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膜性結腸炎(PMC,pseudome mbranous colitis)又稱難辨梭狀厭氧芽胞桿菌性腸炎、手術後腸炎、抗生素腸炎、抗生素誘發的難辨梭狀厭氧芽胞桿菌性腸炎等。PMC常發生於大手術後及一引起危重和慢性消耗性疾病的患者使用抗生素後,由腸道菌群失調導致難辨梭狀厭氧芽胞桿菌異常繁殖,繼而在壞死的粘膜上形成假膜。但近期The American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報告了一例由免疫治療引起的假膜性結腸炎的病例,並呼籲消化科醫生應加強對該假膜性結腸炎的認識。
病例資料
男,57歲,因腹瀉4天,每天15次,伴隨嚴重腹痛而入院。
患者患有慢性B肝和C肝感染,合併晚期進行性肝細胞癌,曾被診斷為終末期肝病,並接受了手術切除、局部治療與索拉非尼、帕博利珠單抗注射達3年。
CT斷層掃描顯示乙狀結腸、直腸壁增厚。
酶聯免疫法測試結果提示艱難梭菌毒素A、B為陰性。
通過聚合酶鏈反應檢測的艱難梭菌毒素B基因結果也為陰性。
入院後24小時乙狀結腸鏡檢查圖像(a)顯示瀰漫性假膜性結腸炎,腸鏡通過之處易碎、易出血。
活檢結果(b)顯示組織內緻密淋巴細胞和嗜酸性粒細胞浸潤,局灶性急性隱窩伴腺體破壞,可見急性炎性滲出物 ,見下:
該表現與假膜性結腸炎一致。
治療
患者接受了大劑量全身性糖皮質激素治療後,症狀在48小時內得到緩解。
總結與討論
假膜性結腸炎是指以點狀假膜形成為特徵的急性結腸黏膜損傷,是一個非特異性的名稱,可由各種原因,包括嚴重疾病(如惡性腫瘤、糖尿病、心力衰竭與敗血症等)時所致機體免疫力極度低下,或因應用抗生素所引起。
臨床上,假膜性結腸炎一般是由難辨(育)梭狀芽胞桿菌所致的病變。發病年齡多在50—59歲,女略多於男。
若抗生素為其誘因,則患者一般多在抗生素應用後4一10d內發生腹瀉,也可在停藥後1~2周內發生。輕者每天腹瀉2~3次,重者則可每天腹瀉多達30餘次。有時腹瀉可持續4~5周,可出現腹痛,甚至出現低血壓、休克,嚴重脫水、心動過速、發熱,甚至死亡。
近年來,國內本病發病率有所增高。但包括內鏡及組織學改變在內的資料較少。
結合現有文獻,小編對假膜性結腸炎的內鏡及組織學改變總結如下:
假膜性結腸炎在內鏡下表現:一般可見紅斑性黏膜面,覆蓋有大量散在的細小(2~5mm)而隆起於表面的圓形黃色乳酪樣斑塊(偽膜)。
假膜往往涉及直腸,甚至全結腸,但也可局限於乙狀結腸或右側結腸。
重症病例的假膜可融合成大片節段性偽膜,與典型的缺血性結腸炎難以區分。更重要的是,難辨(育)梭狀芽胞桿菌感染也可不產生偽膜,造成與感染性結腸炎的內鏡表現無法區分。
圖1為內鏡下假膜性結腸炎一例,見下:
圖1 假膜性結腸炎。la:近脾曲處降結腸;2b:近肝曲升結腸
假膜性結腸炎在組織學上的表現:由於血管內皮損傷(或較輕的上皮損傷)使淺表隱窩與表淺上皮產生大量的微小壞死灶。固有膜中含有大量中性白細胞的水腫液,通過淺表上皮的小口潰決而出(猶如火山口爆發),形成特徵性點狀炎性假膜(圖2,圖3)。
圖2 黏膜活檢為一例由氯林黴素引起的假膜性腸炎。由黏膜和中性粒細胞構成的蕈傘狀團塊貼附在具有輕度炎症的黏膜表面
圖3 具有缺血性表現的偽膜性結腸炎:中性白細胞充斥固有膜層,並通過上皮細胞表面的缺口呈爆髮狀溢出,形成炎性假膜;隱窩區上部的上皮細胞層缺失;隱窩呈擴張狀
醫脈通編譯整理自:Trilokesh D,Kidambi,Peiguo Chu,et al.The American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Immunotherapy-Associated Pseudomembranous Colitis.2019 , 114 ( 11 ) :1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