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軌,催婚,戶口,買房……他們的故事,真的在說我們

2019-12-23   桌子的生活觀


1


先說一個故事:

在大學心理學課上,白髮蒼蒼的老教授問:「哪位同學能解釋什麼是良心?」

一個同學回答說:「良心是我心裡一個三角形的東西。我沒有做壞事,它便靜靜不動;如果我乾了壞事,它便轉動起來,每個角都把我刺痛;如果我一直幹壞事,每一個角都磨平了,也就不覺得痛了。」

我覺得這是關於良心目前見到的最好解釋。

其實在我們每個人心裡,都有一個這樣的三角形,它時刻提醒著我們做人的底線,而那些常去試探的人,磨著磨著就被磨平了。

這是桌子看完電影《半個喜劇》之後最大的感想。



在電影中,那個三角形被磨平的人是鄭多多(劉迅飾)。



他是一個富二代,花心男,約初戀女神莫默(任素汐飾)到自己家裡做客,可是卻忘了自己當天晚上還把另外一個女孩帶回了家裡過夜。



在追求一個女孩,還和另一個女孩保持聯繫是不是很渣?

但他更渣的是,自己馬上就要結婚了,他還有另外一個未婚妻,之所以想睡莫默是因為她是之前自己心中的初戀女神,想在結婚之前不留下當初的遺憾。

他明明斡旋在眾多女生之中,背著未婚妻出軌無數,可是當他被未婚妻懷疑的時候,他不斷貶低女孩,說是對方勾引自己,然後信誓旦旦地說:我要是做了對不起你的事情,全家死光!

從他做出這樣的舉動開始,我就覺得他內心的那個三角形,已經被磨平了,不會再痛了。

除了鄭多多,還有差點快要被磨平的孫同(吳昱翰飾)。


他是鄭多多的朋友,沒錢租房子和他住在一起,和家境富裕的鄭多多不一樣,孫同更像是所有在社會中掙扎的普通青年的縮影。


他來自東北的小城市,長在一個單親家庭,性格又軟又慫,就是我們俗稱的濫好人。



媽媽最大的願望就是讓他有個穩定的工作和北京戶口,獨自在異鄉打拚,他的生活過得本就特別艱難,心裡有個音樂夢,但為了生計只能接受領導的冷嘲熱諷。

他每天賠著笑臉,越來越活成了自己討厭的樣子,但是為了留在北京,他沒得選,誰也不敢得罪,不僅要伺候領導,還要討好兄弟。



雖然知道鄭多多是個渣男,但他還是幫他瞞了下來,一方面是性格本來比較慫,一方面因為迫於生活壓力,他不得不選擇妥協。

他成了自己最瞧不上的那種的人,不過好在最後懸崖勒馬,選擇了正確的道路。

看到他在酒吧安靜地唱著歌,還會努力的把自己錄好的唱片發給音樂總監的時候,我就知道他的稜角還沒有被磨平。



我之所以說孫同最像我們,是因為我們有時候可能會被利益動搖,會慫、會妥協,但當三角形轉動的時候,那些稜角還是會讓自己刺痛。

全片唯一一個沒有被磨平的人,就是女主莫默。

看到她我就是想起了那種北京特別颯爽的女孩,看到鄭多多床上還睡著一個女孩,她掉頭就走,絲毫不拖泥帶水。

她在銀行工作,銀行的領導要她給自己的熟人走一個後門,她想都沒有想就拒絕了,因為她有自己的底線和原則。

可能你會問,領導難道不在以後的工作中給她小鞋穿嗎?

當然給了,而且她經常穿小鞋,但是即便這樣,她也沒有想過放棄自己內心的堅持。

工作中是這樣,愛情裡面也是這樣,即使她再愛對方,她也不想放棄自己的原則,不想去欺騙任何人。



電影中莫默有一句話讓我印象特別深刻:我不是不知道這個世界什麼樣,我就是想去撞一撞。

其實我們很多人缺少的,就是這種撞一撞的勇氣。

當社會上那些虛偽、委屈迎合、圓滑世故的人越來越多,說真話的人越來越少,而那些內心有稜角的人才顯得多麼難能可貴。

《半個喜劇》是繼《驢得水》之後,原班人馬操刀的新電影,我看完之後只有一個感覺,這樣的好片子,真的太少太少了。

電影從頭到尾都在讓人笑,都是新的梗,新的笑料,而不是像很多電影是網上扒的橋段。


但一部電影讓人笑沒什麼厲害的,真正厲害的是那些喜劇背後讓人思考的東西。

孫同是一個寒門學子,高考考了三次才考到北京,他生活寒酸,連去酒吧演出的衣服都必須借鄭多多的,許多人看到他的搞笑橋段很想笑,但是我卻在他的身上看到了辛酸。

在電影中,他的母親勸他妥協,他的同學勸他要變得世故,在利益誘惑和現實情況下,他內心的那一道線是否會被擊潰?

