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初無疑是一個巨變的時代,1912年1月1日,清帝國宣布退位;1922年11月1日,鄂圖曼帝國終結。鄂圖曼帝國,存在於14世紀初到20世紀初,跨越明清兩個朝代600多年。鼎盛時期鄂圖曼帝國地跨亞非歐三大洲,是地球上數一數二的強國,後來在西方列強的蠶食下,版圖不斷縮水,直到一戰後國家瓦解。
鄂圖曼帝國在其統治末期也嘗試了各種改革,然而像清朝的洋務運動一樣,治標不治本,最終還是走向滅亡。鄂圖曼帝國的瓦解,給中東留下了一個大國退場的權力真空。由此引發的問題,也超出了很多人的預期。
鄂圖曼帝國崛起
鄂圖曼帝國和清朝一樣,起源於游牧民族,在13世紀的時候分散居住在屬於拜占庭帝國安納托里地區,是許多突厥公國之一。在之後200多年的時間裡,他們不但建立了一個包括前拜占庭帝國的東南部和安納托利亞的大片地區,還包括匈牙利以及整個阿拉伯世界,成為雄霸歐亞非的封建帝國。但是到了後期,和清帝國一樣遭到歐洲列強的蹂躪,在西方堅船利炮之下,只能割地賠款,簽訂一系列喪權辱國的條約。
鄂圖曼土耳其是鄂圖曼國家的主體民族,但是隨著帝國的擴張,越來越多的其他民族加入其中。在13世紀,蒙古發起了第三次西征,並且打敗了羅姆蘇丹國,導致羅姆蘇丹國分裂成12個小的部落政權,其中一個政權叫鄂圖曼,他們就是鄂圖曼帝國的祖先,之所以叫鄂圖曼,來自於他們的首領鄂圖曼,他像成吉思汗一樣統一了分散在各地區的部落。
鄂圖曼帝國崛起之後,首先對拜占庭帝國發起衝擊,到了鄂圖曼兒子奧爾汗時期,鄂圖曼取得了伊斯坦堡西南地區,這個地方是地中海通往黑海的咽喉要道,地理位置非常重要。
到了奧爾汗兒子穆拉德一世掌權的時候,以前的羅姆蘇丹國已經滅亡了,於是穆拉德一世自稱自己為蘇丹,也就是最高統治者。之後穆拉德一世不斷向外擴張,在1389年在科索沃大戰當中,擊敗塞爾維亞聯軍,但是穆拉德一世也在這場戰鬥中犧牲,由他的兒子巴耶齊德接任蘇丹職務,從此塞爾維亞成為鄂圖曼附屬國。
巴耶齊德,比他的幾個祖輩還厲害,他不僅僅征服了小亞細亞、塞爾維亞和保加利亞,甚至還征服了西亞的大片土地。隨後在1396年,大舉進攻拜占庭首都君士坦丁堡。羅馬教廷也從歐洲其他地方徵調了10萬十字軍前來增援,但是都被巴耶齊德打敗。
巴耶齊德順勢還席捲了多瑙河流域,甚至打到歐洲腹地布達佩斯。在這個關鍵時刻,巴耶齊德後院殺過來一個更猛的主,那就是跛子帖木兒,他不但攻下了亞美尼亞鄂圖曼的幾座城池,而且還把巴耶齊德的太子給抓了。巴耶齊德不得不放下歐洲,轉頭迎戰帖木兒。可是在安卡拉戰役中,巴耶齊德兵敗被擒,最後死在監獄裡。
可是此時的帖木兒並沒有窮追猛打,而是轉頭去搶劫明朝,相對於歐洲,明朝要富裕很多,而且此時明朝正經歷靖難之戰,整個國家處於混亂當中,可是在帖木兒遠征的路上卻意外病死了。這讓鄂圖曼帝國有了喘息的機會,帖木兒把鄂圖曼分別留給了四個兒子。
巴耶齊德死後,形成了權力真空,在經歷長達21年的權力爭奪之後,巴耶齊德的兒子穆罕默德一世最後奪取了王位,並且恢復了帝國的領土,並且打敗了當時東歐最強大的對手波蘭,從而征服了整個巴爾幹半島。
鄂圖曼帝國崛起的原因
鄂圖曼帝國的崛起,除了游牧民族軍事上對農業文明的優勢外,鄂圖曼人還採取了宗教包容與懷柔的政策。比如穆罕默德二世,他在征服君士坦丁堡的時候,城裡的大部分人都信仰東正教,可是穆罕默德二世並沒有強制百姓信奉伊斯蘭教,而是找到一位有名望的學者來作為東正教的首領,而且親自為他加冕。
新的宗教首領不但被賦予了宗教權力,而且還在城中擁有自己的法庭和監獄。穆罕默德二世通過這種方法,安撫了城內的東正教,同時他還規定,伊斯坦堡城內可以擁有信仰的自由。如果這件事情發生在中國,肯定沒有任何問題,唐朝時期的長安城同時擁有著佛教、基督教、摩尼教等眾多宗教,可是在歐洲,宗教意味著信仰,你要麼離開這座城市,要麼就更換自己信仰。
宗教寬容是一方面,另一方面為了擴大伊斯蘭化,出台各種政策鼓勵信仰伊斯蘭教,比如抓回來的俘虜復國信奉伊斯蘭教,可以免除奴隸身份,減免稅負,甚至還有晉升的機會。
