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手讓孩子走自己的人生,給孩子試錯的機會

2020-02-15     爸媽精讀

作者:文娟(爸媽進化論主筆)

新冠肺炎不出門的第23天,刷朋友圈看到高中同學小靜說:今天又是無數個想和媽媽解除母女關係的一天。

我私聊了她,她給我回復了一個無奈的表情,並告訴我說她快被媽媽的控制欲逼瘋了。

之前還能找藉口去閨蜜家躲躲,現在不能出門,不能逃離,她不知道接下來的日子該怎麼過。

可笑嗎?我都22歲了,我媽還逼著我早上吃個煮雞蛋,煎的都不行,煮的最有營養。

我追部言情劇,我媽就說我虛度時光,硬讓我看點和工作相關的書充充電。

每天早7點準時叫我起床,晚上10點必須躺在床上睡覺。

我想去廁所躲躲清靜,她都會看著表,時間到了就敲門,提醒我該出來了。

小靜的情況我是知道的,她媽控制欲爆棚,從小被逼著每天喝牛奶,每天吃青菜。上學了被安排上什麼興趣班。

她自己幹什麼事她媽都認為不對,然後用過來人的口吻對她的一切進行說教。

理由永遠都是「你是我生的,我能害你不成?我吃過的鹽比你吃過的飯都多。」

她用一地雞毛來形容自己的生活。

小靜的媽媽幾乎集結了有控制欲媽媽的所有特點,她們將愛等同於占有,病態地控制著孩子的一切,毀了孩子卻不自知。

這種愛,讓孩子想要逃離。

心理學上有一個名詞叫「高壓型控制」,父母常常打著愛的名義,來試圖操控和支配自己的孩子。孩子通常被認為是父母的私有財產。

然而愛孩子,從來都不是控制他,逼著他成為自己想要的模樣。


01

有一種傷害叫為你好

遊戲《無心人生》就將父母與子女之間的矛盾具象化。

父母一直打著為女兒好之名管控她,制約她的思想,床單枕套被子要什麼花色都是媽媽決定,穿什麼衣服由媽媽買,即便不喜歡媽媽買的連衣裙,也被壓著換上。

把她打造成了一個在父母面前乖巧的洋娃娃,卻從來沒有想過女兒到底想要什麼。

女兒喜歡架子鼓,媽媽偏要讓她學鋼琴,她鬧了幾次,媽媽卻說:「鋼琴貴還是架子鼓貴你不知道嗎?給你好的你還不要?當初是你要學樂器的。」

覺得自己盡職盡責的媽媽每周都會檢查女兒的東西,以確定她沒有走上歪門邪道。

看到女兒的手機里只有讀書筆記,經典鋼琴曲,微信里為數不多的聊天記錄都是在和同學討論難題,找不到一丁點遊戲的影子,媽媽才會放心。

就連大學填報志願,也被媽媽強制著按照自己的意願填,並反鎖了臥室的門,讓女兒一個人在裡邊反省。

媽媽替她做的任何一個決定,都會說那句:「我是為你好啊。」

女兒的話很戳心:「我想為自己活著,或者為我自己死。」

最終孩子走向了滅亡,整理遺物時,媽媽在墊子和床板的夾縫中,找到了那件被劃得破破爛爛的連衣裙。

父母總是喜歡打著為你好的旗號,去干預孩子的生活,並將這三個字變成了說服他聽話的最好藉口。

從媽媽對孩子說起那句「為你好」時,孩子開始收起自己的心思,自己的愛好,自己的想法,一切按照媽媽規劃的人生按部就班走下去。

不反駁,不爭取,無所謂,像一個提線木偶一樣。

這樣的孩子不會快樂,沒有自由,一生沉重。

亦或者,在媽媽監控一樣的生活下,孩子終有一天爆發了,想逃離媽媽的掌控,逃離這個家。

他可能再也不想回來,再也不想見到父母。

無論哪種人生,都對孩子的一生影響巨大。

不可否認,許多父母都想把最好的一切給孩子,將孩子塑造成一個自己心目中最完美的人,讓孩子按照自己設定的路線一路前行,但父母卻忘記了自己根本不是木匠,也忘了問一下孩子願不願意這樣被打造。


02

原生家庭的控制欲讓孩子複製下去

電影《囧媽》中,年過四十的伊萬要和母親在通往莫斯科的火車上共同度過六天六夜,伊萬在車廂里見到媽媽時,表達了非常強烈的抗拒。

之所以一點都不想和母親同處一個空間,是因為母親很強烈的控制欲。

一直以來,媽媽都事無巨細地操心著他的一切,比如用什麼樣的工作助理、吃飯吃什麼、幾點該喝水、喝水必須喝多少量、膀胱什麼時候該排水了……

甚至連兒子和妻子的感情生活也要干預。

伊萬對媽媽的一番話讓人印象深刻:在你的心裏面住著一個幻想出來的兒子,他應該吃幾塊紅燒肉,臉上的肉是橫著長還是豎著長,什麼時候要孩子,你全部都設定好了,可是,我並不是那個你想像中的兒子。

