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王邦壽 攝影報道
「倒流三千八百里」的鬱江,從利川市佛寶山風景區奔騰而來,流經忠路鎮木壩河形成一片窪地。這裡有一座木結構殿廡式建築——三元堂,整個建築坐北朝南,藏於山野之中,低調樸實,恬淡自然。行至此處,仿佛抵達一個寧靜自如的境界。
據《利川縣誌》所載,可以推斷這座建築始建於清光緒十八年前,現存主體為利川謀道長坪支羅人羅宗題於光緒二十七年擴建。整個建築分三進,依山就勢呈台階式擺布,東西寬50米,南北長60米,建築面積約3000平方米,正門前的石梯及階沿用長長的條石鋪成。由前殿經過天井過道,順著石梯進入正殿,但見中堂左右各有過道和廂房,後方正中是天井和高閣。後殿兩廂重檐高翹,彩樓迴旋,形成對峙之勢。
整個建築布局巧妙,或飛檐翹角,或迴廊通幽,技藝精當,風采盡顯。殿內柱基為雙層鏤空石刻,玲瓏剔透,構圖精良。這種柱基美觀與實用相結合,圖像生動,活潑流暢,只可惜有的已經殘缺。
「山光淡淡水溶溶,知是蓬萊第幾峰。紅日一輪方掛樹,白雲萬疊又聞鍾。」到了清代,利川的名山秀水多與廟宇相關。三元堂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是保存較好、規模較大的一座道觀。
這裡有美麗的自然風光,清涼宜人的江水如飄然玉帶,木壩河大橋若靜臥長虹。道觀後面圍著圈椅形的高山,是當年忠路土司設在東大門上的軍事寨堡。這裡地勢低矮,氣候溫暖,蝴蝶種類不下幾十種,仿佛一座「蝴蝶堂」,為道觀增添幽靜清雅之趣。
採訪手記:
掩映在山水、樹林中的三元堂,給人以滄桑之感,而幾公里外的老屋基老街乘電影的春風,民居、環境均得到改善。與老屋基老街相比,三元堂顯得寂寥冷清。
文物的保護開發和利用是一個重要課題,有的在進行文化挖掘,有的在進行資源開發,有的兼而有之,其出發點都是對資源予以保護。如果選擇綠色生態開發模式,則可以達到既保護文物又改善環境的效果。