莫默是一個快30歲的女人,是一個人見人愁的大齡剩女,家裡催她結婚,公司的同事逼她妥協,她被渣男騙,被相親的男人看不起,明明她也有很想要的東西,明明她只要稍微低一下頭,她就可以過得很好,但是她偏偏不。

這部電影太現實了,它說的就是我們現實社會。

電影里,孫同的母親想要給他的領導送禮,恰巧被這個經理看見了,他再三拒絕,看起來特別正直。


可老總兒子鄭多多一來,聽說孫同是他的好哥們,經理立馬接了孫同媽媽的禮物,從冷臉相待立馬變成了熱情的招呼媽媽去吃飯,看得我特別唏噓。

其實哪裡是什麼剛正不阿,只不過是人家看不上你,現實就是這樣,很多人只想攀交對自己有用的人。

孫同媽媽也一樣,從莫默嘴裡她知道了多多只是可憐自己的兒子,她覺得自尊心被打擊了,但是她敢讓兒子就此不和人家來往嗎?


不行,因為這意味著兒子沒了北京工作和戶口,所以她只能賠著笑臉,撒著謊,裝作什麼都不知道。

誰沒有自尊心,但在現實面前,在北京戶口面前,它一文不值。



看完這部電影,我一直在思考的是,在現實的壓力下,在異鄉的漂泊中,稜角慢慢被磨滅,我們很容易就變成了自己當年最討厭的人。


但這部電影一直在用喜劇告訴我們,守住那一道底線到底有多重要。


2


記得小時候聽過皇帝新衣的童話故事,皇帝明明是裸著出來的,但只有小孩子敢說出那個真相。

小時候大人用這個故事教育我們,要敢於說出真相,我們害怕成為那些說謊的大人。


而現在隨著年齡的增長,閱歷的增加,我們卻漸漸離那個說真話的小孩越來越遠,變成了圓滑世故,阿諛奉承的大人。

前些日子,我參加了高中同學聚會,大家久違地坐在一起吃著宵夜,喝著啤酒,但是彼此之間卻再也沒那麼熟悉。

一個男同學,上學的時候特別正直,嫉惡如仇,看不過眼的事情會仗義執言,從來不說假話,不喜歡拐彎抹角搞小動作,也不懂得迎合和拍馬屁,讓人覺得特別真誠和踏實。

我曾經以為他會這樣下去,但事實證明我還是低估了生活的威力。

那天晚上喝酒的時候,他一直在吹牛和某某領導關係如何如何好,給人家送了多少禮,可以如何如何走後門,如何如何懂潛規則。

在酒局上,他八面玲瓏,滴水不漏,但卻讓我覺得十分陌生,似乎眼前這個人我根本不認識他。

那個曾經嫉惡如仇的少年,在我青蔥歲月的回憶中,忽然變得面目全非。



這件事在我腦海中回想了好幾天,久久不能釋懷。


或許這就是我們要為成長付出的代價,面對現實,我們的底線一退再退,最終我們也變成了那個油膩圓滑的中年人。

記得那天晚上去唱歌,當我唱到《老男孩》中的那一句:青春如同奔流的江河,一去不回來不及道別,只剩下麻木的我沒有了當年的熱血。

忽然唏噓不已,無比落寞。

很多讀者可能不知道,其實桌子在寫公眾號之前,上一份工作是在一個教育集團。


我之所以走上寫作這條路,是因為在上一份工作中,有很多很多地方都讓我不適應。

我無法像其他同事那樣厚著臉皮把禮品提進領導的辦公室,我也無法像他們那樣在酒局上面阿諛奉承,各種拐著彎拍領導馬屁,也無法放棄自己的底線去站隊拉關係。

我不是看不起他們,也不是鄙視他們,甚至我也想過去學習他們,但是我還是無法放棄自己那一毫不值的尊嚴,也無法放棄內心的堅持。

而在這個體系中,領導恰恰就愛這一套,所以我就只能離開。



我喜歡在公眾號上面寫作,喜歡這個職業,用盡全力去拼,是因為我知道,只要我寫得好,做出了成績,我不需要再去喝酒應酬,我不需要再去巴結和討好誰,我可以隨心所欲過自己想要的生活。

