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漢口」——湖北省荊門市沙洋縣

2019-07-22   湖北膠帶批發

沙洋縣隸屬於湖北省荊門市,地處漢江中下游,江漢平原北端,東臨漢江與鍾祥市、天門市隔江相望;西瀕漳水,與當陽市毗臨;南濱長湖,與江陵縣、潛江市交界;北靠荊山余脈,與掇刀區、東寶區接壤。

沙洋縣位於武漢城市圈和鄂西生態文化旅遊圈的結合部,毗鄰漢江,水運暢通,素有「漢江明珠」、「小漢口」等美譽 ,境內有襄荊高速公路穿過和國道207、234、348線和漢宜線等一級公路途經。

沙洋縣總面積2044平方公里,截至2016年末,下轄13個鎮,常住總人口68萬人。2015年,該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34億元,比2015年增長9.5%。

沙洋因唐朝尉遲恭任荊州總管時在漢津口旁的瓊台山修建「沙洋堡」而得名,境內留下了中國中南地區規模最大的新石器古城遺址──馬家垸遺址,誕生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縣級政權──權縣,出土了郭店楚簡,境內有包山楚墓、楚莊王墓等楚墓群連綿分布。

歷史沿革

夏,《禹貢》把中國分為九州,沙洋屬荊州地域。

商,約公元前十二世紀,商朝分封武丁後裔於漢水西岸建權國,在今馬良鎮建權城。

周,約公元前十一世紀,周王室封姬姓宗室於漢江之間,周公承王命封其弟季載於冉建國,(冉也作或那),地域在現拾回橋鎮境內。當時,沙洋東北部為權國,西部為國。後均被楚國所滅,沙洋全境為楚地。春秋時期,楚武王克權,在權國故地馬良境內創建了中國歷史上最早的縣級政權——權縣。

秦,戰國時期,秦昭王二十九年(公元前278年),白起伐楚,秦國占領郢都(今荊州市紀南)後,設南郡,沙洋縣境屬南郡。

西漢,在荊門西境設編縣,沙洋縣境屬編縣。新莽代漢(9—24年),沙洋屬編縣升級的南順郡。

東漢,光武中興(25年),恢復西漢建置。建安十三年(208年),魏武得荊州,廢南順郡復設編縣。建安十四年(209年),曹仁敗北,編縣屬東吳南郡。建安十九年(214年),劉備借領荊州,編縣屬備。建安二十四年(219年),關羽失荊州,編縣歸東吳。

三國,屬東吳。

西晉,281—316年(太康二年至建興四年),沿吳制,編縣屬荊州南郡。

東晉,屬荊州南郡。永和八年(352年),編縣設武寧郡,編縣為武寧郡的郡屬縣。隆安五年(401年),在編縣舊城設長林縣。

南北朝,宋齊沿晉制。後梁大定三年(557年),廢編縣入長林縣,在長林縣境的內方山(今馬良鎮一帶)設基州,轄章山、上黃等郡。後又分長林縣設豐鄉、綠麻(故城在沙洋城區,原有綠麻山,俗稱「桃李山」,已沖成河,有綠麻寺舊址)兩縣作為上黃、章山郡屬縣。內方山為基州、章山郡治。

隋,隋統一全國後,僅保留并州、揚州、荊州、益州四大總管,境內屬荊州。開皇十一年(591年),廢長林縣入長寧縣。開皇十八年(598年),改長寧為長林。大業元年(605年),改綠麻縣為章山縣。隋末,廢章山縣入長林縣,屬南郡。

唐,武德四年(621年),恢復章山縣。武德七年(624年),廢章山縣入郢州。貞觀元年(627年),廢郢州,章山縣改屬荊州。貞觀八年(634年),尉遲恭任荊州總管,在漢津口旁的瓊台山修建城堡,取名沙洋堡,沙洋之名始此。同年,廢章山縣入長林縣,沙洋屬長林縣管轄。貞觀二十一年(647年),移長林縣治於藻湖西岸(現後港),屬荊州總管府。唐德宗貞二十一年(805年),廢長林縣立荊門縣,屬南郡江陵府。唐末,廢荊門縣入長林縣。

