尹、左馮翊、右扶風,仍稱「三輔」,與洛陽一樣直屬中央政府,歸掌管糾察京師百官和所屬郡縣的司隸校尉部管轄,轄境相當於今關中和商洛地區(約7.5萬平方公里)。東漢京兆尹轄10縣和1個侯國,轄區約今西安市區及以東、渭河以南和商洛地區,在今西安市境內有長安、霸陵、杜陵、藍田、新豐、陽陵6縣,左馮翊的高陵、萬年縣,右扶風的鄠縣,亦在今西安市境。

三國魏黃初元年(公元220年)改京兆尹為京兆郡,轄區約今西安市(不含周至、鄠邑)和渭南市渭河以南(今臨渭區大部)、華縣(今華州區)及商洛地區大部(約3萬平方公里),駐長安,隸於雍州。

西晉仍置京兆郡,隸於雍州,轄區較三國魏時縮小,約今西安市(不含周至、鄠邑)、渭南市渭河以南(今臨渭區大部)及華縣(今華州區)地區(約1萬平方公里)。

十六國時期,前趙建都長安,仍置京兆郡,隸於雍州,轄區同西晉。後趙沿前制。前秦建都長安,改京兆郡為京兆尹,隸於司隸校尉,轄區同後趙。後秦建都長安,仍置京兆尹,隸於司隸校尉,轄區同前秦。

北朝時期,北魏神麋四年(公元431年)復置雍州,改京兆尹為京兆郡,治所移駐霸城,轄區縮小為今西安市除渭河以北和周至縣地以外的地區(約0.8萬平方公里)。西魏建都長安,仍置京兆郡,治所遷回長安,仍隸雍州,轄區同北魏。北周建都長安,仍置雍州京兆郡,明帝二年(公元558年)改郡守為尹,轄區較西魏增加今渭南市渭河以南地區(約1萬平方公里)。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RdAxL2wB8g2yegNDdE0u.html










史記 張偉麗傳

2020-03-09





疫情下的西安

2020-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