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龍去世46年,遭全美嘲笑:不懂他的人,永遠不知道他有多傳奇

2019-10-14   男神女神深度八卦

今年7月,由萊昂納多主演的《好萊塢往事》在北美上映,引起很大爭議。

李小龍的女兒李香凝認為,導演昆汀·塔倫蒂諾呈現的李小龍形象與現實不符,「片中他被表現為一個傲慢(說髒話)、誇誇其談的人」。

花了十年時間研究李小龍,寫下傳記《李小龍的一生》的作者馬修·波利,也認為過於誇大,「在影片中,李小龍是一個驕傲自大的吹牛大王,導演把這些特質誇大到了諷刺的地步。」

對於這些爭議,導演昆汀則回應說: 「李小龍就是有點傲慢,這不是我編造的。影片虛構的特種兵角色在生死實戰中能打敗李小龍」。

李香凝再次回應說,能理解昆汀用誇張諷刺的手法刻畫當時的真實人物,但片中史蒂夫·麥昆就沒有被諷刺,導演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去演繹角色,但不應該一邊說李小龍本人就是傲慢自大,一邊又說這是一部虛構的電影,這樣就很不真誠。

昆汀對李小龍確實不真誠。

據李香凝透露,開拍前,昆汀聯繫了影片中多個真實人物的家屬,唯獨對李小龍不一樣,他沒有以任何方式聯繫李小龍的家人。

影片《好萊塢往事》對李小龍的描繪過於誇大諷刺。

真實的李小龍超級自信但絕不自大:

如果我說我很強,可能你會說我在吹牛,但如果我說我不厲害,你知道我在說謊;