五代,沙洋地域為荊南國高氏所踞。後晉天福五年(940年),在古當陽設荊門軍,領長林縣,屬江陵府。不久,軍廢。

宋,建隆三年(962年),長林縣移至蒙山東(荊門城區)。開寶五年(972年),在長林縣復置荊門軍,屬荊湖北路,領長林、當陽二縣,屬江陵府。熙寧元年(1073年),軍廢,長林縣直屬江陵府。元祐三年(1088年),復立荊門軍,仍領長林、當陽兩縣。南宋紹興十四年(1144年),廢當陽縣入長林縣。宋紹興十六年(1146年),荊門軍與長林縣治遷回原址(蒙山東),恢復當陽縣。沙洋為長林屬地。

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荊門軍升為荊門府,屬河南行省,仍領當陽、長林兩縣。第二年,荊門府治由當陽移治長林縣。

明,洪武九年(1376年),降荊門州為荊門縣,廢長林縣入荊門縣,屬荊州府。洪武十三年(1380年),升荊門縣為州。嘉靖十年(1531年),荊門州改屬承天府。

清,順治三年(1646年),改承天府為安陸府,荊門州屬安陸府。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升荊門州為直隸州,屬湖北布政使司,領當陽、遠安兩縣。境內屬荊門州直轄。

中華民國,元年(1912年),荊門降州為縣,境內屬荊門縣管轄。十七年至二十七年(1928—1938年),民國湖北省政府將沙洋列為縣市單位。三十七年(1948年),境內建立荊南縣。三十八年(1949年)初,建立沙洋市。同年9月,撤銷荊南縣、沙洋市,回歸荊門縣管轄。

中華人民共和國,1960年3月,經國務院批准,沙洋鎮與沙洋農場管理局合併成立沙洋市。轄漢江人民公社(現沙洋城區)和李市人民公社,隸屬荊州行署。1961年7月,撤市復鎮,仍歸屬荊門縣管轄。1985年5月,成立沙洋區。1998年12月,成立沙洋縣,仍屬荊門市管轄。

行政區劃

截至2015年末,沙洋縣下轄沙洋鎮、五里舖鎮、十里舖鎮、紀山鎮、拾回橋鎮、後港鎮、毛李鎮、官當鎮、李市鎮、馬良鎮、高陽鎮、沈集鎮、曾集鎮等13個鎮,縣政府駐沙洋鎮平湖路33號。

2019年3月6日,中央宣傳部、財政部、文化和旅遊部、國家文物局確定第一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沙洋縣為湘鄂西片區。

全縣東西最大橫距62.4公里,南北最大縱距59.2公里,版圖總面積2044平方公里,介於東經112°02'-112°42',北緯30°23'-30°55'之間。

風俗習慣

抓周

沙洋縣境內居民在孩子周歲請客時叫「抓周」,有的叫「過百歲」,希望小孩長命百歲,也有的地方叫「長尾巴」、「吃面」,稱呼不一樣,內容一樣。「抓周」是一種比較簡便的請客和聚會,「抓周」這天,主人對小孩梳洗穿戴特別講究,新衣新帽新鞋襪,即使是舊衣服也要洗乾淨。客人主要是外婆、舅母、姨母,也有遠親和近鄰,大家都要送禮,送禮最多的是外婆,其次是舅母、姨母等,禮物大多是小孩的穿戴、玩具之類,當然也有送錢、送銀元的。

