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麥穗小魚
題記:
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提到:「等價交換,是商品價值等量交換的原則」,這在市場經濟中體現的尤為明顯。
動漫電影《鋼之鍊金術師》片首說到:「沒有犧牲就沒有獲得,想得到什麼就必須付出同等的代價。」這是人際相處遵循的法則。
當下,人們都在處心積慮地聚集自己的人脈資源。
殊不知,能過事兒的才叫人脈,不能過事兒的只能叫認識。
孔子說:「不患人之莫知己,求為可知也。」
意思是:不怕人們不認識我,怕的是自己身上沒有值得他們結識的價值。人們更願意結識那些在某些方面可以給自己提供幫助的人,一個人越有獨特的技能、明顯的標籤,強大的光環越容易交到朋友。
所以,人脈的本質是等價交換!說得粗俗點就是相互「利用」!
某日,突然遇到一件棘手的事,思來想去,好像之前打過交道的陳某或許會幫我這個忙。但是,當時我沒有留他的電話。只是互相掃了微信,亦沒有作備註。
沒辦法,只好打開微信,從第一個開始往下劃慢慢地找。不劃不知道,一划嚇一跳。原來這幾年我的微信里竟有這麼多「朋友」,這可都是我辛辛苦苦積累的人脈資源啊。欣喜之餘,又倍感失落。因為,裡面好多人都記不起名字,也模糊了印象。
一如這個陳某,讓我找得好辛苦。整整讓我劃拉了好幾分鐘,他竟然藏在微信通訊錄的最後幾個。幸好總算找到了,於是,發了條信息,簡單說明了一下希望他幫忙的事情。可悲的是,他竟然回了我一條信息,其實也就兩個字「你是?」我趕緊回過去,「我是xx,我們在小南湖新天地一起吃過飯。」可笑的是,對方這次更吝嗇,只回了一個字「哦」。
不用說,大家都知道這一個「哦」字代表了什麼。
我搖搖頭,實乃可悲,實乃可笑!區區三個字,就讓他在我朋友圈裡冒充了一年的「朋友」,占用了手機一年的存儲空間。
不值!於他,亦是於我。
不由地想起京東大佬劉強東說過的那句話:「你所謂的朋友,所謂的人脈資源,只不過是靜靜地躺在電話簿里的人名而已。」
深以為然!
有人說:「現在的社會,比的就是人脈。人脈就是錢脈,人脈就是你行走江湖的資本。你有多強大的人脈,就會取得多大的成功。」
用數學公式表達就是:人脈=錢脈=成功
這句話在官場,在生意場,在人情場被奉為信條,屢試不爽。而這個「成功學公式」似乎也是個恆等式,相當靈驗。
還記得,十個億的「世紀賭局」嗎?格力的董大姐和小米的雷軍,經常「商人相輕」,互不承讓,但這是人脈。
還記得,國內網際網路三巨頭,阿里巴巴的馬雲、騰訊的馬化騰、百度的李彥宏經常隔空互懟,相互調侃嗎?這也是人脈。
還記得,在烏鎮網際網路大會,號稱「東半球最貴的飯局」上,大佬們舉杯同慶,相談甚歡的情景嗎?這還是人脈!
而我們普通人,通常也會費盡心思地積累自己的人脈資源。似乎,看著手機通訊錄里的人員名單越來越長,就油然地產生一種自豪感和成就感。
中國人是最依賴「熟人關係」的,總認為有熟人,好辦事。所以,無時無刻不在擴大自己的「熟人」圈子。這些「熟人」,當然就是我們所謂的人脈。
比如,在酒桌上,菜還沒上,大家便會掏出手機互相加個微信;生活中,去醫院看個病會跟醫生要個微信;送孩子上學會跟學校的老師要個微信;就連有時候買件衣服都會跟店員加個微信。
在我們大部分人的心裡,存有一個執念——朋友多了路好走。加了微信便成了朋友,以後多多少少都會有點幫助。
其實,這就是自我安慰,或者說是自欺欺人。我們哪裡是在積累自己的人脈,我們只是患上了「微信社交依賴綜合徵」。
有一種說法:「朋友圈裡的朋友不叫朋友」。
很拗口,但的確如此。文章開頭,發生在我自己身上的那個例子就是最好的說明。
如果你翻開自己的微信朋友圈,會發現少則幾百人,多則上千人。而這些讓我們引以為傲的廣闊人脈,其實只是表面虛榮。他們善做的僅僅是錦上添花的事,雪中送炭就免談了。所以,只有在我們遇到事的時候,才知曉誰是真正的朋友。
看過一首打油詩:
「人情如紙張張薄,世事如棋局局新。有酒有肉多兄弟,患難何曾見一人。」
當然,無意於批判人性的薄涼,也不想站在道德的高度去指摘人心難測。
只是想告訴大家:真正的人脈是價值交換,是彼此有對方需要的資源。這樣的人脈關係才是可靠的,長久的。
一如黃渤所言:「真正的人脈,不是你認識多少人,而是多少人認識你。」
似乎很悲冷,卻頗為現實!
羅伯特·西奧迪尼在他的《影響力》一書中總結到:互惠是影響力的關鍵要素之一。
有資源、有能力給他人帶來價值,也就有機會從他人身上得到你想要的資源,能力和人脈之間是相互促進的。
抽絲剝繭,人脈的本質到底是什麼呢?
