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殲-10戰鬥機源於上世紀80年代,殲-9機腹進氣方案優化的結果,一脈相承其中有很深厚的基礎存在。
殲-10戰鬥機
殲-10C戰鬥機
殲-10三視圖
F-4「鬼怪」式戰鬥機
F-111「土豚」戰鬥轟炸機
受這種實戰情況的影響,F-111在上艦無望後美國推出同屬可變後掠翼的F-14「雄貓」戰鬥機,而同期蘇聯也有包括蘇-17、蘇-24變後掠翼戰鬥轟炸機的入役。正是這種發展思路的影響,一直密切關注越南戰場空中對抗動態的我國,也提出研製一款能對F-4形成性能優勢的新型戰鬥機。
F-111艦載版因超重無法上艦的,但是由於可變後掠翼技術在美國人眼中確實不錯,所以後續推出來更加先進的F-14「雄貓」戰鬥機。
F-111艦載版效果圖
F-14「雄貓」戰鬥機
蘇-24戰鬥轟炸機
我國當時對於新機型的要求是這樣如下:性能超過F-4戰鬥機、在保持二代機較為優秀高速性能的情況下兼具較好的中低空機動性,這種綜合體要求完全就是同時代可變後掠翼的標配。1968年,新機型研製交由瀋陽飛機設計所(601所)進行,由於沒有此類機型研製經驗,601所對從越南戰場上獲取的F-111殘骸進行認真分析之後。提出了代號「殲-10」的可變後掠翼戰鬥機方案(重型),參與研發單位還包括北京航空學院。
F-111戰鬥轟炸機
F-111戰鬥轟炸機
老版殲-10戰鬥機,在設計上充分考慮我國空軍需求以及世界航空發展潮流,了中國空軍實際需求和世界先進戰機的發展潮流。除採用當時相當流行的可變後掠翼技術外,還首次在設計上採用三元帶激波錐進氣道,後期計劃採用基於「斯貝」改進的新型發動機(英國1972年同意出售民用版斯貝)。
殲-10可變後掠翼戰鬥機 效果圖
老版殲-10不僅採用了可變後掠翼布局,為了提高機動能力還加裝了全動鴨翼,這也使該機型成為世界上唯一一種採用三翼面布局設計的可變後掠翼飛機。從當時的設計指標來看,和同期其他可變後掠翼機型相比應該能超過米格-23而弱於F-14,基本和法國「幻影」G8接近。
法國「幻影」G8
法國「幻影」G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