相對於歐洲的十字軍,鄂圖曼近衛軍戰鬥力非常強,而且還非常專業,其實歐洲直至英法百年戰爭之後,才慢慢建立起職業化軍隊。但是近衛軍也成為帝國的敵人,鄂圖曼帝國本質就是一種軍事帝國統治,他們依靠戰爭向外擴張,並獎賞士兵。比如在1452年,穆罕默德二世,圍攻君士坦丁堡最大的動力就是允許士兵搶劫。但是這種擴張並不是無止境的,一旦國家進入和平時期,士兵就不能通過搶劫來獲取財富了。
而且整個國家架構也是按照戰爭需要來設計的,比如有一項「弒親法」。只要老首領去世,繼位的新首領要將自己的兄弟姐妹都給殺掉,為的就是防止兄弟姐妹內鬥導致帝國的分裂。蒙古帝國之所以分裂為元朝、欽察汗國、察合台汗國、伊兒汗國和窩闊台汗國,就是因為兄弟分家導致的。
進攻明朝的帖木兒帝國也是因為帖木兒死後,持續的內鬥導致國家長期陷入了分裂。而且在巴耶齊德被俘的幾年,這個帝國也差一點死於內鬥。所以他們認為擁有太多的繼承權的國家,各王子都會覬覦王位,因此犧牲親人的生命雖然殘酷,但是對於整個帝國是安全的。
另外為了讓這些貴州擁有持續不斷的戰鬥力,他們還剝奪了貴族的繼承權,貴族後代能否擁有貴族地位,要看他們為鄂圖曼帝國提供多少貢獻。而且首腦的權力也得到加強,鄂圖曼帝國的首腦,相當於明清時期的皇帝,不設宰相,直接負責國家的政務,而且可以隨意罷免、任用下面的官員。
為了保證近衛軍的戰鬥力,這些人不能結婚,而且要同吃同住在一起,鄂圖曼近衛軍的精銳部隊標誌就是一口巨大的鍋,他們以吃「大鍋飯」為榮。為了訓練這些戰士的野外生存戰鬥能力,經常要求他們在野外搭帳篷,挖臭水溝等,不讓他們在和平年代失去戰鬥意志。
鄂圖曼帝國的覆滅
到了18世紀下半葉,鄂圖曼人和清朝政府一樣,需要面對歐洲資本主義的挑戰,同樣也有一批能人志士,希望通過變革來改變這個國家的現狀。領導第一場變革的是塞利姆三世,他為整個國家設計了一攬子改革方案,包括外交、教育、稅收、以及地方管理等。其中最核心的就是軍事改革,因為在同沙俄的戰爭中慘敗,讓他們背負了「歐洲病夫」的稱號,為了恢復昔日的地位與風采,他們首先想到的就是軍事改革。
但是問題恰恰在軍事改革上,保守派想回到古老的鄂圖曼軍事傳統,認為只有這樣才能重振帝國的雄風,而中間派則只希望學習西方的軍事技術,其他方面不用改革。塞利姆三世則希望進行徹底的改革,他認為目前的軍隊已經沒有改革的價值了,需要另起爐灶。
塞利姆三世
改革威脅到近衛軍的利益,他們聯合保守勢力,包括宗教派人士,發動了叛變,廢黜了塞利姆三世,並且勒死了他。塞利姆三世的改革受到法國大革命的影響,因此很多做法也效仿法國,而且法國還是鄂圖曼帝國的傳統盟友。但是在公眾眼裡,這種改革來源於異端。
上層社會不但喜歡法國鬱金香,而且還派遣大量的使臣前往巴黎,回來之後他們創辦了第一家印刷所,印刷突厥文的書籍,在此之前鄂圖曼帝國是不允許非伊斯蘭文字印刷物出版的,這些都引起宗教人士的反對。
後來的改革者馬哈茂德二世吸取了塞利姆三世的經驗教訓,他不斷維護中央政府對各地的控制,或動用武力、或是計謀,削弱了各省督權力,而且任命了一批比較聽話的地方官。18世紀初拿破崙征戰所帶來的混亂,也給了馬哈茂德二世機會,他一舉消滅了因循守舊的競爭對手,建立了中央集權的統治。
而且他麾下有一支西式的軍隊,此時也已經發展壯大,在萬事俱備之後,這些親信根據蘇丹的意志發布了組建新軍的命令。不出所料,近衛軍開始叛變,但是這一次馬哈茂德二世是有備而來,利用自己的軍隊成功擊退了近衛軍的進攻。
但是鄂圖曼帝國遇到了由法國大革命所帶來的民族覺醒病毒的影響,這些病毒傳染給了希臘人、塞爾維亞人以及羅馬人。1827年英、法、俄三國的海軍艦隊長驅直入打到鄂圖曼帝國首都伊斯坦堡,這時希臘獲得了自治權,隨後又獲得了獨立,1829年簽訂的埃德安納不平等條約,除了把東部割讓給俄國以外,還確認了塞爾維亞自治的地位,而且羅馬尼亞等各邦國也開始鬧獨立……
鄂圖曼帝國的瓦解,給中東留下了一個大國退場的權力真空。那些曾經在鄂圖曼控制之下的中東地區,比如今天的敘利亞、黎巴嫩、巴勒斯坦、伊拉克,還有埃及、利比亞等等,一下子群龍無首,它們散作滿天星。鄂圖曼帝國的瓦解,是今天中東亂局的根源之一。而這個結果,相信也超出了許多歐洲政治家的預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