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的第一個flag:看懂影史經典,做資深影迷

2020-01-07     三聯生活周刊

年關將近,相信很多人早已經訂好了回家過年的火車票或機票。為了迎接新年的到來,中讀也為大家開通了一趟「專列」,只不過,這是一輛穿梭時間的列車,我們的終點站是1895年,也就是電影誕生的時候。

一個多世紀以前,1895年的12月28日,在法國巴黎卡普辛路14號「大咖啡館」的地下室,盧米埃爾兄弟放映了他們拍攝的短片《火車進站》。放映過程中,當看到火車進站,好像要穿過銀幕碾壓過來,竟然有觀眾嚇得起身逃竄。這次放映很快轟動巴黎,傳遍世界,從此宣告了電影的正式誕生。一場持續百年之久的電影熱潮,也就此開始了。

圖片來源 | 電影《火車進站》

電影為我們創造了無數個人生「副本」,觀眾藉由他人的故事重新審視自己,從而得到撫慰,汲取力量。儘管如此,看電影這件事,還是需要學習的。對於不滿足看爆米花電影的人來說,更是如此。

大導演馬丁·斯科塞斯就堅定地認為,電影是關於「美學、情感和精神上的真相」,關於「人的複雜性和他們的矛盾」,是銀幕上的意外造就的藝術,而不是為了快速消費而生產的完美產品。

的確,在今天的電影市場,為觀眾和粉絲「量身定做」的影片越來越多,我們從中越來越難獲得真正的心靈震撼、值得回味的豐富內涵。就算「打卡」完各大榜單評選出的年度佳片,似乎還是覺得缺了點什麼。

毫無疑問,只有展開電影史的百年畫卷,挖掘出這一百多年的光影寶藏,我們才能窺見電影的真正奧秘。

圖片來源 | 電影《驚魂記》

然而大部分看過老電影的人都知道,昏昏欲睡和不明所以,是最常見的觀影「收穫」。可見,欣賞電影的能力並非與生俱來。

經典何以成為經典,爛片何以成為爛片,讓人似懂非懂的藝術電影到底好在哪裡,當下的熱門佳片在向哪些經典致敬,這些都要放到百年影史的脈絡中才可以明晰。因此,學會看電影,要從了解電影史開始。

作為一門大眾藝術,電影的誕生、發展和流變,離不開當時的歷史背景,它的興衰起伏與各個國家和地區的政治變遷、社會運動、意識形態和文化思潮難解難分。

在這一百多年的電影史中,不同年代、不同地域的電影人不斷探索著電影藝術的各種可能性,掀起了一次又一次的電影運動,為這門年輕的藝術添磚加瓦,並為現代人構築了一個重要的精神家園。

電影《東京物語》,日本,1953年

不僅如此,在電影史的波瀾壯闊中,還有無數閃光的經典片段,這裡有電影發明家們的瘋狂實驗、有影史經典台前幕後的軼事、也有天才導演和明星們的傳奇......

為此,中讀經過精心籌劃,終於在2020年初推出了這門《電影正傳》精品課。我們邀請到十一位權威的電影學者,他們將按照時間線索,為我們講述世界電影史上的十大「高光時刻」,每個時刻分別代表一次影響深遠的電影運動或時期。在這門課里,你會了解整個電影史的脈絡,還有貫穿其間的經典影片和電影大師。

在電影之外,你還將收穫對二十世紀風雲變幻、高潮迭起的深刻認知,並領悟電影背後各國、各地的文化譜系。

掃描二維碼購買課程

點擊試聽《電影正傳發刊詞》

課程亮點

01

11個不同角度的深入解讀

我們邀請到的十一位主講人,每一位都是權威的電影學者,有北京大學教授、著名學者戴錦華,也有北京電影學院副教授、《阿拉姜色》的監製杜慶春,確保給到每一位電影愛好者豐富、有滋有味的課程體驗。

讓一個人扛起講述電影史的大旗實在太難,更難避免角度單一的局限性。而這門課有11位權威的電影學者,他們各有專攻,將會分別為我們講述自己最感興趣、最熟悉的那個領域,讓我們一次性擁有多種解讀視角。

