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里木油田的採氣人:堅守「死亡之海」,沒時間感受荒涼

2019-11-15     和田在線

2019年10月26日,新疆塔里木盆地,天山南麓,物探工人要通過繩索才能爬到山腰作業。

塔里木環境異常惡劣,在以往的施工中,王中傑和隊員們探路時,一群人掉進了結冰的水庫。還有隊員掉進了刀片山的石縫裡。有一次突遇山體滑坡,道路中斷,4名隊員被困山頂,他們把僅剩的幾包香煙點著,連同隨身的挎包也燒了取暖,等待救援。還有一名隊員在沙漠迷路,因為沒有信號,人被發現時已經脫水。

「地球物理勘探就是在地表上打井,井底放置炸藥,利用炸藥人為製造地震,地震波傳到地下再反射上來,繪製出地下地質構造,分析岩層成油條件,就像給地球做CT一樣。」王中傑介紹說,物探是用最原始的方式,干最高科技的活。

王中傑和他的隊員們已經在山裡待了四個多月,早晨7點出門,下午5點下山,「最遠的地方,下山要走三個半小時。」他們在幾十公里外的小鎮上租了民房,午飯是自帶的干饢,趕上雨雪封山,只能住在山裡臨時搭建的帳篷里。

23年來,王中傑參與的二維物探項目26個,達到8854公里,比北京到庫爾勒一個來回還要長;參與的三維物探項目21個,達到7736平方公里,面積相當於兩個半北京。王中傑所在的2100隊為「西氣東輸」第一氣田克拉2氣田承擔了塔里木盆地第一塊山地三維物探,他們提供的精確地震數據為後續勘探提供了有力幫助,被稱為「山地三維第一旅」。

鑽探:哪裡有石油哪裡就是我的家

姓名:周健 職務:塔里木油田勘探事業部庫車勘探項目部主任

2019年10月29日,塔中,夜幕下正在運轉的抽油機。

高溫浮塵、風沙肆虐,鋪天蓋地像堵沙牆的沙暴說來就來,一望無際的沙漠,連挪栽的榆樹、柳樹都死了,陳新偉所在的塔中,無疑是最艱苦的地方。第一次踏進塔中,別人用荒涼寂寞來形容,但陳新偉並沒覺得,「你是來幹事情的,每天忙個不停,哪有時間去感受荒涼。」

這裡是塔克拉瑪干沙漠,中國最大、世界第二大流動性沙漠,號稱「死亡之海」「生命禁區」。塔中,則位於塔克拉瑪干沙漠腹地。

這裡流傳的一個故事是,有一年塔中一個承包商單位來了20個剛畢業的大學生,第二天走了19個,剩下的唯一一個是睡過頭了。陳新偉一待就是22年,是堅守沙漠腹地時間最久的石油人。

1997年,陳新偉帶隊到塔中建設120萬方天然氣處理裝置,第一次踏進沙漠腹地,就創下兩個全國之最,「一是這套處理裝置屬當年全國自動化程度最高,要求極嚴,要一次建成投產難上加難;二是塔中油田屬於勘探開發初期,地處沙漠腹地,補給全靠500公里之外的庫爾勒基地,全國最苦。」

不過陳新偉並不覺得苦,「那時候看到一個進口的自控閥門都覺得新鮮,一心撲在設備上。」

陳新偉還記得,2000年春節前夕天然氣處理裝置的製冷壓縮機出現嚴重故障需要重新購置更換,否則處理的天然氣不合格會嚴重影響下游用戶和老百姓用氣的質量,他就在塔中過春節。大年初一,新設備剛到,他和同事就急不可耐地跳進了車裡。

天然氣處理同樣與危險相伴。2003年大年初一晚上8點多,大家正在吃年飯,120萬方裝置主控室緊急報告:空冷器管束髮生嚴重刺漏。

陳新偉火速趕到現場搶險,危機之中他脫下工服撲滅了一名搶險人員身上的火,指揮搶險隊對周邊儲存油氣的容器、管線進行噴淋降溫,避免次生險情發生。

這次意外發生後,塔中的安全管理水平逐漸邁向標準化安全管理。「以前管線漏了,就根據經驗清油,挖坑,焊接管線,甚至還有員工在坑邊抽著煙參與搶險,因為那時大家認為油里扔個煙頭都不會著火。推行安全標準化之後,必須拉警戒線,清理易燃易爆物,清除火源,氣體檢測合格才能施工,同時周邊專人消防監護、監督,觀察風向標。」陳新偉說。

「只有荒涼的沙漠,沒有荒涼的人生」,這是塔里木油田沙漠石油工人的格言。陳新偉對這句格言的解釋是,「選擇石油、選擇天然氣,就是選擇了荒涼,你為了幹事創業,荒涼就一閃而過,你如果混日子,在城市也覺得荒涼。我站立的這個地方,幾天後上海市民就會用上我輸送的天然氣,這是一件多麼有意思的事情。」

集輸:一個人,一口井,一座城

姓名:盧慶慶 職務:克拉油氣開發部克拉處理站黨支部書記

2019年10月26日,新疆塔里木油田,克拉2氣田克拉2-7井全景。

2004年6月,剛畢業兩年的盧慶慶主動申請參加西氣東輸主力氣田——克拉2氣田處理站的建設。克拉2氣田所在區域周邊全是褐紅色山體,它們歷經風蝕,形態各異,被當地人稱為「魔鬼城」。初來時他忍受不了這裡荒涼,就靠各類書籍來打發時間,最喜歡的就是天文、物理、數學相關的科普書籍。

「魔鬼城」之下,是西氣東輸的主力氣源地。克拉2氣田探明天然氣地質儲量2800多億立方米,成為我國最大的整裝天然氣田,直接促成了西氣東輸工程的實施。

克拉處理站的作用,就是把周圍氣井的天然氣集中凈化處理。目前日處理天然氣1800多萬立方米,可供5400萬人口一天的生活用氣量,而高峰期處理量更是每天都超過了3000萬立方米。

盧慶慶覺得自己最開心的是解決切實的生產問題,「就跟做數學題一樣,別人解決不了的問題,你能解決。」

克拉的冬天最低氣溫達到零下30多攝氏度。管道凍堵,是天然氣處理站面臨的最大問題。電伴熱是一種解決管道和容器保溫和防凍方案,因為電伴熱老化或者失效的原因,會造成電伴熱部分發熱量不夠或者不發熱的現象,工人只能人工檢查電伴熱,摘了手套用手摸,高處還要爬上爬下。克拉處理站共有1293條管線,工作量巨大。

為了解決這一難題,盧慶慶將靠溫差自發電的半導體接到電伴熱上,發光二極體置於電伴熱保溫層外,巡檢人員看到二極體亮就能判斷電伴熱在正常工作,經過改造後,還能直接顯示電伴熱的溫度。

今年2月份,這項發明被授予了國家專利。

盧慶慶喜愛發明創造,每年都有四五個專利,至今已獲得20多個國家專利,使他成為塔里木油田天然氣處理的技術創新模範。

盧慶慶介紹,克拉2氣田目前有19口生產井,負責巡檢和維護的工作人員16人,單井日產天然氣110萬立方米,以每戶家庭日用天然氣一立方米算,平均一個人管理一口井,一口井的採氣量可供一座300萬人口的城市家庭天然氣使用。「少人高效,實現一個人、一口井、一座城。」

文 | 新京報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R6tabm4BMH2_cNUgkZ_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