我不會說自己是天下第一,但我也絕不承認是第二。

他的魅力跨越時代,去世46年後,仍有很多人模仿他、追隨他,不分膚色,無論老幼。

他是功夫電影的開創者,聞名全世界的功夫巨星。

他擁有數以億計的不同膚色的影迷,更是各領域佼佼者的偶像,比如周星馳、科比·布萊恩特、曼尼·帕奎奧等。

作為華人,在充滿歧視的好萊塢首次亮相便被模仿。

李小龍在電視劇《青蜂俠》中扮演司機加藤,作為配角的他光芒蓋過主角,受到觀眾喜愛,年輕人都爭相模仿加藤而非主角青蜂俠。

片中他的武打動作乾脆利落,特技演員基恩·勒貝爾回憶道:很多特技演員面對李小龍都不知所措,因為還沒反應過來,他已經出了好幾招。

僅用三個月便學會了雙截棍,並在該劇中首次使用,火到美國青少年紛紛效仿,導致不少傷亡,多個州不得不禁止使用雙截棍。

他開創了香港功夫電影的新紀元,更是讓好萊塢首次涉足動作片。

《唐山大兄》上映不到一個月,便創下了香港電影票房紀錄,李小龍開創了香港動作片的新時代。

《精武門》票房碾壓同期的《水滸傳》,並贏得媒體一片好評,結尾定格的凌空飛腳成了觀眾拍案叫絕的經典鏡頭。

自編自導自演《猛龍過江》,影片突破五百萬票房,羅馬大劇院的對決,成了經典的死亡之戰,也讓對手查克·諾里斯名聲大噪。

影片中他用兩副雙截棍完成高難度的表演,令人眼花繚亂,賺足了觀眾的眼球。

《龍爭虎鬥》為華納創下兩億美元的票房,李小龍也因此成為國際巨星。

他是代表功夫電影的一個符號。

他以一己之力,改變了世界對中國功夫的認識,將它弘揚到全世界,甚至將「功夫」一詞寫進英文詞典。

但他不局限於中國功夫,而是將多種競技兼收並蓄,創立了截拳道。

從小跟著父親練習打太極。

由於缺乏安全感,十三歲拜葉問為師,開始學習詠春拳。

年紀雖小,但他已經很有主見,選擇詠春拳的原因是:香港很小,如果在電梯里打起來,直拳是最有效的。

他對讀書不感興趣,對於武術卻廢寢忘食地專研,只學了幾個月,便進步神速,深得師父喜歡。

除了詠春拳,他還跟著多個師父學過不同拳法。

甚至還纏著擅長西洋擊劍的哥哥學習靈活多變的步法。

他不拘泥於某個門派,而是虛心學習各家所長:流派會限制你進步的步伐。

24歲的李小龍以嘉賓身份參加了人生中第一個國際比賽「長灘國際空手道錦標賽」。

他驚艷亮相,展示了「閉目粘手」、「單手二指伏地挺身」、「無影拳」、「寸勁拳」、「連環飛踢」。

他將比賽變成了個人秀。

非凡的速度和力量,征服了全場觀眾,人們都感嘆:李小龍是世界上動作最快的人。

這次比賽讓李小龍吸引了眾多高手前來學武,包括菲律賓棍王丹·伊魯山度、美國跆拳道之父李俊九、空手道大賽冠軍羅禮士、詹姆斯·加納、史蒂夫·麥昆等。

這些高手主動拜師學武,不是為了防身,而是為了學習如何通過動作表達自己的憤怒、決心等。

李小龍接受採訪說,他們想跟我學習在戰鬥狀態下表達自我的藝術,一邊是本能,一邊是控制,你必須將兩者完美結合,如果把本能發揮到極致,就不合理;

如果控制達到極限,你可能會變成一個機器人。

此後他還參加了很多類似長灘比賽的活動,與各國不同門派的高手交流切磋。

但這樣的做法顯然讓傳統華人武術界很不滿。

而他開武館授課,沒有種族偏見,只要懂得是非、真心熱愛武術,無論什麼膚色,他都願意收徒。

這也讓美國西海岸的華人武術家憤怒不已。

1964年11月,李小龍收到黃澤文的挑戰書。

挑戰約定,他要是輸了將不能再給非中國人授課。

他必須取得勝利,才能捍衛每一個熱愛武術的人平等學習的權利。

比武在李小龍的武館進行,舊金山的華人武術家都趕來觀摩這場比賽,將庭院圍的水泄不通。

妻子回憶說李小龍用了大約三分鐘就打敗了黃澤文,但他並不開心。

他坐在武館的台階上,雙手抱頭,對自己的表現很不滿意,他認為應該更快擊敗對手。

從這次比賽中他發現傳統武術有一定的缺陷:我所專研的經典武學詠春,在實戰中不夠實用。

他開始思考自己的方向。

他對友人說:我的武術,啟蒙歸功於詠春拳,但應高於詠春拳。

從此,他每天沉迷於觀摩拳擊電影,向拳擊學習更實用的出拳,借鑑快速變換的拳擊步法。

他從登普西那兒學會了如何蓄力發力,掌握了刺拳。

他收集了很多默罕默德·阿里的影視資料,但阿里習慣站位左腳在前,而李小龍右腳在前。

於是他採用倒放的方式一絲不苟地學習。

就這樣,他汲取各類競技的精華,不斷探索,逐漸形成自己的武術風格:將西方劍術、拳擊和詠春融為一體。

1967年11月,李小龍在當時世界武術權威雜誌《黑帶》上發表了兩篇文章,公布了自己創立的武學體系:截拳道。

截拳道融合了多種競技形式,沒有固定的動作、站位、方法,但卻是實戰中最直接有效的。

截拳道的要義也刻在了他墓碑下方攤開的書本上「以無法為有法,以無限為有限」

李小龍的電影中也闡述了部分截拳道的理念,即水的哲學:

刻板地記憶只會導致失敗,保持空靈之心,無形無法,像水一樣,水倒入杯中,水就成杯形,水倒入瓶中,水就成瓶形,水倒入壺中,水就成壺形,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似水而生吧,朋友。

