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上海的中秋習俗

2019-09-15   看懂上海

漢語以孟、仲、叔、季作為兄弟的排行,「仲」為第二,農曆八月是秋季的第二個月,於是被叫作「仲秋」,也寫作「中秋」。

吳友如繪上海中秋風俗活動桌上插旗者即斗香

老上海人也把這個中秋叫做「八月半」,中秋的風俗活動很多,燒香斗、斗螊績(蟋蟀)、走月亮等等,只是如今的仲秋八月,這些風俗大多已經消失,剩下的只有價鈿貴還並不是人人都愛吃的月餅風俗了。

家宴上少不了鴨子

老上海人定規這日子是要一家人聚在一起吃頓團圓飯的,所以今天不談月餅,來談談老上海過中秋的一些飲食習俗,比如中秋要吃鴨子,芋艿還有毛豆,這些是有什麼說法呢?

江南仲秋,正時新鴨上市,毛豆、芋艿採摘的季節,八月十五又是祭祖的日子,於是毛豆、芋艿就是「薦先」供品,也成了節日必備的食品。祭祀一方面是緬懷先輩,告慰祖宗,而另一方面就是祈禱祖先在冥冥之中的保佑。

本幫菜八寶鴨

那先說說鴨子吧。上海人過中秋節,餐桌上少不了有鴨子。鴨子的本幫燒法有很多種,八寶鴨,香酥鴨,醬鴨,扁尖火腿老鴨湯……最有代表性的還屬八寶鴨,鴨子的肚皮里要塞進火腿、冬筍、香菇、栗子肉、蝦仁等八種吊鮮頭的食材,記憶里都是滿滿的鮮香。

「中秋吃鴨子」的習俗,若要追溯歷史,其一,是因為中秋前後,鴨子正肥,正是吃鴨子的好時節;二來,是源於「殺韃子」的說法,雖然「殺韃子」的典故版本不一,發生的地點不同,但說的都是元朝末年農民起義推翻元朝的事情。

中秋「殺韃子」

元末時期,蒙古統治者欺壓漢人,漢人決定推翻元人。但當時統制嚴厲,不能明著組織鬥爭,就用暗語。當時漢人稱蒙古人為「韃子」,就取諧音「鴨子」,大家約定在中秋節的夜裡磨刀殺韃子。蒙古人看到家家戶戶在磨刀,就問在做什麼?居民回答,在「殺鴨子」。中秋節吃鴨子風俗相傳就是中秋節大家一起採取行動,推翻元人統治。

其實不光是上海,江浙一帶到中秋都會吃鴨子。要從時令來說的話,中秋前後又屬鹽水鴨色味最佳,這是因為鴨在桂花盛開季節製作,鴨肉會帶有桂花的香氣,所以鹽水鴨亦美名曰「桂花鴨」。在《白門食譜》中曾有這樣的記載:「金陵八月時期,鹽水鴨最著名,人人以為肉內有桂花香也。」

鹽水鴨

中醫稱鴨為「藥」和滋補上品,就以鴨子的營養價值和對人體健康的影響而言,中秋吃鴨也頗有道理。秋季是鴨子最肥壯的季節,更重要的是,鴨子本是涼性食品,具有滋陰養胃,利水消腫的作用,適宜於滋陰養津以防秋燥。不僅鴨肉營養豐富,並且鴨湯有抗疲勞作用,鴨油的膽固醇相對其他動物油含量比較低,飽和脂肪酸、單不飽和脂肪酸、多不飽和脂肪酸的比例較好。鴨血具有補血、清熱解毒之功效。

剝芋艿,嘬毛豆

芋艿簡稱「芋」,俗稱「芋頭」,阿拉上海話叫「芋艿頭」。那麼,芋艿之所以得名「芋艿」,也有傳說。

「遇難」的紀念

相傳明朝年間,敵寇侵犯我東南沿海,百姓深受其害,朝廷派戚繼光帶兵抗擊敵寇取得豐功偉績。中秋佳節便在營地歡慶勝利。深夜,敵寇乘機偷襲,戚繼光等圍困在山上,斷絕糧草,士兵們只挖野草充飢,挖得了很多野芋食著很好吃,但卻不懂其名,戚繼光就說:「為了紀念遇難的士兵就稱它為『遇難』吧。」

某天夜裡,戚家軍飽餐「遇難」之後,如天兵而降,英勇突圍,將敵寇全殲滅在睡夢裡。此後,東南海一帶百姓每逢中秋佳節就必要吃糖燒「遇難」,以此深表戚繼光的抗敵寇功績和世代銘記民族危難的不朽情懷。因「遇難」與「芋艿」諧音,故而世人就把它稱為「芋艿」了。

咬牙切齒吃芋頭

南方人在中秋節祭月時使用芋頭,也是因為紀念元末漢人殺韃子的歷史故事。前面提到漢人在八月十五夜裡磨刀霍霍,在殺韃子起義後,便以其頭祭月。後來當然不可能在每年中秋節都用人頭祭月,便用芋頭來代替,至今還有些地方在中秋節吃芋頭時把剝芋皮叫做「剝鬼皮」 。

