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博物館日:東平漢墓壁畫作為山東鎮館之寶展出

2021-05-20     東平縣廣播電視台

原標題:國際博物館日:東平漢墓壁畫作為山東鎮館之寶展出

5月18日,國際博物館日。

這一天,全世界大多博物館都將免費開放!

我們的祖國,有著最悠久的歷史,最豐富的文物。

作為世界文物大國,我國各地博物館中的珍貴藏品數不勝數。並且每個博物館都有自己的「鎮館之寶」,展示著在不同歷史背景中的文化內涵。山東的鎮館之寶是什麼呢?

山東博物館:東平漢墓壁畫

這些壁畫是山東迄今發現年代最早、保存最完好、藝術水平最高的早期壁畫,在全國也極為罕見。畫面色彩艷麗,造型比例勻稱,線條簡練流暢,刻畫細膩精美,形態生動逼真,反映出漢代畫匠高超的藝術水準和繪畫技巧。對於研究漢代喪葬制度、民間生活習俗以及漢代繪畫,其價值不言而喻。

東平漢墓壁畫 :穿越千年再現古人生活

漢代,貴族生活豪華奢侈,厚葬之風極其興盛,大多按照死者生前的生活,營造豪華墓室,隨葬各種禮器和生活用品,同時在墓室內繪製反映墓主人生平事跡或日常生活的壁畫。

漢墓壁畫,具有重要的考古價值,也是美術史上的藝術豐碑。

2007年10月12日傍晚,東平縣山東盛世大同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在老物資局院內進行商城建設施工中發現古墓。該公司立即報告了公安部門和文物部門。縣公安局立即出動警力,對古墓進行現場保護。經文物鑑定,這是一座漢代壁畫墓,隨後進行了搶救性發掘。目前,這一珍貴文物,收藏於山東省博物館,成為「鎮館之寶」。

東平漢墓,一經發現,引來世人驚艷的目光。

1號漢墓壁畫

斗室之內彩繪人間萬象

古時人們信奉靈魂不滅,即便人逝去,也要享受人間生活。在墓室內石刻或繪製盛宴美饌、聖賢侍女等生前場景,以及仙靈瑞獸、日月星辰、歷史故事等,以期永享盛世之樂。

東平此次共清理髮掘漢代墓葬18座,出土了較為豐富的陶器、銅器和鐵器等,3座為壁畫墓,其年代為西漢晚期至新莽時期。其中1號墓墓葬結構規整,壁畫內容豐富,布局勻稱合理,呈東南西北方向,墓門向西北,南北寬5.7米,東西長4.2米,高1.27米,用巨大石塊壘砌,石塊之間由凸凹榫卯口連接,異常堅固。墓室分前室和並列4室,並列4室中間兩室較大,應是墓主人墓室;左右耳室較小,應是擺放葬品室。

墓室頂部滿繪雲氣紋,色彩鮮艷,雲紋勾卷,變換流暢,極具動感。在雲氣紋中間一紅色圓形內繪金烏,作展翅飛行狀。

漢墓頂部

墓的前室南壁繪畫內容有對飲、舞蹈、仕女、單闕圖,西壁南部及墓門橫樑上主要是對飲以及方相氏驅疫儀式圖,北壁上主要是歷史故事、鬥雞圖、武士等內容。

漢墓南壁畫

壁畫各類人物形象多達48人,其中尤以繪製於門楣內側的12個人物形象神態各異,眉須飄然,栩栩如生。畫面色彩艷麗,造型比例勻稱,線條簡練流暢,刻畫細膩精美,形態生動逼真,反映出漢代畫匠高超的藝術水準和繪畫技巧。

端詳這些畫面,讓人一眼千年,浮想聯翩,若沒有它,當代人很難對古人的生活展開如此豐富鮮活的想像。

再現古時濃郁生活習俗

墓室南壁踏鼓圖中一伎女長袖舞動、身體扭動,雙足騰挪踏擊身圍數鼓,回首觀望主人,形象生動傳神。

壁畫舞蹈為盤鼓舞,為漢代著名舞蹈,是將盤、鼓置於地上作為舞具,舞人在盤、鼓之上或者圍繞盤、鼓進行表演的舞蹈。這種舞蹈以使用七盤為多,所以又稱七盤舞。敏捷的踏鼓動作和輕盈舞步,時俯時仰、時來時往,如飛似躍,與音樂緊密結合在一起,表現出深邃的意境,所以漢晉詩人墨客常常在詩辭歌賦中加以讚美。漢代張衡的《舞賦》中,有對於七盤舞的要求和描述,那個時代凡有樂舞百戲的場面,幾乎都有這一舞蹈。

在西壁及門楣上為方相氏驅疫儀式圖,這個場面是在進行大儺,大儺是一種驅逐瘟疫和鬼怪的儀式。

漢墓西壁畫像

儺,是上古時期圖騰崇拜的一種儀式,目的是祈求神靈逐鬼除疫,保佑生活安寧。《周禮/夏官/司馬》記載,「方相氏,掌蒙熊皮,黃金四目,玄衣朱裳,執戈揚盾,率百隸而時儺,以索室驅疫;大葬,先柩,及墓,入壙,以戈擊四隅,驅方良」。意思就是方相氏負責蒙著熊皮,戴著黃金鑄造的有四隻眼的面具,上穿玄衣,下著朱裳,執戈揚盾,率領群隸四季行儺法,搜索室中疫鬼而加以驅逐。有大喪,出葬時走在柩車前邊。到達墓地,把棺柩下入墓穴時,用戈擊刺墓穴的四角,驅逐魍魎。