喬遷

舊時,沙洋居民修建房屋首先要選「坐向」,再「擇期」,經過「破土」、「上樑」等程序。房屋坐向一般為坐北朝南,也有受地形限制,選擇東西向的。農家多依山面水,前有禾場,後有園林,一般為明三暗五的「撮箕口」或一進二重的「八大間」,尤以「八大間」最為普遍。所謂「八大間」:第一重三間(中為廳屋,兩邊為耳房);第二重三間(中為堂屋,兩邊為偏房);兩重之間在天井左右各設廂房做磨房、糧草庫和廚房。富裕人家講究一進三至五重,有兩至四個天井。天井用刻畫青磚鋪砌,四周走廊相連,四角檐下各有雕花噴金漆柱子支撐,柱子下用白石磴墊底,俗稱「金柱頭」、「銀尚磴」。天井與廳屋之間無隔牆,系木質雕飾通花「隔門」相隔。廂房一般作為子女居室。堂屋正樑上掛有「吉星高照」紅布簾,偏房分左大右小,一般作長輩臥室。

20世紀九十年代中期起,居民住房逐漸被樓房取代。進入21世紀後,各地進行新農村建設,人們的住房產生巨大改變。房屋竣工喬遷新居,一般要很好地操辦,在農村有戲劇演唱、樂班吹打、放電影等形式,營造喜慶、熱鬧的氣氛,至親摯友要送賀匾懸於堂屋正面,或送長副對聯掛於堂屋兩側,以示祝賀。

婚嫁

舊時,沙洋縣流行包辦婚姻,男娶女嫁,遵循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指腹為婚、「拿娃八字」甚為普遍。姑表、姨表、舅表近親聯姻屢屢常見,「轉親」、「換親」被稱之為「親上加親」。男女雙方由媒人牽線搭橋,父母議定後,男方先接女方到家裡看親,再由媒人從中撮合,雙方均有意向後,再由雙方父母議定時間,稱為定婚。雙方都滿意之後,男方選擇婚禮吉日,稱為「擇期」。「擇期」後,再由男方將用紅紙所寫日期送至女方家,交給女方父母,如無異議,在結婚前三天左右,男方給女方送去豬肉、羊肉、魚、酒、酥餅、糖等禮物,稱為「過禮」。接親時,新娘由姑嫂或姊妹相陪。浴洗、開臉(用索線刁眉),與父母家人哭別,然後放鞭炮「發親」。沿途逢橋遇溝、轉彎換道,都由男家放鞭炮,給在場的親鄰撒喜煙喜糖,不然女方親友就不讓新娘走,俗稱「拗親」。花轎到了新郎門口時,婚禮司儀主持儀式,兩名「拉親婆婆」打開轎門,扶新娘進屋拜堂,父母、主婚人、證婚人坐上首,新人拜天地、拜父母、夫妻互拜、送入洞房。新人喝「交杯酒」、吃「如意飯」,斟「喜茶」,喝茶者要給新娘喜錢。晚上鬧新房至半夜。第三天早起,新人雙雙到女家「回門」,也有第二天回門的,稱「回對門」。

20世紀90年代後,婚姻自主、自由戀愛的觀念逐步深入人心,為了顯示婚姻的慎重和神聖,婚禮的隆重和熱鬧,很多婚禮的傳統儀程仍然得到了保留並發揚。譬如花樣百出的「鬧婚」,新娘接到後,在親友的「策劃」下,公公戴花帽,穿古裝,背鐵叉(意即燒火佬),畫濃妝,胸前還要佩帶「老狼」或「老郎」「老色狼」等紅條幅,婆婆肩膀上要背用紅線綁著的兩個瓶子(意即願孩子生活如蜜),在宴會上由親友組織逗樂打趣。也還有的地方媳婦新車一到,公公在鑼鼓嗩吶聲中,要將媳婦抱進新房。

紀山廟會

沙洋紀山廟會是在農曆二月十九舉辦的傳統佛教祈福盛會。相傳每年農曆二月十九日是觀音菩薩的生日,紀山寺在這天都要舉行廟會祈福活動。作為一項傳統荊楚民俗活動,每到這一天,方圓數百里香客遊人都會慕名到紀山寺朝佛拜祖。

民間文藝

漢江硪歌

漢江硪歌屬主腔與號子相結合的曲體結構,曲調可細分為慢、中、快、急四種曲調,一般以五聲調式為主,主腔與號子四度、五度、八度相呼應,形成了一唱眾和、獨具自然和聲的演唱特色。漢江硪歌大致可分為打抬硪曲調、打飛硪曲調和打木硪曲調三種。

