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夏天,我們以這樣的方式感受祖國的脈搏|暑期「三下鄉」

2019-08-04     大學生雜誌官網

西南大學

青春心向黨,建功新時代。7月上旬,學校2019年大學生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正式拉開帷幕,1萬餘名大學生志願者將奔赴全國28個省市自治區基層一線,開展主題宣講、田野調查、科技支農、教育幫扶、留守兒童關愛、文化宣傳、衛生知識普及、環境保護等形式多樣的社會實踐活動。


「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出征儀式



我校學子在田間社會實踐


教育

學校各學院(部)教育關愛服務團搭建專業知識與社會發展的對接平台,打造特色課堂,陸續奔赴湖南湘西、四川廣安、重慶大足等地,為教育資源薄弱地區的留守兒童、流動兒童等開展學業輔導、親情陪伴、心理援助等形式的精準教育關愛活動,發揮大學生智力優勢和專業特長。

體育學院

為發展體育事業,培養青少年創新精神以及實踐能力,在鄉村普及體育知識,豐富居民體育意識、健康意識,體育學院實踐團赴重慶市合川區小沔鎮展開實踐教學與實地調研。此次教學活動圍繞「體育教育」「青年精神」「合作共贏」三個主題展開,充分發揮體育學院的學科特色,為合川區小沔鎮八角小學的孩子們帶來別開生面的課堂展示,包含花樣跳繩、籃球、武術、足球、籃球、網球等運動的教學及展示。



文學院

為提高教育扶貧在精準扶貧中作用,文學院教育關愛團前往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縣十八洞村開展精準扶貧調研活動。實踐團就花垣縣的教育現狀及教育扶貧工作成效與工作人員展開深入交流,結合當地典型事例對現階段教育扶貧工作進行了分析。通過分析,實踐團發現「空城計劃」「送教到家」等方式讓縣裡的教育情況有了較大改觀,並且值得宣傳推廣。


數學與統計學院

為提高兒童對火災中的逃生自救能力,數學與統計學院實踐團來到重慶市大足縣通橋街道,通過新穎獨特的教學方式,針對當地學生展開教學。針對茅店社區的青少年孩子,共開放「摺紙與數學思維實驗課」「火災逃生自救」「生活中的急救安全知識」等課程。摺紙與數學思維實驗課是數學與統計學院的明星課程。此外,實踐團還深入大足縣通橋街道針對當地文化、科技與衛生方面的建設情況開展問卷調查。


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

為豐富社區居民生活,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教育關愛服務團與重慶九龍坡團區委攜手推進「暑期嘉年華」項目,組建「專業教師+學工隊伍+學生骨幹」的人員隊伍,赴華岩鎮民安華福公租房社區開展了「青春奮進慶華誕,科普惠民進社區」師生主題社會實踐活動。除此之外,實踐團成員還帶來了「小小書法家」毛筆書法課、「小巧手、大智慧」手工製作、「少兒啟蒙禮」禮儀課等九節內容豐富的七彩課堂,獲得社區居民一致好評。



國防生

為弘揚紅色精神,發揚青春正能量,國防生實踐團奔赴鄧小平故里、朱德故居、張思德紀念館等紅色教育基地和留守兒童聚集的村落,溫黨史、鑄軍魂,感悟革命精神、傳遞理想信念。國防生實踐團來到四川省廣安市武勝縣沿口鎮青華寨村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同時,還將參訪紅色教育基地的感悟和故事分享給留守兒童們,給他們樹立熱愛祖國的精神信念。除此之外,國防生們還就村內的生活水平、經濟發展、文化建設、教育教學等方面的情況與村民進行了深入交流。


藝術

文化藝術是引領社會風尚、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民族精神的重要載體。為切實弘揚中華優秀文化,各學院(部)社會實踐團前往重慶市北碚區、涼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市等地,展開豐富多彩的文化藝術活動,積極推動城市、鄉村浸潤文化藝術氛圍。

文化與社會發展學院

為弘揚以插花與漢服為重要表現形式的傳統文化,增強人們傳承中華傳統文化的意識,文化與社會發展學院社會實踐服務團來到重慶市北碚區歇馬鎮華偉社區舉辦暑期的文化課堂,傳授漢服和插花知識。


新聞傳媒學院

為展現這個時代的國家實力與青春力量,新聞傳媒學院實踐團以「碚影」為主題,進行微電影拍攝。整部影片以盧作孚先生為起點,用鏡頭還原了多年前盧作孚先生與其胞弟盧子英的對話,展現出自建國以來北碚鄉村建設、交通建設和文化教育建設的巨大成就,表現了盧作孚先生多年前的真知灼見。與此同時,鏡頭還對準了參與本次社會實踐的青年大學生們,以紀實性的眼光,追蹤、記錄並呈現這些為獻禮祖國70周年而不懈奮鬥的大學生們的足跡。


音樂學院

為弘揚孝老敬老、養老助老的傳統文化,音樂學院組建了一支由26人組成的實踐團,赴北碚區第二社會福利院開展為老人送溫暖的志願服務活動。通過文藝匯演和歌曲教唱的方式為福利院的老人們獻上豐富的節目和滿滿的關懷。隨後,隊員們為老人們教授歌曲《瀏陽河》及《莫斯科郊外的晚上》。




美術學院

為讓孩子們更多的去了解美術和學習美術知識,學校美術學院退休教師、曾自駕走完紅軍長征路的著名紅色寫生藝術家劉增憲教授帶領我校美術專業13名大學生,組成「藝術關愛涼山行」暑期「三下鄉」文化藝術服務團,來到我校對口幫扶的西昌幼兒高等師範專科學校,開展「大手牽小手」兒童美術教育等實踐活動。13名大學生分散到西昌民族幼專四個班級,開展水彩技法、速寫、現代舞和現代攝影藝術基礎四門課程教學。


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介紹

今年,學校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以紀念新中國成立70周年為主線,緊緊圍繞教育部「小我融入大我,青春獻給祖國」和團中央「青春心向黨·建功新時代」兩大主題,著力構建「市隊-校隊-院隊-小分隊-個人分散」五極梯隊(其中市隊20支、校隊3支、院隊36支、小分隊204支),重點開展三個專項行動,即助力解決「兩不愁三保障」突出問題專項社會實踐行動、大學生「百千萬」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集中宣講行動、「萬名學子助脫貧」大學生暑期脫貧攻堅專項行動,力爭對接國家戰略需求,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引導廣大學生在實踐中受教育、長才幹、做貢獻。

近年來,在學校黨委領導下,在相關職能部門、各學院(部)的支持下,我校的「三下鄉」活動取得巨大成就。自1997年,中宣部、教育部、團中央、全國學聯聯合開展全國大中專學生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以來,學校連年被評為全國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先進單位。校團委充分發揮第二課堂育人優勢,主動融入學校「大思政」格局,把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作為實踐育人體系構建的重要抓手,力爭做到「四個堅持」:即堅持德育為先,把思想政治和價值引領貫穿社會實踐全過程,引導廣大同學在實踐中實現青春夢想;堅持系統設計,推進社會實踐課程化建設,圍繞調研選題、宣傳、調研等方面內容,開展專題培訓,提升活動質量;堅持交融滲透,推動社會實踐與青馬工程「香樟計劃」、思政課實踐教學、創新創業教育實踐、勞動教育等融合,形成實踐育人合力;堅持體認教育,注重專業學習與實踐體驗相結合,引導學生深入基層一線,親身感受國情、社情、民情。

編輯:史家寧 田華梟

內容來源:學校官網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QguuXmwBUcHTFCnffjU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