《後漢書/禮儀志》記載:「先臘一日大儺,謂之驅疫……方相氏,黃金四目,蒙熊皮,去衣裳,執戈揚盾……凡使十二神追惡凶,赫女(汝,指鬼)軀,拉女(汝)干,節解女(汝)肉,抽女(汝)肺腸,……」。此壁畫中,方相氏誇張的環眼朱口,面相醜陋,左手持一圓狀物置於胯部,右手持斧。其上方一女子穿長袖法衣舞動,一女子雙手提拽惡鬼雙足擲向釜中,而惡鬼雙手撫於釜沿,作掙扎狀。後一女子手持經幡作送行狀。方相氏左上方橫樑上並列十二神,姿態各異,持物不同。整個畫面構成一幅神秘的驅疫儀式場面,與歷史記載相符。

揭秘孔子「真容」

北部畫像內容分三層,上層或是「導引圖」,即古人認為死後升天,有人引路升入天堂。此畫像分兩幅,一幅是導引者站於右方,長裙曳地,頭戴花冠,身前一男子跪拜雙手持書冊,導者伸左手呈接收狀。另一幅則是右手持鏡照面,而左臂長袖後甩……

漢墓西壁畫像——「導引圖」右手持鏡照面、左臂長袖後甩

歷史故事是漢墓畫像的重要題材,其中「孔子問禮圖」是非常典型的代表,在為數不多的已出土漢代彩繪壁畫墓中也有發現,表現的是「孔子適周,將問禮於老子」(《史記·老子韓非列傳》)這段歷史故事。《孔子家語》載:「孔子謂南宮敬叔曰:『吾聞老聃博古而達今,通禮樂之源,明道德之歸,即吾之師也。今將往矣。』遂至周,問禮於老聃焉。」

東平漢墓畫像中也有這一題材,其繪製於北壁畫像的中層。孔子、老子二位聖人相對,身穿綠色袍服的老子略顯瘦小,身稍外側,雙目微垂,欣然受禮,身著黑色袍服的孔子身材魁梧,身體前傾,雙手攏於胸前,頭微微昂起,面向老子躬身作問禮狀。這幅沉睡地下2000年左右的孔子畫像,為研究這位古代聖人的實際形象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

漢墓北壁畫像

關於孔子的形象,一般認為很醜,後世據歷史記載概括為:唇露齒,眼露睛,鼻露孔,耳露窿,奇醜無比。東平漢墓壁畫中的孔子繪畫像與歷史記載較為相符,也是容貌較丑,且為一老者形象。雖然容顏不佳,似乎也透露出他「眉有十二彩,目有二十四理,立如鳳峙,坐如龍墩……身長九尺六寸,腰六十圍」以及「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的聖人形象。

漢代出現的孔子問禮題材繪畫,體現了漢代喪葬習俗中注重儒道思想的風氣,在「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展示了儒家思想「兼容」與「發展」特性。

遙想2500多年前,兩位偉大的聖哲見面,這一天的洛陽,應是天降祥瑞,鳳鸞長鳴,擦出了絢麗的思想火花,

北壁畫第三層則是鬥雞圖和出行圖。鬥雞圖中兩隻雞四目相對,一隻雞脖子羽毛直立,曲足翹尾,另一隻則昂首挺立,均作攻擊狀,色彩艷麗,造型比例勻稱,刻畫細膩精美,形態生動逼真,漢代畫匠高超的藝術水準和繪畫技巧讓人驚嘆。鬥雞圖右側西壁石上前者一人佩劍向前作行走狀,後二侍從均右手舉劍、左後持盾跟隨,意謂出行。

千年古冢誰家墓

漢代人相信,人的靈魂是不死不滅的,死亡不是生命的終結,而是另一個階段的開始,是另外一種生,生命循環往復、生生不息,人的肉體死去,而靈魂將在另一個世界裡繼續存活。

基於這種思維,漢代墓室壁畫往往是圍繞著生命的主題進行描繪,其核心內容一是辟邪,千方百計讓死者不受地下妖魔鬼怪的傷害;二是事死如生,就是儘量根據現實生活來為死者打造地下世界,所謂「厚資多藏,器用如生人」,以保證墓主人死後享受像生前一樣的富貴。三是得道成仙,希望墓主死後能夠升仙,過上神仙生活。

東平漢墓群在發掘清理過程中,又出土了140餘件壺、灶、樓等陶器和40餘件銅鏡、帶鉤、錢幣等銅器,其中不乏文物精品。

令人驚喜的是,在發掘墓葬群過程中,於17號墓發現一枚印章,有「張私印」字樣,這是唯一發現與墓地姓氏家族有關的文字記載。雖然已從墓群內出土的古錢幣中考證出墓群的年代,但發現這方小小的印章後,我們就可以確切的說,這是一處張姓家族的墓葬群,並且在漢代這個家族還是豪強望族,從而也豐富了「東原文化」的研究內容。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RPv0iHkB-4LL0rMd-7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