磨了那麼多年,內心的稜角還是沒有磨平,那索性就不磨了吧,我也想通了,保持一點鋒利和稜角,也挺好的。

有個作者說的很好:


那些奉勸你變得世俗,變得圓滑,說什麼會被現實教育的人,不管是好意還是違心,都是想拉你下水,讓你放棄你最寶貴的東西,變得和他們一樣,這樣他們才會覺得自己的圓滑和世故才是天然正確。


只有你按著自己的路走,銳意,堅定,遇到迎面而來的風,銳利如刀,一刀一刀,這樣就會露出你的稜角和鋒芒。


3


在知乎上有人問:從哪一刻開始,你覺得和他做不成朋友了?

有一個答案讓我印象特別深刻:答主的這個朋友,收入並不少,但是他經常用假的微信截圖,欺騙買早餐的小攤販。他把微信支付的圖展示給他們看,然後小攤販就相信他付款了。

一份早餐,也不過就幾塊錢,攤販們起早貪黑,天不亮就開始準備食材,辛辛苦苦最多也就賺個一兩塊錢。

答主看不過朋友連這種空子都要鑽,久而久之,兩個人就疏遠了。

有人可能會不明白,你和小攤販素不相識,但這個人確是你貨真價實的朋友,多個朋友多條路,為了小攤販失去了一段友誼,這多不划算啊。

我和答主的想法是一樣的,不管多麼深刻的友誼,不管多麼親密的朋友,都不能讓我們失去底線。


換做是我,每天目睹著小攤販這樣吃虧卻不發一聲,無疑就是縱容了朋友的行為,久而久之,我自然也會變成和朋友一樣沒有底線的人。

友誼再重,但敵不過心裡的那桿秤。

或許我們會因為誠實失去很多東西,一個朋友,一個晉升的機會,一段人生經歷。


但是我們要知道,一次妥協就意味著以後的一萬次妥協,撒一個謊要用數百個謊來圓,堅持很難,但至少我們沒有失去自我。



朋友之間是這樣,情侶之間也是一樣的道理。

在《半個喜劇》中莫默和那個相親的對象,他們為什麼會不能走到一起?

因為他們的價值觀是不同的,那個相親男早就摸透了社會的規則,看不起莫默這樣堅持原則的行為,從內心鄙視她,覺得她傻,這樣水火不容的價值觀,註定他們會分道揚鑣。

其實孫同也是一樣。

不敢說真話,選擇包庇和縱容的孫同,他和莫默的價值觀是不匹配的,失去莫默之後猶如行屍走肉,最後他找回自我,說出真相,才追回了心愛的姑娘。

感情中,友情中,價值觀匹配,有著同樣顏色靈魂的人,才會最終走到一起。



為什麼這部電影叫半個喜劇?


因為一半是喜劇,一半是現實:無論是愛情,還是友情,沒有比真誠更貴重的東西,我們都該堅持住自己的底線。

我知道,在社會上闖蕩,在異鄉漂泊,在生活中掙扎,一定面臨著很多選擇,讓我們不由自主地想要妥協:

為了和老闆搞好關係,我們學會了諂媚,學會了睜著眼睛說瞎話,學會了明明看到了錯誤但怕得罪人家也要忍住不吭一聲;

為了所謂的避免吵架,我們學會了對愛人撒謊,學會了隱瞞對方;

為了社交需要,拉攏人脈,我們學會了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學會了對著不喜歡的人也要笑得開顏。

但是無論如何,我們心裡都該有把尺,丈量自己的底線。

可以改變,但絕不要妥協。


就像電影裡面的孫同,他放棄了北京戶口,放棄了房子,但他卻擁有了人生的另一種可能性。

我們一路奮戰不是為了改變這個世界,而是不讓這個世界改變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