02

構建靠譜的電影知識體系

這門課不但會讓我們了解電影誕生、完善的全過程,還將帶我們深入了解電影理論、拍攝手法背後的故事,蒙太奇、達達主義等陌生晦澀的名詞,從此都不在話下。

03

見證風雲變幻、高潮迭起的20世紀歷史

通過十次重大的電影運動或時期,我們將把握到這一百多年來世界各國、各地的重大歷史變遷,觸碰到電影銀幕背後的大眾心理與精英思想。

課程中還有精美的電影知識卡片

04

結識世界各國的電影大師、經典影片

法國、義大利、英國、美國、德國、蘇聯、日本、韓國......我們將結識來自世界各國的著名電影大師和經典影片。

不管是格里菲斯、德西卡、黑澤明這樣的電影大師,還是《公民凱恩》《雨中曲》《偷自行車的人》等劃時代的經典影片,我們都能一次性收入囊中。

除此之外,再小眾、晦澀的實驗電影,譬如《一條安達魯狗》《再見語言》等等,我們也能通過這門課get到它們的魅力。

05

成為一個有主見的資深影迷

11位學院派大咖的親自錘鍊、以及深厚的影史知識饋贈,將會提高我們的閱片水準,讓我們成為一個心中有主見、不被水軍牽著走的資深影迷。

(向上滑動查看詳細的課程章節內容

首先,在總序裡面,著名學者戴錦華會為我們梳理作為影迷最不可錯過的電影史大事件,把我們的眼界「立」起來。

接下來就是這百年以來的十大電影運動或時期:

1、默片時代

無聲電影時期作為電影藝術的「童真年代」,似乎必然與「稚嫩」、「粗陋」等詞彙聯繫起來,大多數人印象中的默片,更是與誇張、生硬這樣的評價語分不開了。

但實際上,我們現在知道的很多電影語言,大都在無聲電影時期就已經建立了,今天的很多電影創作也仍在不斷從中汲取靈感。

《月球旅行記》| 卓別林 | 基頓

來自中國電影資料館的研究員李迅,將會為我們深度揭秘無聲電影時期這個偉大的開端。

2、歐洲先鋒派電影運動

看懂了這場運動,那些「高深莫測」的藝術片,對你來說都不會再是難事了。

1920年代發生於歐洲的這場運動,匯聚的全是精英級別的藝術家。你聽說過的現代派的藝術家們,諸如超現實主義、抽象派、表現主義等等,都將目光投注到電影上,開始盡己所能地探討、挖掘電影視覺表現的潛⼒。

與此同時,蘇聯的蒙太奇學派發現,鏡頭與鏡頭之間的組接才是決定畫面意義的關鍵因素,《戰艦波將金號》的「敖德薩階梯」段落由此成為蒙太奇剪輯的教科書。

《一條安達魯狗》|《大都會》|《戰艦波將金號》

在這一講,北京大學藝術學院教授李洋(大旗虎皮),將為我們講解歐洲先鋒派和蘇聯蒙太奇學派,介紹這些藝術家探索電影語言的一系列大膽實驗。

3、經典好萊塢時期

相比其他藝術形式,電影的創作可謂是最昂貴的,因此電影的興盛依賴從生產到消費整個產業鏈條的支持。

1930年代,進入好萊塢大片廠的黃金時期,八大製片廠幾乎壟斷了整個電影業。在這一時期,製片人一手遮天,電影明星們風光無兩,聲音的引入讓電影的呈現有了更多可能。

《卡薩布蘭卡》|《雨中曲》|《公民凱恩》

這一講,北京電影學院教授郝建將帶我們走近經典好萊塢時期,為我們剖析愛情片、歌舞片、西部片、強盜片等經典類型片吸引人的秘密,以及其中不可錯過的經典之作。

4、英國記錄電影運動

1924年,一位英國青年前往美國求學,求學期間他開始研究媒介對於大眾的教育作用。他認為,好萊塢故事片缺乏對當下社會的嚴肅思考,而蘇聯電影則力圖在思想上影響觀眾。在《太陽報》發表的影評中,他第一次在英語世界使用了「紀錄片」這個詞,並將其定義為「對現實世界的創造性解釋」。這位青年後來成為英國紀錄電影運動的領軍人約翰·格里爾遜。

在這一講,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教授梁君健,將為我們講述這場對紀錄片產生巨大影響的英國紀錄電影運動

5、義大利新現實主義

1942年到1960年,世界電影舞台上出現了一道獨特的風景——義大利新現實主義帶著「把攝影機扛到大街上」的美學口號出場,雖然電影作品數量不多,票房慘敗,這場運動卻對世界電影影響深遠,建立了自己獨特的電影美學。

