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太低調!用了這麼多AI技術,難怪被追捧

2020-08-08     雷科技

原標題:微信太低調!用了這麼多AI技術,難怪被追捧

導語:

AI是什麼?是阿爾法狗,人臉識別還是手機上的語音助手?其實在我們日常使用的微信中也雜糅了不少AI技術,但是你卻不知道。這就是AI融入生活的一個信號。

有關注一些國際AI賽事的用戶們可能會知道,微信團隊不但是這些賽事的常客,而且還能經常拿到前幾名的名次。就在今年舉辦的WMT2020國際機器翻譯大賽當中,微信團隊在「中文譯英文」的比賽中奪得冠軍。這個獎項的分量有多重呢?從歷屆冠軍名單中我們就能看出(微軟、搜狗、騰訊)。

圖源水印

微信里的AI

語音轉文字,這個功能大家應該都見怪不怪了,有時候朋友給你發送幾條長達幾十秒的語音消息時,估計大部分用戶都不會把手機湊到耳朵旁一條一條的聽吧,其實這是一種讓發送者省心,卻讓接收者費心的操作,但考慮到一些特殊情況(用戶打字慢、不會打字或是騰不出手打字時),微信一直保留著這一功能。為了解決用戶的這個痛點,微信上線了語音轉文字功能,但是如果識別率太低,轉換出來的結果與用戶想要表達的意思相差較遠的話,反而會增加用戶獲取信息的時間。

光靠人工翻譯是遠遠不夠的,所以微信團隊十分重視AI翻譯這一功能,通過各種各樣的方案改進後,微信的AI翻譯功能的閱讀理解能力和邏輯推理能力得到了提升。在2019年微信還推出了微信對話開放平台,這個平台主要放給有對話或客服需求的個人、企業或組織。

微信方面稱,開放這個平台意味著任何個人、企業或者組織都可以接入,人人都能低成本擁有專屬對話AI機器人。而且想進入這個對話開放平台的方式也有很多種,不管是小程序、公眾號、APP還是Web應用,都可以快速完成配置。當然為了滿足更多用戶的使用場景,這個平台自然是支持開發者自定義配置功能,讓開發者給予這個平台一個隨機應變的「大腦」。

圖文翻譯,這個功能對於一些學生或是喜歡看外網新聞的用戶來說,這個功能的實用性不弱於語音轉文字。如果是一些英文圖片可能還好,國內用戶的英語水平還是可以的,那如果是法語、俄語這種小語種呢?不可能說去詞典里一個一個地查吧?另外再下個翻譯APP也太麻煩,而微信平台推出了圖文翻譯這個功能,既方便了用戶也提升了用戶的粘性。

刷臉支付,可能有不少用戶不喜歡或是從來沒有使用這個功能,覺得這個操作不如指紋或是掃碼支付那麼順暢。但不可否認的是,人臉支付是時代的趨勢,在未來,大數據和雲計算將會成為最主流的運算技術,而3D人臉作為這兩者的基礎資料庫,自然會得到推廣。通過AI的圖像脫敏技術後,用戶的人臉信息都會進行脫敏和加密處理,掃描準確率可以達到99%,就算是雙胞胎也能通過一些細微的地方分辨出來。

這些功能都來自於微信的AI團隊:智聆和智言,前者主要負責語音識別,後者主要負責智能對話和NLP。這些團隊都需要海量數據作為「養料」,從而讓AI不斷學習進步。微信龐大的用戶數量和語音請求,都能夠為這兩個團隊提供足夠多的脫敏數據。利用這些數據,可以讓它的能力快速提升。但這兩個團隊必然不會滿足於此,他們需要更多的數據來讓自己變得更為智能,更加適合微信這個軟體。

為什麼微信如此重視AI?

微信從誕生到現在已經走過了九個多年頭,已經一步步成為了國民級的應用,微信創始人張小龍在創立微信的時候就希望微信不僅僅是一個應用,更希望它成為用戶的一種生活方式。如果對它的定位只是一個通訊工具,那麼它未來的發展就會被這個定位給限制住。

而現在我們已經可以看到,微信從很多方面融入到大家的生活中,群聊、朋友圈、紅包、公眾號、小程序等等,微信需要更多的內容和功能來支撐,保證半路殺出來的「程咬金」不會影響到自己。

想要成為一個大平台,第一重要的是豐富的內容,只有足夠的內容支撐才能讓更多的用戶花更多的時間在微信APP上。一般來說一個用戶產出了一篇文章後都會通過朋友圈或是一些群聊進行傳播,但這種速度顯然是不夠的,於是像「看一看」這一類推廣功能就出現了,這一功能會使這篇文章中所攜帶的信息在用戶的朋友圈之外擴散。在微信強大的AI算法和數十億用戶的傳播下,使得微信成為了一本每天都能產出不同內容的「雜誌」。

微信AI負責人周傑表示:「人們需要的不是AI技術本身,需要的是AI技術給他們帶來更好的生活體驗,一種服務。」也就是說微信並不會去跟風來做一個AI,而是說,AI是要落地到實際的一個功能或者是場景裡面去。這也是微信AI團隊一直在不斷努力從一些小點入手的緣由。

全民微信時代

可能從來沒有一個時代,每天有數億人花這麼多時間,花在手機裡面瀏覽各種信息,而微信,可能是人們花最多時間的一款應用。在這九個年頭的發展路程上,有不少的應用來挑戰過微信,但微信永遠是那個笑到最後的,這不但是因為微信龐大的用戶基數,也是微信團隊對於用戶的關愛使得用戶很難輕易去放棄這款應用,就像張小龍說得那樣,微信是一種生活方式,並且它已經徹底融入到我們的生活當中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PiXRznMBLq-Ct6CZ2oA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