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今年中晚稻仍獲豐收,而收購量同比大幅下降,導致新稻供應壓力不減反增。按照目前趨勢,後期中晚稻收購進度還將放緩,供應壓力也將持續增加,在壓力有效降低之前,新稻市場將難有「作為」。
2019年,我國糧食再獲豐收,創下歷史最高水平,總產量連續5年超1.3萬億斤。隨著供給側改革的加快推進,今年稻穀產量小幅下降,產需結餘進一步減少,優質稻產量進一步增加,將進一步夯實我國稻米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基礎。
稻穀生產平穩
利於穩定市場
2019年,我國水稻生產呈現面積減、單產增、產量減的特點。根據國家統計局初步統計,全國稻穀種植面積2969.4萬公頃(4.45億畝),比上年減少49.6萬公頃(744萬畝),下降1.6%;稻穀單產7059公斤/公頃(471公斤/畝),比上年增加33公斤/公頃(2.2公斤/畝),增長0.5%;稻穀總產量20960萬噸(4192億斤),較上年減少250萬噸(50億斤),下降1.2%。
水稻種植面積下降的原因,主要是供給側改革持續推進,稻穀最低收購價連續下調,目前托市價已低於2013年的水平,稻米市場價格也處於近年低位,水稻種植效益持續下降,影響了農戶種植熱情,加上南方地區推行「雙季稻改單季稻」,有效增加了優質單季稻面積,縮減了品質較差、單產較低的早稻和晚稻播種面積,進一步調減了非優勢區的稻穀面積,導致種植面積有所減少。
水稻單產增加的原因,主要是今年氣候條件整體較為適宜,有利於糧食作物生長發育。雖然7月下旬以來,長江中下游地區出現較為嚴重的伏秋連旱,給局部地區雙季晚稻生產帶來一定影響。但各地積極開展抗災救災,加之10月份湖北、湖南等地出現有效降水,旱情對全國秋糧生產的影響較為有限。同時,低質低效的早稻面積和非優勢區的稻穀播種面積持續調減,優質高效單季稻面積持續增加,生產進一步向優勢區域集中,提升了稻穀單位面積產量。
稻穀總產量下降的原因,主要是由於今年稻穀播種面積下降幅度超過單產增加的幅度,導致稻穀總產量再次減少,但減少幅度不大,呈現「東北減、南方增」的特點,總體依舊產大於需。今年稻穀生產繼續保持平穩,有利於穩定市場。
氣候影響有限
中晚稻再豐收
雖然今年稻穀產量小幅下降,但中晚稻生產依然豐收。據初步統計,2019年中晚稻種植面積2524.4萬公頃,比上年增加1.6萬公頃,增幅0.06%,呈穩中略增之勢。這主要是低質低效的早稻面積持續調減,如全國早稻播種面積比2018年減少341.3千公頃,而品質更好、單產更高的單季稻面積持續增加。中晚稻單產7263公斤/公頃,比上年減少2.3公斤/公頃,下降0.03%,總體持平略減。
雖然今年氣候適宜,中晚稻生產總體較好,但長江中下游地區湖北、湖南、安徽、江西等地出現較為嚴重的伏秋連旱,給局部地區雙季晚稻等秋糧作物生產帶來一定影響。同時,稻穀主產區黑龍江遭受了低溫陰雨寡照、颱風等不利天氣,降雨偏多、日照不足,對粳稻生產造成一定影響,導致中晚稻單產受影響。中晚稻總產量18334萬噸,較上年減少17.5萬噸,下降0.1%,總體穩中略減。雖然南方中晚稻增產,尤其是江蘇水稻增產較多,但黑龍江稻穀受氣候影響減產較大,導致中晚稻總產量有所減少,但減產幅度十分有限。雖然中晚稻產量略有下降,但降幅有限,仍是歷史第二高產年。
壓力超出預期
托市成為必然
雖然今年我國大米出口增加,需求上升,但由於中晚稻產量繼續豐收,稻穀年度結餘仍達1300多萬噸,供大於求局面難以根本改觀,托市收購啟動也就成為必然。目前,安徽、湖北、四川、河南、江蘇、湖南、江西、黑龍江等省已陸續啟動托市收購,但托市收購時間普遍晚於上年。由於今年稻穀產需結餘預計較上年度減少400多萬噸,農戶賣難現象有所緩解,加上托市收購時間晚於上年,標準提高,特別是往年托市收購量最高的黑龍江省因災減產較多,托市收購量將下降較多,且可能較上年度明顯減少。
