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中的落寞是怎樣的?李白和辛棄疾,說盡詩人的千古落寞

2020-07-21     也可自話

原標題:詩詞中的落寞是怎樣的?李白和辛棄疾,說盡詩人的千古落寞

落寞,是詩人最愛的主題,人越是在逆境,越容易激發詩情,人的落寞有許多,生離死別是落寞,愛情破碎是落寞,懷才不遇是落寞,壯志難酬也是落寞,當落寞遇上詩人,是怎樣的效果呢?

姜夔《鷓鴣天·正月十一日觀燈》

花滿市,月侵衣。少年情事老來悲。沙河塘上春寒淺,看了遊人緩緩歸。

觀燈夜,花燈滿市,月光照人。

少年時,每逢正月十一日,跟父母一起觀燈,我是多麼快樂啊,可是父母臉上為什麼總有一絲惆悵?如今我也老了,原來少年的快樂變成了悲傷,我終於理解了父母的惆悵。

用花好月圓、繁華燈市,反襯自己的悲哀,是壯志未酬,還是因為愛情?作者沒說,讀者也不知道,但是可以感受到作者的寂寞淒涼,春寒襲來,有人歸去,只有作者沙河塘上,目送有人緩緩而歸。

辛棄疾《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間多少行人淚。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
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聞鷓鴣。

誰說豪放派詞人不會有淒涼?

辛棄疾這首詞啊,郁孤台,本來只是一個地名,但只是這個地名,就充滿了孤獨沉鬱之感,這三個字起頭,似乎就不需要更多語言了。

西北望長安,長安指都城汴京,望不見長安,因為無數高山阻礙了實現,望不見,也回不去,那是辛棄疾一生的心結,中間多少行人淚,又豈是行人之淚,還有辛稼軒的悲憤之淚。

最後,在江邊的晚霞中,在鷓鴣鳥的鳴叫中,感受到人世蒼茫,與開頭郁孤台呼應,更添幾分沉鬱孤獨。

李白《關山月》

漢下白登道,胡窺青海灣。
由來征戰地,不見有人還。

漢下白登道,劉邦當年在這裡被匈奴圍困7天,差點喪命,胡窺青海灣,是唐朝與胡人連年交戰的地方,從漢朝到唐朝,中原要歸化匈奴,胡人不斷覬覦中原,戰爭從未停止,而那些征戰的將士,又有幾個能生還故鄉,又有幾個能與親人再度團聚?

戰爭,是這個世界上最殘酷的事情,惟願世界和平!

陶淵明《詠荊軻》

君子死知己,提劍出燕京。
素驥鳴廣陌,慷慨送我行。

陶淵明可不容易啊,現代人對他的印象大多停留在「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或者「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只知他是一個隱士,只知他心裡有一個世外桃源。

誰能想到,陶淵明也有如此慷慨的筆墨,有如此激昂的詩句。

荊軻刺秦王的典故自不用多說,這裡說「君子死知己」,不是說君子的知己死去了,而是君子為知己而死。「素驥鳴廣陌」,素驥就是白馬,你看,連白馬都充滿鬥志,一路嘶鳴,更何況提劍出燕京的壯士呢?

這幾句詩,讀來慷慨激昂,但是「君子死知己」一句,卻陡然給人以知音難求的悲涼感,伯牙子期,高山流水。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PntlcXMBd4Bm1__Y9xH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