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熟生活廣場何時開業?能不能多一些「紅豐菜場」?答案來了

2020-01-21     餘杭晨報

農貿市場是市民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場所,合理布局農貿市場有助於改善居民生活品質。歷年來,加快農貿市場建設、保障「菜籃子」安全等問題不僅是百姓的期待,也是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關注的焦點。如何進一步完善農貿市場體系,有效解決配套不平衡不充分和群眾「買菜不稱心」問題,讓市民的「菜籃子」越拎越輕鬆?帶著這些問題,記者採訪了相關部門。

良熟新苑買菜難問題何時解決?

  「兩年前,我們住進了良熟新苑小區,現如今小區周邊一幢幢高樓拔地而起,入住率也越來越高,但附近卻沒有配套的農貿市場,買菜難問題十分突出。」住在附近的居民劉梅芬說。

  劉梅芬的話也正是許多家住在良熟新苑群眾的心聲。其實,不僅是良熟新苑,隨著城市化快速推進,越來越多的村民變居民,住進了良熟新苑這樣的安置小區,舊有的生活方式被改變,而新的生活配套卻仍有待完善,也正因為如此,附近的一站式購物中心良熟生活廣場什麼時候開業成為周邊小區居民最關心的問題。

  農貿市場的入駐和啟用不僅是良熟新苑的居民期盼,也是周邊錦良嘉苑、贊成首府等一公里範圍內小區居民的期盼。走訪中,記者注意到,小區周邊的小型菜場、超市供應的菜品可以滿足居民的日常所需,但要買一些「硬菜」還需要到大的農貿市場。租住在良熟新苑一期的居民凌女士表示,因為房子拆遷,她3年前和家人一起搬來這裡。她說:「我們還是習慣去星橋或中山菜場買菜,選擇餘地大一些。現在小區門口有個菜場說是要開業了,那今後買菜應該方便許多。」

  據了解,為解決周圍居民買菜難的問題,2018年,臨平新城規劃、良熟股份經濟合作社開發建設的良熟生活廣場動工了,經過兩年多時間建設,目前主體已竣工,預計2020年9月開業。該項目總概算為2.53億元,規劃總用地為24.8畝,總建築面積為52477.9平方米。項目共有7層,一層為農貿市場,上面4層根據商業配套將會有餐飲等項目進駐。地下兩層作為公共停車區,配套機動車位399個,非機動車位1405個。良熟生活廣場的啟用將改變傳統農貿市場的管理方式,藉助先進的物聯網技術,實現「智慧購物」。同時也建立了食品安全追溯系統,實現追溯食品來源可溯、去向可查,有效保障了市民購買到安全放心的食品。

良熟生活廣場

臨平新城區塊內,東有新安菜場、西有良熟生活廣場、南有翁梅農貿市場、北有西安農貿市場、中心有芳草地農貿市場。這些農貿市場的建設,解決了新城片區居民買菜「不稱心」等問題。布局一個新的農貿市場要符合哪些條件?帶著這個問題,記者採訪了區商務局相關負責人。他表示,建造農貿市場按照一公里、2至3萬人的範圍來布點,布點時充分考慮當地居民最直接、最迫切的需求。目前全區持證的農貿市場有55家,其中星級農貿市場占比達69.1%。此外還有自發形成的集貿點43處。接下來,我區還將以未來科技城、餘杭經濟技術開發區等區域為重點,合理科學地布局規劃,加快農貿市場的建設進度,力爭在未來3年內新增30家三星級以上的農貿市場。

能不能多一些「紅豐菜場」?

