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等,就來不及了。
上映三天,排片只剩下0.4%。
但它絕不容忽視——豆瓣8.7,2020最高分國片。
還有機會嗎?
這個問題不僅有關電影,想看電影的觀眾,還有電影中的主人公們——《棒!少年》
早在今年First青年電影展上,它就摘獲最佳紀錄長片、觀眾選擇榮譽獎。
First上放映結束後,觀眾都站起來報以最熱烈的掌聲。
眾多演員、導演,紛紛自發在微博上轉發支持。
但這部紀錄片仍然需要更多的「自來水」。
上映首日排片1%。
到今天,票房僅284萬。
紀錄片體裁+冷門體育項目,望而卻步?
不妨跟著Sir好好了解它,以及背後的這群少年們。
01
一說起棒球。
你可能想到《棒球英豪》,想到美國四大體育聯盟之一的美國職業棒球大聯盟。
酷炫、熱血、萬眾矚目。
誰能不羨慕呢?
Sir坐在電影院裡看完後發現,完全想錯了。
原來。
棒球也會是一項這麼「痛」的比賽。
幾年前,導演看到這群打棒球的孩子時,也以為他們是準備出國、學習棒球文化的富家子弟。
但他接觸到這一支中國棒球隊後發現。
這群孩子來自全國最貧困的家庭。
他們有些是孤兒,有些是留守兒童。
北京的愛心棒球基地,中國第一支公益棒球隊,名叫強棒天使隊。
這部紀錄片主要聚焦的是兩位小主角。
棒球少年馬虎和小雙。
兩人像是棒球少年中的不同坐標系,串起了不同的少年心事。
馬虎,人如其名,每天就像一個渾身有使不完勁兒的小老虎。
他是最後一批進棒球基地的孩子,但一點兒都不生澀。
而且認為他一定得當棒球隊里的老大。
馬虎建立未來老大權威的方式,是橫衝直撞,挑戰一切。
動不動就欺負隊友,最愛挑釁年齡最大的隊長大寶。
競技體育往往都需要遵守規則和服從指令,生猛的馬虎讓基地的教練和老師都很頭疼。
鏡頭的流動下,馬虎變得更加立體了。
導演組跟拍到了馬虎回家鄉探親。
馬虎走到學校里,從老師到同學,沒有人不認識他。
老師見到他的第一句話是:「馬虎,現在還吃粉筆不?」
走到曾經的夥伴中間,稱兄道弟,背景音樂響起,儼然就是個老大范兒。
馬虎在老家呼風喚雨,但當到了新的環境下。
他將一種落寂、不適應感轉化成了對抗。
馬虎蠻橫,但從來不是作惡多端的壞孩子。
教練批評馬虎時,馬虎的眼淚就哇哇地流,不說話,像是委屈,也像是在思索什麼。
大家都不願意跟他玩時,天不怕地不怕的馬虎,也會害怕一個人睡覺。
只見他用一條安全帶,把自己和玩偶大白固定在一起。
感覺只有這樣,才不會掉下來。
這兩處切換的鏡頭,讓小刺頭馬虎更惹人憐愛。
上一個鏡頭,是教練對少年們說:
「應該把你們都訓練成一匹狼。」
下一個鏡頭,是游離在隊伍外的馬虎對著鏡頭說:
「我什麼都不是
我就是個流浪狗
就把我當流浪狗吧」
這些孩子的眼淚撲棱撲棱的,但其實明白很多東西。
媽媽生下馬虎時就跑了,因為再也受不了家暴和貧窮。
父親也常年在外面打工,很少回家。
儘管對媽媽沒有什麼印象,但馬虎卻最想念的是母親。
他說:「這一切都是我爸爸造成的,我不恨我媽媽,我恨我爸爸。」
棒球場外,他唱著一首歌:
「媽媽呀,媽媽呀
我想你,你走後的天空一直下著雨......」
02
馬虎和小雙正好相反,一動一靜。
小雙在棒球基地里總是最安靜、最憂鬱的一個孩子。
教練說:「因為他有心事,就不陽光。」
馬虎不服從紀律的蠻橫讓教練頭疼。
但在需要更多進攻性的體育競技里,經常哭鼻子的小雙,也會經常被教練說:
「小雙太溫柔了,做什麼動作都很溫柔。」
這個看似柔弱的孩子背後,也藏著一段自己的故事。
導演拍到一段小雙在酒店講述自己的身世的鏡頭。
小雙像是在講一個笑話,導演卻在背後淚目了。
小雙的爸爸在他出生前就因腦溢血去世,媽媽生下他後也消失了。
親戚只好將小雙和雙胞胎哥哥送給別人,但別人嫌棄小雙長得太瘦弱,只領走了哥哥。
小雙自己這樣形容:
「他們差點就把我埋了。」
被接回家的小雙輾轉了好幾個家庭,先是由大伯撫養,大伯去世後由大姑撫養,大姑去世了,二伯繼續撫養他。
二伯近年實在沒有辦法了,才把小雙送到了棒球基地。
二伯對小雙說:「好好學習,以後別回咱這個山溝了。」
儘管沒有人給他太大的壓力,但小雙為自己背上了沉重的負擔。
在小雙看來,打棒球是他唯一的路。
2017年,強棒天使隊受邀前往美國比賽。