《偷自行車的人》|《羅馬,不設防的城市》|《戰火》

義大利新現實主義的「現實」還是一個特別宏大的概念,它既是真實生活,也是我們的內心情感和思想的外化。這一講中,北京電影學院文學系教授潘若簡將為我們講述,在義大利新現實主義中,何為電影創作的「新」,何為更廣闊意義上的「現實」。

6、法國新浪潮

迷茫、痛苦、對未來一無所知......如果你曾經有過這樣的經歷,那麼法國的新浪潮運動,將會為你帶來極大的共鳴。

法國電影界在1959年到1960年期間,發行的《四百擊》《精疲力盡》等幾部影片,引發了「新浪潮」的最初衝擊。這些影片背後的新銳導演,以一己之力反抗常規的電影工業,奉行個人化的「作者策略」,影響極其深遠。

《四百擊》|《精疲力盡》|《廣島之戀》

在這一講,中央戲劇學院電影電視系教授徐楓帶我們追溯這場具有世界影響的電影運動,深入解構「新浪潮」。

7、新德國電影運動

1962年,26位來自慕尼黑的德國青年導演,在第八屆奧伯豪森國際短片電影節如是宣布,就此拉開了新德國電影運動的序幕,這是世界電影史上最引人注目的篇章之一,從六十年代至八十年代期間,湧現出了多位突破傳統,極具個人特色的著名導演。

文德斯 | 法斯賓德 | 施隆多夫

來自北京師範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的教授王宜文,將在這一講中對他們逐一介紹,同時他也會帶領我們思考這樣一個問題:作為兩次世界大戰策源地的德國,它的電影該如何表現歷史?

8、新好萊塢時期

到了1960年代末,美國好萊塢商業片製作衰退,法國新浪潮帶來了全新的電影美學,加上電視搶走一大批觀眾,大製片廠陷入了二戰以來的最低谷。

與此同時,美國國內社會喧鬧不安,青年人反主流、反傳統情緒高漲,新一代導演開始嶄露頭角,以《畢業生》、《邦妮與克萊德》為代表的影片開始再次吸引年輕觀眾。這些電影人繼承了傳統好萊塢工業化的生產方式,又借鑑了歐洲藝術電影的表現形式,飽含著對當時社會的反省,使類型電影重新煥發生機。

《畢業生》|《邦妮與克萊德》|《飛越瘋人院》

北京電影學院文學系副教授杜慶春,將在這一講帶我們走近生機勃勃的新好萊塢時期。

9、戰後的日本電影

戰後的日本電影,連續在威尼斯、柏林和坎城國際電影節上斬獲大獎,使得日本電影第一次登上國際影壇的舞台,在1950年代迎來了自己的第二個黃金時代。

事實上,從50年代末到整個60年代,戰後日本電影在電視及社會變革的衝擊下開始停滯,甚至出現頹勢,但在世界電影新浪潮的影響下出現了一批新導演,這些導演對新的類型片的探索使日本電影獲得了重要的國際性影響。

黑澤明 | 小津安二郎 | 大島渚

在這一講中,中國電影資料館研究員李一鳴將帶我們體驗這一時期的日本電影美學。

10、新世紀的韓國電影

在即將步入新世紀的時候,韓國電影一枝獨秀,在東方崛起。

雖然好萊塢電影在20世紀90年代中後期仍然強勢占據著韓國電影市場,但1999年,一部韓式大片的出現,成為韓國電影異軍突起的拐點。這部影片就是《生死諜變》,它以六百四十多萬的觀影人次打破了《鐵達尼號》之前創下的歷史紀錄。

《生死諜變》|《殺人回憶》|《老男孩》

此後,一系列韓國本土大片和大導演奔涌而現,締造了韓國電影票房和藝術兩相崛起的神話。在這一講中,中國傳媒大學戲劇影視學院副教授范小青將會為我們深度剖析,這頓豐盛的「韓式電影大餐」究竟是如何烹制而成的。

電影史雖然只有短短百年,但其中的豐富燦爛遠遠超出觀眾的想像,當中或深刻、或藝術、或艱澀、或溫情的經典影片,更是多得數不過來。

面對這樣的盛宴,「假裝看過」是很多影迷最後的倔強。

這次,我們邀請到國內電影史研究領域最權威的學者,相信有他們的專業導覽,大家將不再錯過百年影史沿途最精彩的風景,從此不再「假裝看過」。接下來,歡迎進入我們的《電影正傳》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RGv6fW8BMH2_cNUg_cET.html



















野生動物世界

2020-04-15

唐茶穿越指南

2020-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