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文幹事件:李世民和李建成由暗自較勁,到公開決裂的轉折點

2020-09-21     老衲侃春秋

原標題:楊文幹事件:李世民和李建成由暗自較勁,到公開決裂的轉折點

公元624年(武德七年)六月, 這年的酷夏特別炎熱,李淵到長安以北的宜君縣仁智宮避暑,臨走時交待讓太子李建成留守京師,李世民、李元吉則跟隨他來到仁智宮。

一日,忽然有人密報,說太子李建成暗通慶州都督(甘肅慶陽)楊文干,正籌集軍械謀反。

謀反?這還了得!李淵當時驚出一身冷汗來。

為何李淵這麼緊張?因為自古就有「帥不離位」一說。

雖然自己是皇帝,但是已經離宮避暑,古來許多宮廷政變都是趁皇帝朝堂時候發生的,李淵聞聽豈能不緊張?

李淵立刻傳旨,召李建成往仁智宮見駕。

李淵此時心裡怎麼想的,別人不得而知。但至少有這麼一層考慮——不管事情真假,先把李建成控制起來再說。

聖旨傳達後,李建成可慌亂了神兒。

此時他有兩個選擇——據城起兵,或者是孤身請罪。

李建成選擇了後者。

等李建成來後,在皇帝的嚴厲責問下,李建成進行了澄清。

等他說完事情的原委後,李淵還盛怒難平,於是把李建成拘押起來,只供給粗食。

楊文干那邊還得管呀。李淵於是派司農卿宇文穎前去宣旨,誰知道宇文穎去後,不但沒有帶回來楊文干,還傳出楊文干造反的消息,而且宇文穎本人也裹到了裡頭。

這一下李淵的肺都氣炸了,決定出兵征剿。

派誰去呢?身邊能征善戰的,除了李世民,誰還能勝任這份差事?為了能給李世民鼓勁,李淵忘了「君無戲言」這個古訓,他許諾說,如果李世民得勝還朝,他就廢了太子,改立李世民。

父皇這是第二次提這個建議了。當初在晉陽起兵時,李淵曾向李世民許諾過:

「若事成,則天下皆汝所致,當以汝為太子。」(《資治通鑑》)

可是天下打下來,唐朝建立之後,父皇再也不提此事了。

那時候父皇只是個唐國公,說話不算數;現在可是皇帝了,金口玉言,應該靠譜了。

所以,李世民得到這麼一個鼓勵,一點都沒有猶豫,滿懷信心的率兵就出征了。

大軍浩浩蕩蕩向慶州出發,可是李世民的大軍還沒到,楊文干那裡已經亂成一團了——楊文乾的部下殺死了他,將他的首級獻給李世民——這下倒不用李世民再費周折了。

叛亂就這樣被平息了。

可是令李世民大感意外的,是父皇不但沒有履行當初的承諾,還把出現「楊文幹事件」的罪過,算到了李建成和李世民的頭上,認為是他們兄弟不睦,才引發這一事件的。

於是各打五十大板,將太子府的王珪、韋挺,還有秦王府的曹參軍杜淹等人,一同給流放了。

李世民沒想到事情會是這個結果,但是也沒有辦法,只有逆來順受了。

以上是 「楊文幹事件」事情的大致經過。

由於史書對此次事件交待的不夠詳細,疑點很多,所以關於這件事情,就成了一個歷史之謎。

第一個疑問就是李建成到底有沒有謀反之心?

這種跡象看來,並沒有這個想法。為何說麼說?