當時胳膊帶傷的小雙和隊友們盡全力打這場比賽,但還是輸掉了。
隊友們抱在一起哭,哭得最厲害的是小雙。
只認第一不認第二的馬虎,在這一刻也變得心思細膩起來,他長大了。
安慰小雙:「老大,別哭了,下一次我們還有機會。」
小雙回答說:
「你知道這麼一次比賽多難得,對得起別人對我們的期待嗎?」
「機會只有一次。」
一次失敗,好像沒什麼。
但對一個屢次被命運遺棄的少年來說,這是又一次撕心裂肺的打擊。
被寄予一切希望的棒球。
仍然是破滅。
那場比賽結束後,小雙變得更加冰冷。
回到家裡,再也不願意跟著教練回到棒球基地。
每個人都不知道小雙是具體因為什麼而不願意再練球。
紀錄片里,小雙和二伯吵了一架,他哭喊著說:「是不是你讓他把我帶走的?」
小雙不是害怕失敗。
他只是想不通,為什麼這世界上沒有一個可以接納他的地方。
棒球,沒有出路。
回到家裡,二伯又急著把他送回去。
可是小雙不知道的是,二伯也有苦衷,這時候他已經患上了胃癌……
電影的最後。
小雙站在村口的大叔旁,叫山坡下的二伯:「二伯,你不能丟下我不管。」
然後露出了燦爛的笑容。
這笑容,讓人感到陌生。
但說起來,這才是一個少年本來該有的樣子啊。
03
馬虎和小雙雙線剪輯的鏡頭下,有笑有淚,有希望也有困境。
影片中還有更加平靜的呈現。
「管吃管住嗎?——管!」,「管看病嗎?——管!」,「不打不罵,頓頓有肉,養到18歲!——帶走!」
雙方几乎沒有任何要求,這群沒有家或家人無法承擔養育責任的小孩,就被送到了這裡。
就像剛到這裡的馬虎,對電話里的家人說:
「這兒不管是星期幾
全部有肉」
除了這群孩子,總出現在鏡頭裡的,還有師爺張錦新。
現年70多歲,從業40多年,曾帶領中國少年棒球隊獲得4次世界冠軍。
這部紀錄片並沒有刻畫師爺每天帶著孩子訓練的辛勞。
而是將一個鏡頭特寫,靜靜地落在了每天晚上都要做理療的師爺身上。
師爺曾經對這群孩子們說:
你們有的能進國家隊,有的能進北京隊、天津隊,高中拿到全國前三名,還有的有機會免試上大學。
他們沒有條件考慮自己是不是喜歡打棒球,是不是有所謂的天賦。
打棒球,就是唯一的活路。
因為他們家鄉的小夥伴們,也許會走上和他們截然不同的路:早早輟學,打工。
就像是片中的愛心棒球基地的創始人說:「如果不打棒球,我就是一流氓。」
這群一無所有的少年。
有的只是叫板命運的最後一口氣。
少年們沒有場地。
第一次出國比賽,少年們驚訝地發現:
「這個國家到處都是棒球場。」
原來,棒球是一項愛好,是一項很常見的運動。
而不是和他們一樣。
好像在斗獸場裡,為活下去而拚命。
紀錄片里說:「建一個棒球場要幾千萬,就用了幾年。」
由於拆遷和附近的地產開發,他們已經遷移過三次基地。
訓練的地方,也不是正規場地。
他們條件不如別人。
住在北京郊區的郊區,有些孩子還以為北京就是一個附近都是山的地方。
棒球服的褲子擦破了,沒事,裡面還穿著秋褲。
常年在北京的冬天室外練球,手指被凍傷也是常事。
甚至由於早年因為貧窮而造成的營養不良,他們的身體素質通常比不上那些千挑萬選的運動員。
但就是這樣。
他們也要盡一切努力做好迎擊的準備。
「技術不如人
但不能被打死」
背水一戰,有用嗎?
看看他們這幾年的戰績:
「2017年7月「強棒天使隊」有4名孩子入選國家少年棒球隊,赴日本參加著名國際青少年棒球賽事PONY杯,榮獲成長組冠軍。
2018年7月,他們受邀作為亞太區唯一一支代表隊,參加2018年PONY世界大賽U11 Bronco組決賽階段的角逐,這是中國棒球歷史上首次直接獲邀代表亞太區參加國際青少年棒球賽事,刷新了中國體育的歷史。」
Sir還找到了一張少年們的戰績。
他們不停奔赴一個個賽場,啃下超乎想像的硬仗。
《棒!少年》記錄的,僅僅只是棒球嗎?
這些獎盃,僅僅只是榮譽嗎?
看完這部電影。
Sir無法不被它刺痛,也被它點燃。
這是一群,每天都生活在人生賽末點上的少年。
他們必須要贏。
必須一直贏。
Sir無法不為他們起立鼓掌。
也衷心為他們今後的每一場比賽加油。
請千萬、一定要贏到最後啊。
少年!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
編輯助理:小津安4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