胡人

相傳宋末元初,胡人滅了南宋,建立了元朝,並對居住東南沿海一帶的漢族實行殘酷的統治,為了提防漢人反抗,規定每三戶人家只能用一把菜刀,漢對胡人亦稱之為「胡頭」,而「芋頭」與「胡頭」諧音,故以胡人之頭比擬為芋頭,將其當成祭品,對胡人統治者懷著刻骨仇恨,咬牙切齒吃芋頭(胡頭)。

農曆八月中旬正好是芋艿上市的季節,在江浙一帶,芋艿的發音與「運來」相近。所以中秋節吃芋艿,不僅僅只是享口福同樣也表示希望能夠好運連連。還有種說法,因為芋艿是用球莖繁殖的植物,象徵著「母子相依」,這也是另一種美好的寓意。

回想起小時候中秋吃團圓飯,一盆芋艿剛一上飯桌,小朋友們就你爭我奪一搶而空。阿拉上海寧吃的是本地的「紅梗芋艿」,根部稍微帶點粉紅色,煠了不糊,蘸點白糖,一口咬下,香糯爽口。

紅梗芋艿

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中載:「芋艿,別名:蹲鴟。史記,卓文君雲;岷山之下,野有蹲鴟,至死不餓。」吃芋有「寬腸胃,充肌膚,療煩熱,破宿血,和魚煮食甚下氣,調中補虛」之功。就是說,芋頭有益胃、寬腸、通便、解毒、補益肝腎等功用。

芋艿炒毛豆

除了芋艿蘸白糖吃,小時候毛豆和芋艿也常常放在一起煮著吃,還有毛豆芋艿炒著吃。毛豆音諧「毛頭」,在滬語中指嬰兒或稚童;毛豆在當地又稱毛豆莢,而莢又與「佳」、「吉」等字諧音。所以吃毛豆是希望能夠吉祥如意,萬事順心。

水上賞月,園中賞花

老上海的中秋節,熱鬧程度不亞於過春節。當天,人們是要去逛城隍廟的。城隍廟承載了許多人沉甸甸的小辰光記憶,逢年過節,一聽到要去「白相城隍廟」,馬上高興得一蹦三丈高,興奮得不行。

老上海的中秋習俗

老城隍廟是上海道教正一派主要道觀,那裡供奉著三個菩薩,即元末明初護城神秦裕伯、東漢時期鎮守疆土的將軍霍光、鴉片戰爭中在吳淞炮台戰死的江南提督陳化成。一家人燒香祈求一年的家業興旺,團團圓圓。此外,很多人會留在賞月,西園荷塘東邊的「得月樓」,也是水上賞月的佳境之一。

說到賞月,清乾隆年間李行南詩云:「桂尊環餅答秋光,處處氤氳朝斗香。結伴良宵出城去,陸家橋上月如霜。」這當中便包含了滬城八景之一「石樑夜月」。

石樑夜月

明清時期上海地區的滬城八景之一。石樑指東門外方浜(今東門路)上的石橋。明弘治進士陸深於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捐銀400兩、米千石所建。該橋為拱橋,有3個環洞,24級石階,欄上刻祥雲圖案,稱「萬雲橋」。因陸深曾任職國子監,又稱「學士橋」。每當中秋夜,皓月當空,水、橋、月相映成趣,尤以「月影穿環」景色最為別致。

上海人有吃月餅、「焚香拜月」的習俗。陸家石橋很高,南北兩端各有24級石階。在清代,附近居民就把用香紮成的香斗搬到石橋邊焚香拜月,一時四周香煙繚繞。若遇秋高氣爽,天空萬里無雲,真是「萬里無雲萬里天,千江有水千江月」。

明月映入浦江,映於方浜,月影緩緩地穿越石橋之環洞,周圍裊裊以香煙繚繞,使橋下的河水和月色更顯朦朧,十分優雅,備受滬城文人、雅士的青睞,因此贊其為「石樑夜月」,譽為滬城八景之一。有文人集唐代的杜甫、杜苟鶴、沈期和譚用之詩句,贊曰:「萬里風煙接素秋,月華星彩坐來收。水晶簾外金波下,幾度高吟寄水流。」

清末填方浜時,石橋拆除,石樑夜月之景不存。

除了賞月,還有賞花。

桂林公園是上海市區唯一僅存的江南古典園林,原址是黃金榮的家祠,1933年擴充為花園,占地60畝。整座公園的造園藝術採用江南傳統布置和技法,布局精巧別致,園內龍牆花牆環繞,小橋流水,疊山立峰,樓台掩映,有哈哈亭、凌雲亭、松月亭、八仙台、船若舫等,還有來自蘇州木瀆嚴家花園的湖石、立峰,石公石婆等。

這裡更是因金秋桂花而聞名。全園遍植金桂、銀桂、丹桂等23個品種共1000餘株,每逢中秋佳節便會桂花盛開、滿園飄香,為滬上最佳賞桂地之一。以前桂林公園及桂林路上還有桂花節,如同廟會一般,很是熱鬧。

過節莫過於家人聚在一起,聊聊天,拉拉家常,不管吃什麼、玩什麼,最重要是「一家人齊齊整整」就美滿啦!

看懂上海粉絲群

等儂來吃一杯老上海的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