《死亡遊戲》中與李小龍對戰的卡里姆·賈巴爾回憶道,李小龍動作太快了,我根本無法鎖定他,拍出來畫面很模糊,李小龍不得不放慢速度重拍。

也就是說李小龍實際的功夫比電影里呈現的還要強。

三次被《黑帶》評選為「群英殿」世界名家,逝世26年後被評選為「世紀十大武術家」之首,就是最好的證明。

世界拳擊冠軍曼西尼說:李小龍就是天生的戰士。

其實不然。

李小龍先天身體條件並不好,甚至有很多缺陷。

幼年時期體弱多病,但他很頑皮好動,讓父母頭疼不已。

他的童年在香港度過。

李小龍唯一懼怕的是狗和蟑螂,但他選擇勇敢面對,將蟑螂穿成項鍊戴在脖子上,還把蟑螂串當玩具嚇唬哥哥姐姐。

電影中李小龍眼神銳利,但他其實是將近一千度的高度近視眼,拍戲時只能戴隱形眼鏡。

鼻炎和扁平足成就經典動作。

他的經典動作是開打前右手拇指碰一下鼻子,其實那不是刻意耍帥,而是因為有鼻炎,鼻子不舒服時的習慣性動作。

他在影片中對戰時總是踮著腳尖,其實他天生是扁平足,廣東的說法是腳跟碰不到地。

也正是因為扁平足,18歲回到美國後不用服兵役。

從體弱多病到功夫巨星,李小龍靠的是嚴格的訓練。

每天中午要在15至45分鐘之內跑完3至10公里。

周一到周六,每天上午7點到9點,要做腹部運動和柔韌性練習。

周二周四周六11點到12點,要做負重肌力練習。

完美的肌肉線條,驚人的速度和力量背後,是每天刻苦訓練留下的汗水。

生命的最後半年,工作忙碌的他,甚至用肌肉纖維震盪機訓練,通過高壓電對肌肉進行強迫性震盪,只要十幾分鐘,就相當於訓練十個小時的效果。

為了保持肌肉,他也會嚴格控制飲食。

在片場工作時,據說他會喝自製的蛋白飲料,用生牛肉和香蕉製作的奶昔。

高度自律,讓他的身體素質達到了人體極限。

他被全世界著名的健美健身雜誌《Muscle Fitness》列為最具成功榜樣意義的教材。


外在的巨星、武術家、健美榜樣身份,吸引人們成為李小龍的粉絲。但內在的思想才是李小龍成為傳奇的原因。

他是詩人:

我是誰 我是人群中的巨人

俯視蒼生的豪傑 還是封閉自感的庸碌之輩

我是功成名就 信心十足的紳士 一呼百應的天生領袖

還是在陌生人前小心翼翼 動輒心驚的弱者

在強裝的笑顏後面 是一顆瑟瑟發抖的心

如同在漆黑的森林裡迷路的小小少年

他是作家:寫了《詠春拳》、《截拳道之道》、《生活的藝術家》等13本書。

他還是一個哲學家。

李小龍沒有引入新的哲學,而是闡釋了已有哲學,使它們變得通俗易懂,同時還保留了要點。

他讓人們能把哲學運用到日常生活中:這就是哲學的意義。

當然他的哲學思想不是一蹴而就,也並非停留在書面上,而是他用了一生去詮釋。

1940年,每個人都能切身感受到恐懼。

剛從廣東逃到香港的粵劇演員李海泉,再次拖家帶口遠渡重洋,去了美國。

同年11月27日,李小龍在舊金山出生,父親在紐約演出,接生護士填寫出生文件時,隨手給他取名為Bruce Lee。

黃種人,卻有著四分之一的德國血統,美國國籍。

這個複雜的身份註定了他的人生之路不會平坦。

兒子出生四個月後,擔憂的事情尚未發生,飽嘗顛沛流離之苦的李海泉攜妻兒返回香港。

李小龍的童年在饑荒與惶恐中度過。

他後來作為童星出演的很多影片,取材於這段歲月。

1950年,電影《細路祥》中,他扮演一個貧窮但心存良知的小匪徒。

李小龍原名叫李振藩,李小龍這個藝名,是該片原著畫家袁步雲給他起的,這個藝名也伴隨了他一生。

影片備受好評,他也被評價為有演繹天賦,一夜之間成為炙手可熱的小童星。

1957年,李小龍在《雷雨》一改往日問題少年的形象,扮演穿著中山裝善良純樸的二少爺。

這是李小龍所有影片中唯一一部沒有打鬥場景的電影。

可惜轉型沒有成功,觀眾甚至質疑他的演技。

這次失敗,讓李小龍陷入了迷茫,他在日記中寫下一個大大的問號,開始懷疑自己是否適合演戲,不知道自己該走什麼路。

一年後,轉型失敗的他在《人海孤鴻》中又扮回了一個問題少年。

影片於1960年一上映便票房口碑雙豐收,被認為是李小龍童星生涯最成功的電影。

但他已無法享受這份喜悅,此時的他已在大洋彼岸。

父親期望他用功讀書,振興三藩,遂起名李振藩。

但他對讀書不感興趣,他的聰明勁用在了武術和舞蹈上。

13歲拜師學武。

18歲在恰恰舞公開賽中贏得少年組冠軍。

少年的李小龍頑皮好動,又充滿正義,痛恨欺負弱小的行為,因此他經常參與街頭鬥毆。

功夫學得越好,闖禍越多。

有一次,他甚至揍了一個香港高級官員的兒子,在警察和幫派中都惹了麻煩。

不斷闖禍的李小龍,被香港名列前茅的名校喇沙書院勒令退學。

1959年4月29日,父親將他送上了輪船,只給了他100美元。

漂洋過海半個月後李小龍抵達出生地舊金山。

一方面,父親希望換個環境能讓兒子改變閒散的生活,另一方面,18歲回到美國能保留美國國籍,能接受更好的教育。

這個決定對李小龍來說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個轉折。

和許許多多漂泊到美國的年輕人一樣,在這個充滿歧視的白人世界裡,李小龍要靠自己生存下去。

他放下香港知名童星的身份,在餐館辛苦打工,洗碗、拖地、端盤子,但只能勉強為生。

他嘗試教人跳恰恰舞賺點外快,但沒幾個人有興趣。

唯一的收穫是認識了嚴鏡海,這個在美國西海岸華人武術界很有威望的人,日後成了李小龍生命中的一個貴人。

不久,李小龍前往西雅圖,在父親的一個友人開的飯店裡,每天工作4個小時,換取在友人家的吃住。

寄人籬下的滋味並不好受,這段漂泊的生活卻讓他迅速成長。

他對讀書上心了。

到美國僅僅五個月後,李小龍進入愛迪生技術學校高中部學習。

業餘時間他會到各個中華書店,搜集來自中國的各種新舊武術書籍和古典哲學書籍。

他開始靜下心來閱讀、學習、思考。