每個人心目中可能都會有不同的定義,理解也不盡相同。
人脈對我們這些處在權錢末端的普通人來說,似乎只能稱得上是相互走動。更為可悲的是:有時候,你走,別人未必動,或者根本就懶得動。
為什麼?因為你沒有利用價值,你身上沒有對方需要的資源。
每當談到利用兩個字,大家都會嗤鼻,甚至會咒怨世態炎涼,人情冷暖。但是,彼此交換、相互利用確實一個不爭的事實。它幾乎存在於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與朋友、與同事、與行業夥伴、甚至與自己的親人。
我們無需抱怨,這就是社會的運行規則。無所謂好壞,也無所謂冷暖。
說回人脈,正如黃渤所言,真正的人脈是多少人認識你。說得刻薄點,就是你有沒有利用價值?你的利用價值有幾何?
人脈的構建,本質上是價值交換。
如果你沒有「利用」價值,別人不可能永遠圍著你,更不可能永遠幫你!
一個人的人脈光環就像這個燈泡,如果你能持續地給他人帶來光亮,帶來他們可用的價值,人們就會圍著你。即,所謂的人脈聚。然而,你這個燈泡一旦滅了,沒有利用價值了,他人就有可能離你而去。即,所謂的人脈散。
這人脈的「一聚一散」,其實全在於你。
有價值則聚,無價值則散!
很誅心,卻又很現實。
曾無意間看到黃渤的一段採訪,他雲淡風輕地說:「以前在劇組裡,總能遇到各種各樣的人,各種小心機,別人對你也是愛理不理。但現在(成名了),身邊全是好人,每一張都是洋溢的笑臉。休息時,會有很多人跑過來問候你。黃老師,你累不累?黃老師,休息一會兒吧;黃老師,你要喝點什麼,我去給你拿;黃老師,你太辛苦了……。一口一句黃老師,黃老師這,黃老師那。」
黃渤經歷的這一切,也恰恰印證了人脈的實質就是相互利用。只有別人認為你有利用價值,才會願意與你建立人脈關係。
所以,別總是抱怨為什麼別人不幫你,也別總是懷疑自己為什麼人緣這麼差。改變這一切的最好辦法就是讓自己變強大,讓別人知道你是有可用之處的。
人脈是成功的前提不難理解,人脈是成功的結果第二節也做了分析。正所謂,沒有誰願意一直幫助一個對自己毫無用處的人。這裡,我們除卻了單純的慈善,只是從人際交往層面去探討。
人脈是成功的結果,說的通俗易懂點,就是如果你想擁有高質量的人脈資源,就必須讓自己先強大起來。
那麼,什麼是高質量的人脈資源?
坦白的講,我們手機通訊錄里,微信朋友圈裡的人脈資源大多數低質量的。有的人,或許你這一輩子都不會給他發一條信息。
當然,高質量的人脈資源並不是指能夠給你提供金錢上的幫助,而是一種能夠讓你獲得上升通道的稀缺資源。
所以,那些成天黏在一起的哥們,形影不離的姐們,抬頭不見低頭見的同事,看似離你最近的「人脈」,實則不然。
其實無論是黃渤所講的「真正的人脈是有多少人認識你」,還是「人脈是成功的結果」,亦或是「人脈的本質是等價交換」,都在向我們傳遞一個信息。那就是——先強大自己!
不斷塑造一個強大的自我,是你擁有人脈的前提。不然,一切都是鏡中花,水中月。就如孔子所言:「不患人之莫知己,求為可知也。」一個人越有獨特的技能、明顯的標籤,強大的光環越容易交到朋友。
比如,你的專業性很強大,有一項過硬的技術,別人自然會結交你;比如,你掌握的資源是獨一無二的,別人也會對你趨之若鶩。如果你什麼都不會,啥特長沒有,甚至凈給別人添麻煩,人家會主動結交你嗎?恐怕是避之不及吧。
當下,很多人有熱衷於「無效社交」。跑到一個聚會上,跟一群陌生的人噓寒問暖,滿屋子的客套話,敬酒、掃微信、留電話,三天以後便互相不記得對方是誰。看似多了一個人脈關係,但是這樣的人脈對你有用嗎?
所以,與其整天屁顛屁顛的到處交朋友,搞所謂的人脈,還不如先提升自己,強大自己。
判斷一個人是否強大,情商大師蔡康永給我們提供了一個標準:
「真正的強大,不是以認識別人為榮,而是別人以認識你為榮。」——蔡康永
我有位中醫朋友,針灸推拿技藝高超,儘管為人很低調,也不善交往,依然朋友極多。別人一提起他,都頗為自豪地說:「我認識他,那是我朋友。」所以,個人核心優勢和人際關係互為表里,能夠互相促進。如果你不夠優秀,人脈是不值錢的,它不是追求來的,而是吸引來的。只有等價的交換,才能得到合理的幫助。
換句話說,人脈不在別人身上,而是藏在自己身上。唯有讓自己變得強大,你才能獲得有用的人脈!聰明的人是這麼乾的,成功的人也是這麼乾的。
一如,做出了QQ的馬化騰,做出了微信的張小龍,做出了Facebook扎克伯格......
所以,我們要果斷地放棄那些「無效的社交」。因為,它不僅幫助不到你,甚至還會讓你變得不自信、變得浮躁和焦慮。
想要擁有高質量的人脈關係,就必須從「外求」向「內需」轉變。「外求」就是求資源、求渠道、求關係、求人脈,到頭來卻發現竹籃打水一場空。「內需」就把精力放在自己需要提高的地方,比如,業務技能、專業水平等等。將你的特長發揮到極致,將你的能力提升到更高層次,人脈會自然而然地聚攏到你身邊。
有人說:「混跡人脈圈子,就好比耍太極。內功深厚的人方能發揮其威力,如果「內家功」練得不好,任憑你招式再花哨,最終也不過是一場自嗨的表演。」
所以,當我們再次看到「人脈=錢脈=成功」這個公式時,是否有了新的認識?
或許,把「成功」這個因子拿到等式的最前面會更加合理。
即,成功=人脈=錢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