沙洋皮影戲

皮影戲,又稱「影子戲」或「燈影戲」,是一種以獸皮或紙板做成的人物剪影,在蠟燭或燃燒的酒精等光源的照射下用隔亮布進行演戲,是中國漢族民間廣為流傳的傀儡戲之一。表演時,藝人們在白色幕布後面,一邊用手操縱戲曲人物,一邊用當地流行的曲調唱述故事,同時配以打擊樂器和弦樂,有濃厚的鄉土氣息。

十班家什

沙洋十番鑼鼓,民間俗稱「十班家什」,其歷史淵源無法考證,只能暫時追溯到明代流傳於無錫、宜興一帶的十番鑼鼓。沙洋十番鑼鼓最晚在清中期已在沙洋廣泛流傳。

沙洋十番鑼鼓樂班以鼓、鑼、鈸、勾鑼和大小馬鑼等10件樂器組成,如按照十番鑼鼓的樂器組成分類,可謂之「清鑼鼓」。在沙洋境內的流變過程中形成了以清明湖、長湖、五曾沈等區域冠名的三個流派,同時也衍生出加入各形制嗩吶演奏的「絲竹鑼鼓」。「十班家什」已被列入湖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打花棍

打花棍亦名湘蓮,由一人手拍竹板為唱,三四人手搖湘蓮和之。湘蓮系一根長約三尺、比拇指粗的竹竿,兩端鏤成三個圓孔,每一孔中各串數個銅錢,塗以色彩,兩端飾花穗彩綢。表演時,男女青年各持湘蓮做各種舞蹈動作,以湘蓮敲擊肩、臂、胸、腳等部位,亦可男女雙人對打,形成舞、打、跳、躍的連續動作。行進時,可打出前進、停留、蹲下等多種步伐,有較強的節奏感。打花棍在清朝中期傳入沙洋,從此流傳民間。

文化遺存

沙洋縣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早在6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見《江漢考古》2008年第二期,《湖北荊門後港城河城址調查報告》),就有先民在這片沃土上棲息,商朝末期殷朝人在沙洋漢水流域建權國(見《水經注》卷二十八沔水二,「沔水又東,右匯權口。水出章山,東南流經權城北,古之權國也」。註:「章山即為現馬良山」),西周初建冉國。5000年的燦爛文明,給沙洋留下了眾多寶貴的遺蹟。有紀山楚墓群、馬家垸古城遺址兩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岳飛城遺址、東周黃歇冢、荊家城遺址等六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15處。

根據2007年-2011年沙洋縣第三次文物普查顯示,沙洋縣有不可移動文物點419處,其中複查文物點262處,新發現文物點157處。包含古墓葬1200多座,古遺址58處,古建築12處,石窟寺及石刻2處,近現代重要史跡和代表性建築26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處,湖北省文物保護單位6處,荊門市文物保護單位112處。文物分布遍及全縣13個鎮。特別與荊州交界的紀山、十里舖、後港、拾回橋等鎮尤以春秋戰國時期古墓居多。

戰國古屍

1994年。沙洋縣紀山鎮郭家崗一號楚墓出土一具戰國古屍,比長沙馬王堆西漢古屍早100餘年、比江陵鳳凰山西漢古屍早200餘年,別稱為「中國第一古屍」。該具古屍為女性,身高1.60米,死時年齡70-75歲,AB血型,入葬年代距今2300餘年。古屍出土時身體上包裹有大量絲織衣物,網絡狀的紋理清晰可見,用手拉,還有一定的強度。古屍外觀形態保存完整,只是因為脫水而有些乾癟,皮膚堅韌,呈烏褐色,還有一些毛髮。

