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平:每日一文:《感知論綱要》(20)
《為什麼必須放棄和更換唯物主義思想》
讓人類放棄唯物主義思想,讓人類不再使用唯物主義思維模式,那幾乎意味著讓人類重生,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使命。但人類不放棄唯物主義世界觀行嗎?誰也不能做出肯定的回答。唯物主義思想方式已經太古老,屬於化石型的認識模式,人類在許多領域和許多觀念上已經質疑了唯物論和局部放棄了唯物論,唯心論和宗教信仰就是對於唯物論的反叛。但是,反叛並不等於取消、放棄或全面取代,它們的反叛的更多意義是從另一個角度和在另一個方面承襲和繼續唯物思維模式。它們都並不質疑或反對物性特質,對物質世界的來源和存在性質沒有本質的分歧,只不過在物質與人的關係上持有不同的立場。

我們的世界觀被落後的唯物思維長期固化,其後果比想像更為嚴重,我們不但對物質產生片面性和分離性認識,這嚴重影響我們有效地把握物質世界,讓科學認識在物質的迷宮徘徊,結果就是事倍功半,唯物論切斷了我們全面認識物質世界之路。更為致命的是,由唯物論生髮的生命倫理邏輯及其生存理念製造了人與人的競爭關係,唯物論的生命觀使人類走上了生命倫理的不歸路,對人類文明的發展與未來預備了毀滅性的結局。這不是人類做出主動行為或採取措施就能夠規避的,這是唯物主義倫理邏輯的必然去處,我們緊張、恐懼和躲避都無濟於事,只能讓結局儘快到來,這並非危言聳聽,這是我們思考極容易得出的結論。
唯物主義的最大益處是利於認識和把握物質世界,唯物主義的最大弊端是讓我們錯誤地認識自己和長期地誤解自己,不以我們自己為前提去把握物質世界有什麼意義?忽略了人的存在有什麼最終的意義?人類文明發展最大的障礙就是人的倫理關係,而人的倫理關係問題最終將會葬送人類的前程,將人類送進萬劫不復的深淵。唯物主義的存在意味著生存競爭邏輯模式的不可改變,這就已經決定了每個人必將為生命競爭到死的不變邏輯,這喻示著人類的前景是一片晦黯。

靠唯物主義自身的邏輯無法解決人類的矛盾衝突問題,因為唯物主義本身鼓勵這種競爭與衝突,它依賴這種衝突作為社會文化的動力,而這個動力的方向並不是我們存在的目的地,以競爭作為動力帶來的結果並非我們所需,唯物主義的倫理和邏輯與我們的存在需要背道而馳。人類不幸騎在了一匹不可駕馭的馬上,最簡單可行的辦法是從馬上下來,換乘另一匹可駕馭的馬,而不是任由不可駕馭的烈馬將人類帶到不可預測的危險境地。
更換適宜本身的理論體系不但是最好的策略,而且是唯一可行的辦法。人類一直沒有「換馬」其實是無馬可換,包括唯心主義和宗教信仰在內的理論體系沒有能力承載起人類非常具體的希望——生活的幸福與愉悅,它們自身的倫理邏輯還不足以與唯物主義匹敵,它們不堪重負的理論體系表現得非常虛弱,人們當然不會選擇它們。
感知理論是人類以降之後第一次有意識建立起來的不同於已有理論的第一個全面性的世界觀,其理論規模與架構與唯物主義相當。唯物主義是被動的在生存意識之上產生的理論體系,感知理論則是人類在精神文明高度發達的基礎上主動建立的具有理性意義的理論體系。感知理論作為全新的理論參照,使人們迅速看清了唯物主義理論致命的邏輯問題以及不可彌補的理論缺陷,這使人類第一次有了選擇及更換存在理論的可能。

感知理論的宏大性和兼容性可以完美地容納和詮釋各種理論的發生和存在,包括唯物主義的局限性存在和有效的應用功能。任何思想方法在存在的範圍內,服從於人的感知愉悅的目的,都可以繼續在感知應用中獲得可能的存在空間,只要服從和服務於人的存在目的,就不會與感知論發生任何衝突,因為感知論是以人的本質性存在目的為目的的理論,感知論別無其他目的。(接下)
本書《感知新世界》《感知新文明》二部已在亞馬遜、京東上架銷售,如需完整了解感知論,進亞馬遜、京東搜索書名即可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