因為他本身就是皇太子,用不著去冒那個險。此時他最好的選擇就是等待、等待、再等待。

等到父皇歸天的那一天,他就可以名正言順的登基上位了。

對父皇是這樣,對弟弟李世民就不一樣了。

李世民由於戰功卓著,風頭狠勁。所以自己現在要做的,主要是限制李世民的勢力,對他進行壓制。

這次趁父皇出皇宮避暑,自己代理國政期間,讓自己部下給楊文干送一副精緻的盔甲以示恩寵,然後讓他在慶州挑選一些素質較高、驍勇的猛士做自己的侍衛,以加強東宮力量,來和秦王抗衡。

所以父皇召他詢問,他可以實話實說,雖然會遭到責罰,但肯定沒有性命之憂。

楊文干謀反是否早有預謀?這個也遭到了否定。

楊文干造反之後,僅僅過了幾天就被屬下給幹掉了,這足以說明他的叛亂是倉促間發動的,如果是蓄謀已久的話,絕不可能出現這種結果!

作為太子的心腹,偶爾被太子賞賜一套鎧甲,似乎是很正常的人情來往,並不構成大罪。

有人認為這是李世民故意設計的,是為了陷害李建成。宇文穎本來就是李世民的人,他去了以後逼反了楊文干。

但是這種解釋也有問題,因為宇文穎隨著楊文干叛亂之後,被李世民抓住以後給殺了,有人猜測這是殺人滅口。

其實仔細一分析,這種可能性幾乎沒有。

如果宇文穎和李世民一黨,當時的李世民不可能做出滅口之事,不是他不敢,而是沒法做。為何?

當時的形勢李建成是東宮太子,正宗的未來接班人。所以無論在那方面來說,都要壓李世民一頭。

李世民這邊有什麼?除了戰功之外,就是跟隨他南征北戰的文臣武將了。

現在李世民正是用人之際,他如果做出這種腌臢之事,那跟他的那些人是會寒心的,他們以後也不會那樣義無反顧的死保李世民了。

現在要說此事件的關鍵人物宇文穎了。他沒去時楊文干還沒想到造反,他一去三言兩語就使得楊文干造反了。

那麼他到底給楊文干說了什麼?這個史書上交待不詳細,只是說「以情告之」(《資治通鑑》)。也就是說把自己了解的實際情況告訴了楊文干。

宇文穎和李元吉關係密切,本來就是李元吉的人,李元吉雖然此時已經和李建成走到了一起,但是時間不久。他們這個聯盟還不夠緊密。

所以最大的可能是宇文穎聽說了有人告太子謀反,但對內情並不十分了解。

李淵的初心就是有人密告之事讓楊文干來了和李建成對質。

但由於李淵沒有明說,被宇文穎理解成皇上要捉拿楊文干,所以把危險情況告訴了楊文干,楊文干聽後心中害怕,這才匆忙走上造反之路。

所以說,是不了解內情的宇文穎逼反了楊文干。

李淵其實也是江湖老油條了,也不是吃乾飯的。當初發火是一時激憤,冷靜下來一考慮,馬上就想通了——原來就是自己的兒子在那裡爭權奪利,並不是針對他這個父皇。

所以,最後下了這麼一道旨意:

「惟責以兄弟不睦,歸罪於太子中允王珪、左衛率韋挺、天策兵曹參軍杜淹」。(《資治通鑑》)

也就是說,只處理了他們的幾個手下,給予警示,其餘就不深究了——也就是明確告訴李建成李世民哥倆,以後誰也別再破壞兄弟團結了,否則,哼哼……

從此以後,太子還做太子,秦王還做秦王。

結語:

「楊文干」事件再往深里探討它的起因已經沒有意義了,大家記住結果就是了,此事件以後,李世民和李建成、李元吉之間,從此公開破裂了。

李建成在李元吉的慫恿下幾次暗害李世民不成,最後一次想要徹底解決李世民時,讓李世民先動了手,最後爆發了「玄武門事變」,李世民剷除了李建成、李元吉,以及他們的同黨,將皇權緊緊的攥在手中。

以後的歷史就是由李世民來書寫了。

參考資料:《新唐書》宋·歐陽修 《資治通鑑》宋·司馬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R93ssHQBURTf-Dn5cLii.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