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太極,上漾太極!點擊右上角處「關注」,關注我們!
「氣」之辨
在國人心目中,「氣」是一個極為神秘的名詞,而隨後和「功」組合在一起,便成了「氣功」,一度成為熱捧,在80年代也產生和締造了許多半真半假的神話。後來隨著健身氣功的推廣,大眾才對氣功有了一個客觀而清晰的認識。
毋庸置疑,「氣」是中國傳統語境中表達能量的一種方式,雖然這種神秘的能量看不見,摸不著,但有一點可以肯定,就是它是必然存在的,而且是在我們的肉體和生命空間之中。
按照中醫的理論,「氣」和「血」是緊密關聯的,也就是貫穿我們生命的兩個通道,一旦堵塞或淤積不暢,身體便會出問題。故而有許多養生的方法都是調氣血,通過導引、吐納和調息來促使氣血的暢通,從而達到強身養生的效果。
在武術中,「氣」亦是十分關鍵。
傳統武術講「內練一口氣,外練筋骨皮」,說的就是要有「氣」的訓練,而「氣」又和「力」密不可分,所以有「力氣」和「氣力」的講究。
當然傳統武術的很多流派都有一套系統而嚴密的氣息訓練方法,例如劈掛的「沉肩按氣」,八極的「擤氣」,蔡龍雲先生在華拳的演練中提到的「提、托、聚、沉」,都是關乎氣息訓練,因為氣息和招法、勁力還有神意這些元素都是相互關聯,從而使得演拳時有一股「氣勢」,而在格鬥上亦有那種恰似越女所云的「布形候氣,與神俱往」,方能隨心所欲,戰無不勝。
前段時間和陳小旺先生聊天的時候,也談到了「氣」,我覺得太極拳、八卦掌和形意拳這幾類「內家拳」中對氣息的重視和體現尤為突出。而在行拳走架中亦能感受到氣息的流動與蘊積,對於太極而言,則是在「行雲流水」中修鍊氣血的「通達」與「順暢」,而形意則是在收放和發放中把氣息的聚合與爆裂演繹的淋漓盡致。
我們可能會好奇,一位習練太極或形意的老人,看似單薄或柔弱,卻能在瞬間產生驚人的爆發力,松活抖彈,發放自如,極富震撼力和穿透力。
細細思之,這應該歸功於長期盤拳走架所蘊積的一種「氣」,從這個層面而言,就印證了我在30年前看到過的一本冊子,當時科學家認為「氣」是一種物質,一種能量,而絕非像人們想像的那樣虛無縹緲。
聊天中,我談到了自己的認識。
我一直覺得氣實際上是一種能量,來自生命本身,是我們古人講的那種「天人合一」,也就是人通過不斷地與自然融合、默契還有彼此的感應共存,最終達到了一種圓融的狀態,而這個過程「氣」是須臾相伴的能量,維持、呵護我們的生命,甚至通過這種獨特方式的修煉使得我們生命的自由度得以提升。
那麼,無論佛家和道家的打坐還是瑜伽的冥想,皆是通過氣息的調整來建立生命個體和自然或宇宙的連結,這個通道就是我們所說的「氣」,因為「氣」最能代表生命的存在和復甦。在這個美麗而充滿誘惑的通道里,「氣」是自由運行的,是無處不在的,是優美綻放在我們生命的時空里,俯仰輾轉,讓我們生命的維度和自由度在「圓融」的境界與美妙里達到了最完美的契合,而這裡唯一的媒介即是「氣」。
所以,我更認為,「氣」是一個中國人生命時空里的能量交換系統,這種能量源來自自然和宇宙,甚至可以直接說是來自空氣,即古人說的「天地之精華」,養成「浩然之氣」。
講「高維智慧」的時候,有朋友問我氣的問題。
我說,氣就是人處於高維時空對於自然能量的一種「汲取」和「吸收」與「接納」,當然這是雙向的,不是單一的索取,如此才是自然和生命的平衡。所以,我們可以認為,氣是一種高維生命中的能量,可以使得我們變得健康、強大,可以給予我們充沛的智慧與力量,當然亦有氣勢十足和中氣充足的那種「英氣逼人」,還有古人說的「膽氣充盈」。
如此,便是獲得了生命時空中的「氣」,吸好了,足了,穩了,便有了我們所嚮往的一種境界——氣定神閒。
作者簡介
馬文國(1970— )陝西乾縣人,教授,中國武術博士,原西安體育學院武術系主任,中國武術協會青年專家委員、陝西省武術協會副主席、傳統武術委員會暨對外交流中心主任。先後師從胡志俊、高西安、張克儉、王靜、邱丕相、馬賢達、張群炎等多位名家和大師,擅長通備武學之翻拳、劈掛、八極、戳腳及長短棍法、單雙手刀劍、陸合槍法,對古典武藝之演練、技擊以及和劍道、泰拳、拳擊、菲律賓魔杖等域外武技之比較有一定研究。多次參加國內外武術賽事和學術會議,發表論文50餘篇。多次受邀出訪美國、新加坡、土耳其等國家講學和傳授通備武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