然而悲劇的是,用了幾十年時間苦苦掙扎想要喘一口氣,討厭媽媽控制欲的伊萬,卻成為了媽媽那樣的人。

他偏執暴躁愛咆哮,試圖控制妻子和孩子。

當他把修好的檯燈拿給妻子張璐時,張璐的話跟他之前對母親的話如出一轍:

你心裡長了一個幻想的老婆,她應該喜歡什麼、討厭什麼、該怎麼說話,你全都設定好了。

你為什麼要鍥而不捨的改造我呢?

都這麼多年了,難道你沒有意識到,我不是你想的那個人嗎?

是不是特別諷刺?但這卻是無數個控制欲家庭的縮影。

在父母的控制欲下成長,孩子也會認為愛就是一種控制,從而把軌跡複製下去。

因為這個控制,已經深深印在了孩子的骨肉里。

英國戲劇家毛姆的小說《風箏》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

男主角赫伯特有一個控制欲極強的母親,大到選專業和職業,小到穿衣和吃飯,母親都要安排清楚,一一規範。

一家人唯一的樂趣就是每周六去公共綠地放風箏,這時的赫伯特才覺得自己是放鬆的,自由的。

和妻子貝文結婚後,貝文不想讓赫伯特玩風箏,覺得這個行為很幼稚。但赫伯特卻說:「我才不管你怎麼覺得,我就是喜歡,就算你再不喜歡,你也得忍著。」

潛移默化中,他開始試圖控制妻子,讓貝文認同他的愛好。

這種行為,與曾經母親對他的方式多麼相似。

結果是貝文在忍無可忍中砸毀了他的風箏,赫伯特氣憤地與她分手。並且恨妻子恨到寧願選擇坐牢也不想支付一分錢的贍養費。

心理學博士蘇珊福沃德在《情感勒索》中表示:情感勒索者,會利用恐懼感、責任感和罪惡感,控制著你,雙方一起被困在惡性循環之中。

所以,控制欲也許就在不知不覺中讓孩子傳承下去,變成了曾經自己最憎恨的模樣。


03

信任和尊重是孩子最大的底氣

節目《少年說》中張起玥吐槽媽媽:媽媽總喜歡翻看我的聊天記錄,每天都要檢查我的手機,還限制我的交友自由。

在她媽媽看來,對學習沒有幫助的朋友不能交,跟學習無關的話不能聊。

當她提出想要有自己的空間時,媽媽想也沒想就拒絕了,初高中都別想。

女兒一臉尷尬,看不下去的陳銘來到台前,向媽媽說出了這種教育方式的代價。

「也許孩子會在回家前把記錄刪乾淨,在非常遵從你的這段時期過去後,一旦孩子逆反期到來,可能會把母女之間的距離越推越遠。」

在媽媽的震驚中,陳銘表示:自由的本質是彼此尊重和信任。

媽媽也反思了自己的教育方式,向女兒承諾會適當給她空間。

父母陪伴孩子經歷人生的每一個階段,但最好的愛是放手讓孩子走自己的人生,讓他有試錯的機會。

在他自己感受和領悟這個世界後,才會有能力去分辨好壞,去處理問題,解決困難,從而更好地面對這個世界。

熱播劇《下一站是幸福》中,賀繁星32歲還在追求真愛,對待感情十分堅定,從不會因為別人的看法而改變。

也從不委屈自己,生活品質特別讓人羨慕。

賀繁星之所以優秀又熱愛生活,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她有一對開明的父母。父母從不給她壓力,永遠站在她這一邊,並給予她最大的支持。

媽媽會對她說:「即便全世界與你為敵,媽媽依然愛你,支持你,永遠站在你這邊,為你搖旗吶喊。」

爸媽永遠支持她的想法,讓賀繁星感受到更多的尊重與愛護,她才會對生活充滿底氣。

信任是最大的尊重,父母的信任傳遞給孩子的永遠是自信和勇氣,讓孩子勇於改變自己,不斷突破。

希望父母能以心換心,用自己的信任贏得孩子的信任,不再以自己固有的觀念讓孩子走自己希望他走的路。

讓孩子在尊重和放手中獲得行走世間最大的底氣,笑對人生,快樂一生。

作者簡介:文娟,富書專欄作者,家有四歲男寶的幼師一枚,願保持一顆童心的自己用文字指引前行的路;本文首發爸媽精讀,版權歸富書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富書2018重磅推出新書《好好生活》

• 圖片源於網絡,版權歸圖片所有者。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R5PTSnABjYh_GJGVb9v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