  對於臨平市民來說,「紅豐菜場」算是一個「網紅菜場」,因其菜品新鮮、菜價便宜而備受青睞。紅豐綜合市場位於臨平紅豐路與超峰東路口,是一個早市、夜市交替使用的臨時性綜合市場。紅豐綜合市場自開業運營以來,良好地解決了馬路市場的弊端,並起到了城市化管理「退路入室、還路於民」的要求。

  紅豐綜合市場自2010年開業,至今已運營9年。為控制市場規模,區市場中心自2015年起實行嚴格的經營戶准入制度,實行「只出不進」原則。「這個農貿市場的農產品品種特別多,想買的蔬菜水果在這裡都能買到,而且選擇非常大。比如買蘋果,我甚至可以在一卡車上挑選自己想要的,這種挑選方法其他菜場是沒有的。」市民凌女士說,她現在住在星橋,每周坐762路公交車來紅豐綜合市場兩次。不僅如此,她身邊很多朋友也會約著一起來這裡買菜,尤其到了年關,鴨子都是幾十隻地買回去。

  紅豐綜合市場滿足了很大一部分群體的生活所需,這個最具人間煙火味的菜場,在臨平市民中樹立了很好的口碑,居民希望自己所居住的轄區範圍內也可以增加這樣的農貿市場。政協委員張學俊曾表示,其他鎮街也可以借鑑開設類似的菜場。菜價便宜、品種豐富且新鮮,在今後的布點中,這樣的菜場還會考慮「複製」嗎?帶著這個問題,記者採訪了區商務局相關負責人。他表示,紅豐綜合市場是為了滿足周邊居民的需求的臨時性市場,近幾年,隨著人們生活的改善、消費習慣的變化、城市環境的美化和文明程度的提高,居民對農貿市場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在今後的布局中,像紅豐綜合市場這樣的模式將不再適合。目前布點的農貿市場已經向多功能市場方向發展,今後也是一樣,會根據群眾所需入駐項目,讓農貿市場不再是單一的,更多的目的是便民。

「菜籃子」的安全如何保證?

  「我們購買的蔬菜是哪裡來的?」「是否經過農產品質量檢驗?」隨著居民收入水平不斷提高,對「菜籃子」提出了更高要求,那就是要吃精吃鮮吃好。

  帶著群眾關注的焦點問題,記者在走訪城區中山、邱山、廟東等菜場時注意到,各大菜場入口處都設有食品安全檢測室,可以開展農藥殘留、二氧化硫等多個項目定性檢測,檢測員會根據不同食品的特點,針對可能存在的問題檢測相應的項目。比如,蔬菜主要檢測農藥殘留,水產品檢測綠黴素。市場監管局市場合同監管科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為保障民眾菜籃子安全,餘杭區持證的55家農貿市場中,均配有快檢室,方便老百姓自查,也打消了大家的後顧之憂。

  「只要用手機掃一掃碼,不僅能支付,還能在支付信息中讀取產品的溯源信息,買菜方便的同時,也讓我更加有安全感了。」採訪中,一直在中山農貿市場買菜的韓女士這樣說到。韓女士所能查到的產品溯源信息,其實是去年我區食安委推出的「融食安」食品安全治理平台,該平台代替了以往紙質索票模式,建立一碼貫穿農田到餐桌,全程電子追溯、全程智慧監管的現代食品安全治理體系。除此以外,市場監管局還邀請市民代表和志願者監督管理員進商超對重點食品進行現場「你點我檢」,後續對選定的品類進行監督抽檢。去年以來,已組織開展春節等重點節日食品專項「你點我檢」活動8次,共計抽檢各類食品107批次,合格率100%。

  採訪中,記者還了解到,為了確保老百姓舌尖上的安全,區農業農村局將我區非規模經營主體納入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領域,並建立了餘杭區食用農產品生產經營主體信息卡,有了這張信息卡,只要用手機掃下二維碼,就可追溯農產品從「出生」到送上餐桌的全過程。憑藉這張電子信息卡,我區實現成千上萬戶非規模農產品生產經營主體的動態管理,並將農藥實名購買、農產品檢測、監督抽檢、日常巡查、收購交易、市場准入、合格證出具等關鍵環節串聯起來。為此,餘杭人的「菜籃子」又多了一層安全網。

  近年來區委區政府高度重視農貿市場建設。據了解,此次農貿市場項目作為2020年區政府民生實事候選項目,將在今天上午區十五屆人大四次會議第三次全會上投票表決。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R34DyW8B3uTiws8Kk15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