多年後,他的藏書從地板一直堆到天花板,隨便翻看一本書,都有他的筆記,他說,「武術在我生命中有著極其深刻的內涵,一切知識最終都是自己的知識」。

回到高中,李小龍靠自創的舞蹈成了學校名人,也吸引了不同膚色的同學學習武術。

1960年,《人海孤鴻》在香港爆紅,可身為主演的李小龍在美國為了生存掙扎。

一年後,他考上了西雅圖華盛頓大學心理學系哲學專業,親友對這個決定都很震驚,他解釋說:哲學可以告訴你為什麼活著。

期間,李小龍憑藉論文《中國哲學——陰陽論》取得甲等學分,當上了美國嘉菲高校的客座講師。

此時他不滿22歲。

他還租用學校停車場的角落當武館,招收學生教授武術。

他有眾多追隨者,此時的他也仍然為生計困擾,但他嚴格控制學生人數。

對他而言,賺錢很重要,但弘揚中國武術更重要。

此時他的志向是在全美遍布自己的武術館。

1962年,李小龍的第一間武館「振藩國術館」,在一個地下室里成立。

為了擴大武館影響力招收學員,沒有錢做宣傳的李小龍,只能帶著木村武之等幾個弟子,奔波於西雅圖各大學做示範表演。

這個方法雖然很笨,很土,但是效果卻很好,很多人慕名而來。

一年後,武館從地下室搬遷到地上一幢小房子裡。

他從一無所有到擁有了自己的練功房、辦公室和浴室。

到1967年李小龍已經開辦了五間「振藩國術館」。

武館越開越多,但演藝事業卻不順利。

長灘國際比賽上的亮相引起了好萊塢製片人的關注,他贏得了去好萊塢發展的機會。

1965年2月,他參加了二十世紀福克斯公司的試鏡,黑色西裝不太合身,但他精神抖擻,溫文爾雅,又不失氣場,給人「能看到我試鏡是你們的榮幸」的自信。

試鏡很成功,公司高層對他的表現很滿意,但並沒有立即給他角色。

同時,短短兩周內,李小龍就嘗到了人生的大喜大悲。

三天前兒子李國豪出生,他沉浸在初為人父的喜悅中。

十天後,就接到了父親李海泉在香港病逝的噩耗。

李小龍立即回到香港奔喪,這是他到美國後第二次回家,卻再也看不到父親。

但父親李海泉一定很欣慰,兩年前李小龍第一次回國,還給了父親100美元,並送給父親一件大衣。

李海泉當時在機場感動到流淚,因為他知道闖禍的兒子已然蛻變。

收拾好心情的李小龍,終於等到了好萊塢的機會。

以配角出演《青蜂俠》,卻成為亮點,收穫大批粉絲。

但李小龍覺得自己的表演糟透了,與其他專業演員一比,他覺得自己像個機械人,「我並不是我自己,我努力想積攢外界的正面評價,外界的技巧,但從來沒想過我李小龍想怎麼做」。

這是李小龍的一次覺醒,他問自己接下來該做什麼,答案是要真實的表達自己。

隨後李小龍出演《盲人追兇》的第一集,原本計劃分集名《截拳之道》,但播出時被製片公司改成了《窄巷》,好在他的部分武術理念得以保留。

好萊塢影片中總是白人扮演中國人,而且 「始終是扎著小辮,斜著眼睛跳來跳去的老土形象」。

他覺得美國影片中需要真正的東方人形象,電影更有利於推廣武術,於是他將事業方向由武館授課逐漸轉向演員。

為了真實地表達中國元素,他創作了劇本《沉默的長笛》,但好萊塢對此不感興趣。

投入的數千美金和無數精力就這樣打水漂了。

而此時,小女兒出生,一家人的生活更加窘迫。

分期付款買的房子,後來也無力負擔。

這是李小龍最難熬的一段時光。

困境每個人都會遇到,但對待困境的方式決定了每個人不同的命運。

李小龍之所以成為傳奇,是因為面對再難的困境,他都對自己充滿信心。

1969年年初的一天,李小龍寫下了一篇著名的文章《我絕對可以達到的目標》:

我,Bruce Lee,會成為美國第一個片酬最高的東方超級巨星,我能演出最刺激的功夫表演,表現一個演員所能有的最佳業績,從1970年開始,我會贏得世界性的聲譽,從那以後,一直到1980年底,我的財產會達到一千萬美元之巨,我能隨心所欲地生活,能得到內心的和諧與幸福。