沙洋縣「中國第一古屍」被國家文物局定為國家一級文物,後保存在荊門市博物館珍寶館,為鎮館之物。

郭店楚簡

1993年10月,考古人員在發掘沙洋縣紀山鎮郭店村郭店一號楚墓時,從墓中醬黑色的淤泥中發現了一堆散亂的竹片。工作人員立即將竹片密封,後聘請專家對竹片進行還原處理,發現這些散亂的竹片是先秦時期的「簡書」,上面書寫著道家和儒家的重要文獻。經過專家長達5年的整理和逐字釋讀、考證、編連,證實該批竹簡共804枚,其中字簡730枚,共計13000多個漢字,上面記載的文獻大多為首次發現,被鑑定為國家一級文物。

郭店楚簡具有重要的學術研究價值,上面記有道家文獻2篇,儒家文獻14篇。郭店楚簡還是首次發現的先秦時期的教科書。

楚莊王墓

楚莊王墓位於沙洋縣紀山寺西北部的薛家大窪墓地。墓地在自然山崗上,經人工修築而成,呈南北向。南端是兩個高達11米、墳腳直徑不下百米,遠望象小山的大冢,北端是40個排列井然、大小相當,呈南北向四列分布的陪葬小冢。墓地由矩形台、祭壇、冢區和五級台階構成。

名優特產

紀山龍米:紀山龍米產於沙洋縣紀山鎮紀山村附近。米中富含蛋白質、脂肪、纖維素和其它微量元素。1998年獲得中國國際第四屆食品博覽會「中國市場名牌產品」稱號,1999年被中國綠色食品發展中心檢測鑑定為純天然優質綠色食品。

馬良石頭魚:馬良石頭魚生長於馬良山潛伸漢江河底的石縫中。石頭魚光滑無鱗,嘴形彎若新月,魚脊灰石色,隱約露出石頭般的斑紋;圓鼓鼓的魚腹白里泛紅,尾部扁側稍窄。石頭魚肉質嫩滑,無細刺。

尚香風乾雞:尚香風乾雞產於沙洋縣十里舖鎮。表面呈醬黃色,肉質滑嫩。風乾雞的腌制方法在沙洋民間廣為流傳,成為宴席上人們喜愛的一道佳肴,該菜又名「劉皇叔婆子雞」。

長湖魚糕:長湖魚糕以長湖白魚為主料,摻合澱粉、蛋清、生薑等佐料等,攤成餠形,放進蒸籠,以大火蒸製而成。

小李子藜蒿:小李子藜蒿產於沙洋縣李市鎮,又名蔞蒿、蘆蒿、柳蒿、菊科蒿,屬野生草本植物。藜蒿含維生素、尼古酸、蛋白質等多種營養素。

毛李荸薺:毛李荸薺產於沙洋縣毛李鎮,因其形如馬蹄和栗子,俗稱馬蹄、地栗。荸薺皮色紫黑,肉質潔白,味甜多汁,可作為水果,又可作蔬菜。

旅遊景點

紀山寺:紀山寺位於沙洋縣紀山鎮境內,占地125畝,建築面積1500平方米,始建於隋朝,興於唐清。1984年10月,紀山寺被確定為荊門市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2011年被評為國家AA級景區。

中國沙洋油菜博物館:沙洋油菜博物館位於沙洋縣經濟開發區,是中國國內首座油菜主題博物館,於2010年3月建成開館,2011年被評為國家2A級景區,2014年被評為「湖北科普旅遊示範景區」。博物館包括主館、副館和戶外體驗區,建築面積3300平方米,展覽分為史海芸蹤、生命之能、芳澤民生、金色沙洋四大主題。

中國農谷·沙洋生態農業體驗風情園:中國農谷·沙洋生態農業體驗風情園生態農業體驗風情園核心區位於沙洋縣曾集鎮張池村。該村是沙洋優質油菜集中度最高、雙低化率最高、產業化經營水平最高的油菜種植地,為「湖北省優質油菜工程樣板示範區」、「全國雙低油菜科技入戶示範工程試點區」、「國家優質油菜技術工程中心成果轉化示範基地」。

黃歇冢:黃歇冢位於沙洋縣後港鎮黃歇村。黃歇冢位立於村中公路邊,形似一座圓形小山,冢高13米,周圍青松挺立。黃歇冢相傳是春申君黃歇的墓冢,2002年11月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