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四大鎮館之寶,其中一件曾用來磨刀,一件用來腌鹹菜

2020-09-16   王春秋史

原標題:中國四大鎮館之寶,其中一件曾用來磨刀,一件用來腌鹹菜

一、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太陽神鳥金箔

這件古董是商周時期的金飾物,距今也有二三千多年。它以鏤空的形態,分內外兩層,內層是太陽的光芒,外層是四隻相同飛行的鳥組成,鳥與鳥之間首尾相接,圍繞著太陽飛行,寓意著古人對光明的無限追求。它的外徑是12.5厘米,內徑5.29厘米,厚度僅為0.02厘米。對,是0.02厘米,那是2000多年前的飾品,器身極薄,猶如一張紙的厚度,由此,這讓我們見識了兩千多年前古人超高水平的金器製作水平,以及他們積極向上的精神境界。

二、北京故宮博物館的鎮館神器——陳倉石鼓

陳倉石鼓,被譽為中國九大鎮國之寶之一,形狀上細下粗,形狀似鼓,所以叫石鼓。石鼓上面有石刻篆文,文字記述了戰國後期秦國的一段歷史,字字抵萬金,極其珍貴。

那麼為什麼叫「陳倉」石鼓呢?那就不得不提到石鼓的發現和沉浮的一段歷史。公元627年,一個放羊的老人在陝西陳倉山無意中發現10面像鼓一樣的石崗岩大石,上面有神秘難懂的篆書文字,村民都以為是十塊神仙石,所以經常對石鼓燒香膜拜。此後一千年,石鼓經歷多次得而復失,失而復得的命運。唐宋時,其中一面「作原石鼓」不見了,官員歷盡千辛萬苦都找不到,不料竟在一個屠夫家中被尋獲,當時,石鼓的文字早已磨損,曾用作磨刀石,中間又被掏空,用來搗米之用,真的令人心痛不已。後來,十面石鼓被金人搶去,南宋時才被人偶然找到。現在,收藏於北京故官博物館。

三、北京北海公園王瓮亭鎮國玉器——瀆山大玉海。

瀆山大玉器是元世祖忽必烈下令宮廷玉器大師精心製作而成,寓意元代國勢強盛,千秋萬代。它本來是一件皇家的盛酒器具,重達3500千克,玉料採用獨石玉,其玉質柔和細膩,莊重典雅,玉雕大師把龍、螭象、羊、鯉魚、犀、螺、蟾、蚌、馬、兔、豚、鼠、酋等十幾種動物巧妙地雕刻其中,獨具匠心,令人嘆為觀止,被後世評為鎮國玉器之首。

元朝之後,瀆山大玉海莫名遺失,在康熙年間才在一座真武寺廟中被找回,當時道士們還把它當作腌鹹菜之用,真是令人唏噓慨嘆。

四、中國國家博物館的鎮館之寶——西周利簋

西周利簋,又稱為武王征商簋,是西周時期被發現最早的青銅器。它原是一個西周官員紀念品,他名字叫利,因他在武王征商時立功而被周武王賞賜青銅,他就把青銅鑄造了一尊簋具。最最具歷史價值的是利簋上面的銘文,銘文中記述了武王打敗周朝發動牧野大戰的具體時間,即:甲子日的早晨,歲星中天。

之後經過現代天文專家的科學測算得出,牧野之戰具體時間:公元前1046年1月20日。這是牧野之戰的發生的真實科學的時間,從而印證了史書記錄的真實性,這個困撓了後世數千年之謎團終於被解開了。

謝謝關注,你的關注是我最大的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