兩年後他「東方超級巨星」的目標在香港實現了,但在此之前他還有一段艱難的路要走。

同年夏天,多起可怕的兇殺案發生在李小龍身邊。

好友兼演員莎倫·塔特和導演丈夫一起死在家中,而塔特已有八個月身孕。

摯友兼伯樂傑伊·西布林也是受害者,正是他把李小龍引薦給《蝙蝠俠》和《青蜂俠》的製片人。

這對李小龍來說是一個可怕的噩夢,因為他一心想保護我們,照顧我們,妻子琳達說。

好在李小龍帶著兒子回香港探親,準備將母親接到美國定居時,意外地受到人們熱烈歡迎。

原來《青蜂俠》改名為《加藤秀》在香港上映,引起人們熱烈追捧,能在好萊塢亮相就足以成為驕傲,更何況李小龍雖是配角卻很搶眼。

他才知道原來香港有這麼多人認識自己。

友人建議他應該回到香港拍電影,再回來震撼好萊塢。

1970年1月,李小龍關閉了自己的五間武術館,考慮回香港發展。

但天意弄人,沒過多久,李小龍便遭遇了致命的打擊。

沒有做好熱身,舉重運動時腰嚴重受傷,醫生說他再也不能踢腿了,並勸他放棄武術。

每天只能躺在床上,一直持續了六個月,對於每天都要練武的他實在是煎熬。

他鼓起勇氣積極做康復訓練,在門上、浴室鏡子、牆上貼滿寫有「堅持下去」的小紙條,時刻激勵自己。

還利用這段時間翻閱了很多書籍,認真研究了武術和格鬥術,並詳細闡述了截拳道理論。

一年後,他奇蹟般的恢復如初了。

他馬上回到香港,接連拍攝了《唐山大兄》、《精武門》。

期間他還創作了劇本《勇士》闡述武術理念,多次飛往美國跟華納製片人討論,後來製作方採納了電視劇的創意,卻改名為《功夫》,沒有聘請李小龍扮演主角,仍然只讓白人扮演主角。

他意識到好萊塢並不會真正的接受他,因為他是「非美國人」。

看到《唐山大兄》、《精武門》的成功,華納、派拉蒙等好萊塢大公司心動了,紛紛發來客串邀請,但李小龍不再心動。

我下定決心,要在美國展示東方特色,向美國人展示最真實的東方文化,他接受採訪表達了自己的志向。

於是他成立協和影業,自編自導自演了《猛龍過江》。

李小龍實現了自己寫下的目標。

不久,華納總裁親自到香港《死亡遊戲》片場看他,並對他說:

我們看到了你的能耐,想和你合作一部電影。(《死亡遊戲》未完成,《猛龍過江》結束後開拍最重要的打鬥戲結局,已拍攝100分鐘的素材,因《龍爭虎鬥》而暫停)

他對於合作很激動,他想在《龍爭虎鬥》中表達一些中國哲學,但所有人都不認可他。

於是他不去片場,即使得罪所有人,他也要堅持。

後來妻子琳達說服了導演和製片人,影片才順利開拍。

結果證明,李小龍的堅持是對的,他通過《龍爭虎鬥》向好萊塢證明了自己。但這一切都太晚了。

因為在《龍爭虎鬥》上映前一個月,1973年7月20日,李小龍突然去世。


7月20日下午一點左右,李小龍和琳達一起出門購物,下午四點半,他與鄒文懷來到新劇女主角丁佩家中,討論劇本《死亡遊戲》。

沒多久李小龍開始頭疼出汗,丁佩給了他一瓶啤酒和阿司匹林後,他躺床上休息。但他卻永遠的睡著了。

所有人都不願意相信:

身強體魄、武功了得的李小龍怎麼會死呢?他還那麼年輕,怎麼沒有任何徵兆突然就走了呢?

對於他的死,媒體有很多種謠言:

桃色說、中毒說、謀殺說,以至於妻子琳達不得不出面澄清。

6年後,香港法庭做出裁定:李小龍對頭疼藥中的某一種成分過敏,引發腦水腫而死亡,結論是死於不幸。

儘管有了官方結論,時至今日仍然有人質疑真實死因。

其實,猝死之前並非毫無徵兆。

1973他年5月10下午5點左右,李小龍在為《龍爭虎鬥》英語版配音時,突然暈倒了。

緊急被送往醫院,李小龍出現血壓低、呼吸間歇停頓、腦部水腫,經過半小時急救後,才脫離生命危險。

妻子琳達回憶說:「他不省人事,我不斷跟他說話,事後他告訴我當時就像跌到了井底,他能聽見我的呼喊『回來,回來』,他的確就是這樣被叫醒的。」

突然暈倒是因為腦水腫,但醫生不知道是什麼原因造成的。

於是一周後,在妻子陪同下李小龍飛往洛杉磯做了全面檢查,醫生告訴他只是過度疲勞,他的身體很健康。

他們將突然暈倒住院的消息封鎖了,外界一點也不知道。

儘管各種猜測無法考證,但過度疲勞是肯定的。

1971年7月12日回到香港,1973年7月20日去世,不到兩年的時間,李小龍實在是太忙、太敬業了。

腰傷剛好便飛回香港,直接轉機到曼谷拍攝《唐山大兄》。

拍攝《精武門》最難的鏡頭凌空飛腳也堅決不藉助彈床,期間還多次飛往美國,與華納討論劇本《勇士》。

自編自導自演《猛龍過江》,創作劇本會非常細緻地設計和分解每一個武打動作,然後和特技演員進行無數次排練。

《死亡遊戲》中為了五分鐘的內容,他連續工作四天四夜,為了3.5s的鏡頭他會反覆拍攝十次。

工作中他拚命敬業,影片中他越來越瘦。

《龍爭虎鬥》他擔任主演和武術指導,每天要給其他演員示範動作,從不同角度反覆示範,每天都要示範上百次,體重降了20磅。

他堅持「動作片就是要用動作說話」,武打場面沒有速切鏡頭,讓他傷痕累累。

《龍爭虎鬥》拍攝期間被眼鏡蛇咬了一口,所幸毒腺提前摘除。

一場打鬥中,合作演員沒掌握好時機,手指被玻璃瓶刺破,拇指、無名指和中指縫了12針。

但李小龍對待電影是一個完美主義者,可以趕進度但絕不降低要求。

這也導致他與導演分歧越來越大。

各種輿論隨著名利一起到來。

人們認為他脾氣大、甚至超越主演的職責架空導演。

成名的代價讓他倍感壓力:「我好像被關在監獄裡,我就像動物園裡的猴子,被大家圍觀。」

對於謠言他坦承:我沒那麼壞,但我也不是什麼聖人。

多重壓力下,他應該也清楚自己的身體狀況,因為他在暈倒前便接連購買了三份高達百萬的人壽保險。

無論真相如何,事實是他離開了,他終於放下了壓力。

正如李小龍生前最喜歡的歌《當我死去》所唱的那樣:

若死時能得平靜,那麼就讓那一刻早些來臨,也許我只有在死時才能得到平靜。


李小龍的一生雖然短暫坎坷,但他卻一直遇到貴人。

詠春拳原本是比較冷門的武術,李小龍成就了葉問的傳奇地位,但葉問對李小龍的武術和思想有很大的影響。

拜師後他廢寢忘食,進步很快,遭到了師兄的嫉妒。

他們認為李小龍沒有資格學習詠春拳,因為他有四分之一的德國血統,不是純正的中國人。

但葉問很喜歡這個勤奮好學的徒弟,經常安排得意弟子給李小龍加餐訓練,一直到他去美國。

葉問很開明,沒有限制和阻止李小龍學習其他拳法。

年僅22歲在美國開了第一間武館,得益於比自己年長的徒弟木村武之,他無私的給李小龍提供了場地,還一直跟隨並協助李小龍。

因為嚴鏡海的引薦,他才能以嘉賓身份驚艷亮相長灘國際空手道錦標賽。

好萊塢髮型師傑伊·西布林將李小龍引薦給了《青蜂俠》的製片人。

《盲人追兇》是好萊塢知名劇作家史達零·施里芬,幫李小龍爭取到的機會。

火遍全球的雙截棍,是菲律賓棍王丹·伊魯山度推薦並教他的。

當然,最重要的貴人,是妻子琳達,從默默無聞開始堅定地陪伴他走到輝煌,是他安心事業的基石。

但正如琳達高中時被教授中國哲學的李小龍吸引一樣,與其說遇到貴人,不如說是李小龍靠個人魅力吸引生命中的過客成為貴人。

他的魅力就是做自己:要做自己,真實的表達自己,並相信自己,不要向外尋找並複製別人的成功。

他一生將武術、做人和哲學結合起來,不受傳統教條束縛,真實的做自己,終成傳奇。

他生命短暫,但精神永存。

做自己,是他教給人們最重要的一課。

作者:錢某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