托市啟動較晚
收購大幅放緩
當前,國內中晚稻進入收購旺季,因主產區托市收購啟動較晚,國企收購大幅減少,拖累中晚稻收購進度大幅放緩。據統計,截至11月30日,黑龍江國有企業收購122.9萬噸,比去年同期減少318.2萬噸。同期黑龍江累計收購粳稻比去年同期減少368.7萬噸,同比偏慢37%。由於黑龍江收購進度大幅放緩,雖然江蘇啟動托市收購後收購量同比大增,但難以改變中晚稻整體收購進度同比偏慢的勢頭。
截至11月30日,主產區累計收購2019年新產中晚稻3570.4萬噸,同比減少439.5萬噸,而黑龍江一省就占八成以上。湖北、安徽等14個主產區累計收購2019年新產中晚秈稻2110.4萬噸,同比減少162.5萬噸。其中,湖北已收購中晚秈稻605.5萬噸,同比減少33萬噸;安徽收購538.1萬噸,同比減少74.5萬噸;江西收購223.9萬噸,同比增加9.1萬噸;湖南收購265.8萬噸,同比增加36.4萬噸。黑龍江、江蘇等7個主產區累計收購粳稻1460萬噸,同比減少277萬噸。其中,江蘇粳稻累計收購411.7萬噸,同比增加123.9萬噸;吉林累計收購粳稻145.9萬噸,同比減少43.2萬噸。
正值收購旺季
市場依然偏弱
當前中晚稻正值收購旺季,由於收購進度偏慢,供應壓力得不到釋放,市場走勢依然偏弱。12月5日,吉林德惠超級稻(國標三等)收購價2840元/噸(水分14.5%,出米率67%),普通粳稻(國標三等)收購價2400元/噸(水分14.5%,出米率67%),周環比均持平;江蘇泰州新產普通粳稻市場收購價2300元/噸,新產優質粳稻「9108」市場收購價2440元/噸,周環比均持平;江西撫州普通中晚秈稻收購價2360~2380元/噸,周環比下降20元/噸;湖南常德普通中晚秈稻收購價2420元/噸,安徽巢湖2400元/噸,周環比均持平;湖北荊州「豐兩優」市場收購價2480元/噸,周環比持平。
北京市場國標三級東北大米批發價4700元/噸,周環比持平。杭州市場安徽產國標一級晚秈米批發價3640元/噸,江蘇產國標三級粳米批發價3740元/噸,周環比均下降60元/噸;黑龍江產圓粒粳米批發價4720元/噸,長粒粳米批發價5620元/噸,周環比均下降40元/噸。福州市場國標一級江蘇產粳米批發價4340元/噸,周環比下降40元/噸。
新稻難有起色
下跌幾無空間
由於今年中晚稻仍獲豐收,而收購量同比大幅下降,導致新稻供應壓力不減反增。截至11月30日,中晚稻收購同比減少439.5萬噸,而產量僅較上年減少17.5萬噸,意味著目前市場上的新稻供應壓力較上年同期高400多萬噸,而11月25日中晚稻收購同比減少172萬噸。按照目前的趨勢,後期中晚稻收購進度還將放緩,供應壓力也將持續增加,在供應壓力有效降低之前,新稻市場將難有「作為」。
東北地區,尤其是黑龍江由於受天氣災害影響,產量有所下降,收購價格同比偏高,且高於最低收購價,導致托市收購難以啟動,因而收購進度同比大幅降低,供應壓力持續增加。受此影響,在托市收購啟動前,預計該省的普通粳稻收購價格將持續走低,並可能向最低收購價靠攏。
南方地區新稻收購進度雖然相對快於東北,但同比依然偏慢,加上今年南方地區中晚稻小幅增產,因此,當前南方地區的新稻供應壓力也大於上年同期,預計新稻市場短期也難以走強。由於南方主產區均已啟動托市收購,新稻市場短期將圍繞最低收購價小幅波動,基本沒有下跌空間。
期待著,期待著
北方新農村將繼續關注天氣變化
隨時向您彙報
來源:糧油市場報
北方新農村整理髮布
部分圖片來自於網絡,版權屬於原作者
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